任務·目標解讀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題,散文似乎占比不高,給人的印象是小說仍是主流。但這其中也有一個趨勢,比如2023年的《給兒子》《社戲》本身是散文化色彩非常濃厚的小說作品,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情節曲折、結構完整的傳統小說作品。散文是中學語文文學類文本學習的重頭戲,散文名篇一直穿插于教材之中,我們應對這一文體引起重視。散文“形散”的屬性,讓它的形式更為多樣。其中敘事性較強的文本,可參考小說理解;以議論為重的哲理散文,則可以議論文的思路視之。而以描寫、抒情為主的散文,可能是考場散文考查的重點,比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散文《到橘子林去》,看起來只是寫了父親帶著女兒在前往橘子林的路上的一些日常見聞,只有幾個簡單的片段;但在表達技巧的層面,我們不難感到作者的用心。比如“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來,活躍了起來。石頭道上的水洼子被陽光照著,像一面面的鏡子;女人頭上的金屬飾物隨著她們的腳步一明一滅;挑煤炭的出了滿頭大汗,脫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氣,而汗水被陽光照得一閃一閃的。天空自然是藍的了,一個小孩子仰臉看天,也許是看一只鴿子,兩行小牙齒放著白光,真是好看”“而那一片山,那紅崖,那巖石的紋理,層層疊疊,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壘成,沒有云,也沒有霧,崖面上為太陽照出一種奇奇怪怪的顏色,真像一架金碧輝煌的屏風,還有瀑布,看起來像一絲絲銀線一樣在半山里飛濺”這樣的描寫中,我們能看到一個“明亮”領起了后文的種種有光亮的意象,男女和兒童,人與自然,無不閃爍著,在藍天和陽光下生氣勃勃。意象的選取,比喻和排比的使用,色彩的點綴,令文章頗值得玩味。能否敏銳地捕捉到這些手法的所在,正是我們審美鑒賞能力高低的體現。在散文的閱讀中,能辨別相應的表達技巧,體味出作者以怎樣精妙新穎的方式抒情說理,是我們應該追求的能力。
技法·錦囊妙計
一、散文的表達方式
散文的表達方式,主要有敘述(順敘、倒敘、插敘)、描寫(人物描寫、事件描寫、環境描寫、景物描寫)、抒情(直接抒情、間接抒情)、議論和說明。就表達方式來講,散文用得最多的是敘述、描寫、抒情和議論。一般來說,記敘是散文的形,抒情和議論則起著“神”的作用,抓住了抒情和議論,對散文也就“意領神會”了。
二、散文的表現手法
散文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有很多,以下手法可以單獨使用,也往往會綜合運用,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深度。考試在設題時可能并不會在題面中出現“表現手法”的字眼,但對于分析文章或文中句段的表現力的題目,這些手法都應在我們的考慮范圍內,那就一定要明確相關手法的具體內涵。
象征:通過具體的事物或情境來表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寓意。
襯托:通過對比兩個事物或情境,以突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或主題。
烘托:通過描繪特定情境或細節,以增強文章的情感氛圍或突出主題。
對比:通過對立的事物或情境進行比較,以強調作者的觀點或情感。
渲染:通過夸張或強調某些細節,以增強文章的情感氛圍或突出主題。
聯想:通過引導讀者聯想到相關的事物或情境,以拓展文章的主題或情感。
想象:通過創造性的想象,描繪出獨特的事物或情境,以增強文章的新鮮感和表現力。
欲揚先抑:先表達對某個事物或人物的貶低或批評,再通過轉折或對比來表達贊美或肯定,以增強文章的語氣和情感。
虛實結合:將現實與想象、具體與抽象結合起來,以增強文章的深度和表現力。
以小見大:通過小的事物或細節來表現大的主題或情感,使文章更具生動性和表現力。
寓情于景:通過描繪景物來表達情感,使文章更具詩意和抒情氛圍。
托物言志:通過描繪事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理想或價值觀,使文章更具深刻性和寓意。
三、如何分析散文表達技巧
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包括結構技巧,都可歸入“表達技巧”這個大的主題之下,這也是散文考查的重要方向。散文創作中,作者為了更好地表達某種情感往往會借助一些文學創作的手法,用“比喻”“擬人”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強作品的趣味性、生動性;或用“間接抒情”“托物言志”含蓄委婉地表情達意;或用“對比”“襯托”突出強調主題思想。有的還通過“細節描寫”“情景交融”“鋪墊”“照應”“象征”等手法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深刻地表現。面對一篇散文作品,我們需要掌握分析作品表現手法及其作用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明辨表達技巧
1.作品中運用的某種表達方式的技巧,如描寫的技巧、敘述的技巧、抒情的技巧等。
2.作品中運用的某些表現手法,如象征、對比、烘托、反襯、抑揚(先揚后抑或先抑后揚)、莊諧,以及人稱的運用等。
3.作品布局謀篇的技巧,如構思的技巧、線索設置的技巧、交代和照應的技巧等。
4.語言表達的技巧,如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風格特色等。
5.此外,如選材、剪材是否典型、真實、得當、新穎、有特色;結構布局是否完整、合理、勻稱、上下連貫、婉曲有致;表達方式是否自然貼切、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表現手法是否有利于表現主題,是否合情合理,達到鮮明、生動、突出的效果;語言是否簡練、準確、生動、得體。
(二)分析表達效果
不同的表達技巧,有不同的表達效果。表達技巧的作用必須要結合作品的具體內容來分析,不能只是空談技巧。對表現手法、技巧的分析,一定要緊緊結合內容作具體分析,不能空寫幾條干巴巴的“表達效果”。作答時首先要確認該句(段、篇)所用的表達技巧(若問“哪些”,則不可只答出一種);然后,依據表達技巧的作用并緊扣內容、文句作答。在分析作用(表達效果、好處)時,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的作用結合起來分析。“作用”一般包括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要看清需要我們分析的是哪方面的作用。
四、分析散文的結構層次
我們已經知道了散文雖“散”,但也有其結構層次,遵循著一定的寫作思路。那么,就應當掌握厘清文章結構層次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一般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辨明語句的特點
作品中的有些句子,如首括句、總起句、過渡句、前后呼應句(包括文中反復出現的文句),往往能體現作品思路。如過渡句的主要作用是上下文之間的銜接轉換,照應句可以使前后文的關聯緊密等。如果把握了作品的過渡與照應,作品的整體思路也就基本可以明確了。
(二)重視開頭結尾
開頭和結尾是作品結構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總領或總結的作用,明確了它們與前后文的關系,就很容易把握其基本思路。從閱讀的角度看,抓住開頭和結尾,不僅有助于把握作品的思路和結構,而且有助于把握作品主旨,有助于對某些技巧進行分析評價。
(三)理清文章線索
線索是指在具體作品中將所有材料串聯起來,使之成為有機整體的脈絡。如果找到了這條線索,也就能很容易地把握作品的結構和思路。這種線索概括說來有人物線索、事物線索、感情線索和時空線索等。散文常用的線索有:1.感情線索。人們的感情在生活中發生變化,如由厭惡到喜愛,或從喜歡到厭惡,就可以用這條感情的線索把一些似乎沒有關聯的材料聯結起來。2.事物線索,把發生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的事件組合在一起。許多托物言志的散文就是以物為線索的。3.人物線索。如寫某一個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活動,可以用這個人物作為線索串聯起來,也可以用另一個人物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物、不同內容的事物串聯起來。這個人物還可以是作者本人“我”。4.思緒線索。如面對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有關的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原定的主題思想。5.景物線索。通過景物描寫,在寫景中融進作者的思想感情。6.行動線索,如游記以游程行蹤為線索。
(四)抓住標志性詞語
有些作品,為了表達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標志性的詞語來表明前后上下內容間的關系。找出這些詞語并仔細區別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們對作品結構進行分析。常見的作品中的標志性詞語有:1.作品中的一些關聯詞,它們可以清楚地顯示作者的思維路徑。2.提示語、概括語、體現感情的詞語等,它們可以提示作品的寫作對象與內容以及作品的情感基調等,往往能揭示作品的層次。3.總領、過渡、總結性的語句或語段等。4.作品中反復出現的相同的詞語或含義相近的詞語。這些詞語在全篇中或是連通文意,或是點明文段要意。明確了這些語句,作品的思路和結構就會變得清晰明了。
典例·分析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 4題。(2021新高考Ⅱ卷)
文本一:
放 猖
廢 名
故鄉到處有五猖廟,其規模比土地廟還要小得多,土地廟好比是一乘轎子,與之相比五猖廟則等于一個火柴匣子而已。【傳神的比喻,“轎子”“火柴匣子”都是孩子會感興趣的事物。】猖神一共有五個,大約都是士兵階級,在春秋佳日,常把他們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驅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處亂跑一陣,故做母親的見了自己的孩子應歸家時未歸家,歸家了乃責備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來呢?”猖神例以壯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時又由小孩子扮之,這便等于額外兵,是父母替他許愿,當了猖兵便可以沒有災難,身體健康。我當時非常羨慕這種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讓我也來做一個呢?猖兵赤膊,著黃布背心,這算是制服,公備的。另外,誰做猖誰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褲穿著,而且必須是紅的。裝束好了以后,再來“打臉”。打臉即是畫花臉,這是我最感興趣的,看著他們打臉,羨慕已極,其中有小猖兵,更覺得天下只有他們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這天生的,本來如此的臉面,算什么呢?打臉之后,再來“練猖”,即由道士率領著在神前畫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們再沒有人間的自由,即是不準他們說話,一說話便要肚子痛的。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人間的自由本來莫過于說話,而現在不準他們說話,沒比這個更顯得他們已經是神了,他們不說話,他們已經同我們隔得很遠,他們顯得是神,我們是人是小孩子,我們可以淘氣,可以嬉笑著逗他們,逗得他們說話,而一看他們是花臉,這其間便無可奈何似的,我們只有退避三舍了,我們簡直已經不認得他們。何況他們這時手上已經拿著叉,拿著叉郎當郎當的響,真是天兵天將的模樣了。【在兒童的眼里,“人”“神”的差異是非常外在的、具體的,但又確實因為不說話和扮相的特別帶來了陌生感。這完全是以一個兒童視角來發現和描述的,真切有趣。】說到叉,是我小時最喜歡的武器,叉上串有幾個鐵輪,拿著把柄一上一下郎當著,那個聲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話都說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歡喜,我最不會做手工,我記得我曾做過叉,以吃飯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講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創作了。我的叉的鐵輪是在城一個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鐵屑片剪成的。在練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實放猖,即由一個凡人拿了一面大鑼敲著,在前面率領著,拼命地跑著,五猖在后面跟著拼命地跑著,沿家逐戶地跑著,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歡迎著,跑進去,又跑來,不大的工夫在鄉一村在城一門家家跑遍了。我則跟在后面喝彩。【不厭其煩地寫“跑”,但每一個“跑”又有差別,“我”則一直跟著喝彩。孩子的熱情追逐正是前文所述的“羨慕”的體現。】放猖的時間總在午后,到了夜間則是“游猖”,這時不是跑,是抬出神來,由五猖護著,沿村或沿街巡視一遍,燈燭輝煌,打鑼打鼓還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卻寂寞之至,正如過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為游猖接著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經完了。
到了第二天,遇見昨日的猖兵時,我每每把他從頭至腳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經謝了,他的奇跡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著他說話,他說話的語言太是貧窮了,還不如不說話。【昨日的神秘感已全然消失,可以想象一個孩子的失望,寫得真實可愛。】
(有刪改)
文本二:
莫須有先生教國語
廢 名
莫須有先生教國語,第一要學生知道寫什么,第二要怎么寫,說起來是兩件事,其實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寫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寫。要小孩子知道寫什么,其實很簡單,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歡喜你便能引得他們寫什么了。【有趣的《放猖》正是這么寫出來的。】
莫須有先生在金家寨小學教國語,有一回出一個“荷花”的作文題,因為他小時喜歡鄉下塘里的荷花、荷葉、藕。凡屬小孩子都應該喜歡,而且曾經有李笠翁關于這個題目寫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莫須有先生自己的文章還近于詩,詩則有時強人之所不能,若李笠翁的《芙蕖》能說到荷葉的用處,是訓練小孩子作文的好例子。荷葉還可以拿到雜貨店里去包東西。莫須有先生出了荷花這個題目,心里便有一種預期,不知有學生能從荷塘說到雜貨店否?結果沒有,莫須有先生頗寂寞,有一學生之所作,篇幅甚短,極饒意趣,他說清早起來看見荷塘里荷葉上有一小青蛙,青蛙蹲在荷葉上動也不動一動,“像羲皇時代的老百姓”,莫須有先生很佩服他的寫實。
民間有“放猖”“送油”的風俗,莫須有先生小時頂喜歡看“放猖”,看“送油”,現在在鄉下住著,這些事情真是“樂與數晨夕”了,頗想記錄下來,卻是少暇,因之拿來出題給學生作文,看他們能寫生否,他們能將“放猖”“送油”寫在紙上,國語教育可算成功了。作這兩個題目的學生很多,但都不能寫得清楚明白,令異鄉人讀之如身臨其境、一目了然。【先生很注重寫作時的讀者意識。】可見文字非易事,單是知道寫什么也還是不行的。小孩子都喜歡“放猖”,喜歡“送油”,然而他們寫不出,他們的文字等于做手勢而已。
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已經重來大學執教了,莫須有先生又開始有閑作文章,乃居然寫了一篇《放猖》,此事令他很愉快,好像是一種補過的快樂。
(節選自《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有刪改)
任務題
1. 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將猖神廟比作火柴匣子,既強調猖神廟的小,也點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B. 猖兵畫花臉后顯得有地位,而“我”天生的面反而不算什么,這個對比表達了“我”對猖兵的羨慕之意。
C. “仿佛一朵花已經謝了”,這個比喻寫猖兵的“奇跡”不再,也寫“我”因放猖結束而感到失落。
D. 文章寫了放猖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結構緊湊,不枝不蔓,這表明“我”對放猖這一活動的記憶十分深刻。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D選項“結構緊湊,不枝不蔓”的說法錯誤,文章以“我”的家鄉特有的放猖活動為主線,敘寫了童年的美好記憶,以及由此引發的聯想。屬于形散而神不散,“結構緊湊,不枝不蔓”的說法明顯不正確。
答案:D。
2. 文本一中畫線部分用了多個“跑”字,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畫線部分文字記敘的是鄉下“放猖”的習俗,一連用了六個“跑”字,“拼命地跑著”“沿家逐戶地跑著”“跑進去,又跑來”“家家跑遍”。一是形象地照應并解說了“放猖”的內涵,前文有“‘猖’的意思就是各處亂跑一陣”;二是連用“跑”字,再現了“放猖”驅疫習俗中的精彩場景,上演了一場快樂的鬧劇,渲染了一種熱烈的氛圍,使“放猖”這一民間習俗充滿熱鬧的氣氛;三是“跑”中有一種天地間唯一的自由,表現作為孩子的“我”對他們自由自在奔跑的羨慕之情。
答案:①形象地解說了“放猖”的內涵,就是各處亂跑一陣;②連用“跑”字渲染了“放猖”民俗熱鬧的氣氛;③表現孩子對自由自在奔跑的羨慕之情。
3. 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歡喜”,談談文本一是如何實踐“能懂得小孩子的歡喜”這一主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作品的創作思想和藝術手法的能力。作者用兒童的視角來寫鬼神祭祀之事,用兒童一樣純真而敏感的眼睛來觀察,用兒童非理性的直覺來體驗。
(1)內心羨慕:“有時又由小孩子扮之……我當時非常羨慕這種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讓我也來做一個呢?”“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人間的自由本來莫過于說話,而現在不準他們說話,沒比這個更顯得他們已經是神了”“我們簡直已經不認得他們。何況他們這時手上已經拿著叉,拿著叉郎當郎當的響,真是天兵天將的模樣了”“五猖在后面跟著拼命地跑著……我則跟在后面喝彩”作者記述“放猖”這一習俗時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童真的視角來看待和感知,寫出孩子對猖兵的極大興趣以及內心的羨慕之情。(2)快樂的鬧劇:“誰做猖誰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褲穿著,而且必須是紅的”“他們再沒有人間的自由,即是不準他們說話,一說話便要肚子痛的。這也是我最感興趣的”“沿家逐戶地跑著,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歡迎著,跑進去,又跑來,不大的工夫在鄉一村在城一門家家跑遍了。我則跟在后面喝彩”原本嚴肅、莊重的習俗用孩子的視角來看,簡直是一出鬧劇,因為孩子感興趣的地方總是充滿了歡快的氣氛。(3)熱鬧后的寂寞:“放猖的時間總在午后,到了夜間則是‘游猖’……我的心里卻寂寞之至,正如過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為游猖接著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經完了”“放猖”是一年一度進行的,對孩子而言,熱鬧的鬧劇之后自然是寂寞的。(4)偶像的破滅:“到了第二天,遇見昨日的猖兵時,我每每把他從頭至腳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經謝了,他的奇跡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著他說話,他說話的語言太是貧窮了,還不如不說話”原本神奇的猖兵在放猖后回歸生活的本色,在孩子眼里沒有了光澤和神奇,就像自己的偶像夢破滅了一樣。
答案:鬼神祭祀之事在成年人眼中是鄭重、嚴肅,不可褻瀆的,作者卻將“放猖”習俗置于童真未泯、稚氣天真的孩子的眼底,用兒童一樣純真而敏感的眼睛來觀察,用兒童非理性的直覺來體驗。①覺得“放猖”的猖兵很神奇,內心羨慕;②“放猖”的習俗簡直就是一場快樂的鬧劇;③“放猖”后要面對熱鬧后的寂寞;④再見昨日的猖兵時有偶像破滅之感。
其他題
4.下列對文本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莫須有先生讓學生寫荷花時,期待他們從荷花說到雜貨店,是因為他希望學生作文時能寫到生活實際。
B.莫須有先生所說的“寫生”,是指文章應該把事物寫得清楚明白,讓對該事物陌生的人讀了也能一目了然。
C.小孩子喜歡“放猖”“送油”,卻寫不出,這說明作文除了要知道寫什么,還要知道怎么寫。
D.莫須有先生在鄉下時要寫“放猖”以記民俗,但未寫成,后來彌補了這一過失,所以說是“補過的快樂”。
(參考答案見19~24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