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 4題。
逆流而上
李葦子
我家花牛將最后一棵麥草吃光的那個下午,日頭還很高,父親就從河邊回來了。我告訴他花牛將麥草全吃完了。父親瞇了臥在欄里的花牛一眼,沒吱聲。他快速走進西邊的倉房,再次出現時手里多了一支手電筒和一捆麻繩。
“爸,是要把花牛勒死嗎?”
“被繩勒死要比被刀捅死好受點嗎?”
父親不語。他揮揮手讓我跟他走。我問去哪兒。
“河邊?!彼f。
我們村地處幾條大江的下游,由于地勢太低,水患是這里常見的自然災害。洪水說來就來。夜里,由幾位水性好的小伙子組成的護衛隊守在壩子頂上,一旦洪峰越過壩子,他們便拼命敲響手里的銅鑼提醒人們緊急避險。避難所是村小學教學樓。村委會成員已把二樓的教室收拾好了,水泥地上鋪了一層厚厚的麥草以供人們打地鋪。
三天后,水位不再上漲,又熬了兩天,洪水開始消退。撤水后的村子一派衰頹之氣,滿街盡是泥沙,死狗、死豬、死羊、死牛遍地都是。莊稼地里的情形更是慘不忍睹,所有農作物全倒伏于地,通身呈灰褐色,像戰場上縱橫交錯的尸體。
我問父親打算如何處理花牛。父親兀自蹲在院子里將煙袋鍋子砸出巨大聲響。過一會兒,他起身去倉房找出一根扁擔出了門。二十來分鐘后,他挑著一擔麥草回來了,那是學校二樓鋪地用的麥草——全村僅剩的一點草料。
母親讓父親趕緊拿個主意,別耽擱,王小毛家的牛賣了四百多塊,我們家花牛身更大,還是母牛,咋也能賣個五六百,等它餓死就一文不值了。我盯著父親離去的背影,知道他已做出了某個決定。
我跟著父親來到河邊。父親喊了一聲哥哥的名字。
“爸,我們到底要去哪里呢?”我問父親。
父親不回答,囑咐我們坐穩,便發動馬達逆流而上。
半小時后,父親靠岸泊了船。約莫走了兩袋煙工夫,來到一座破敗的院落前。這里原本是一座兵營,后來部隊轉移到其他地方,兵營就此空下來,再也無人問津。父親圍著牲口棚轉了一圈,嘆口氣,指指地上的幾根麥草說,“有人趕在我們前面來過了?!贝丝?,我終于搞懂了他的意圖。
次日清晨,父親在拆西邊那間倉房的頂子,要拿上面的麥草喂牛。站在一旁的母親幽怨地看我一眼說:“這些草最多能撐一星期。吃完這些草,你就別鬧了。那不過是頭牛,再親也沒有你爹媽親。”
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除了上學之外,我唯一的工作便是放牛。某個下午,幾頭牛如商量好了似的,一起溜進同一塊豆田,啃光了半畝大豆苗。那幾個孩子遭到了家長的責打,還被逼著上門給那家人賠禮道歉。我家花牛是唯一一頭沒去糟蹋莊稼的牛。
一星期后,倉房頂子的麥草也被花牛吃完了。母親給我煮了一碗荷包蛋,讓我聽話,別鬧騰。明天早上我父親會把花牛送到縣城。我知道縣城代表的含義。
晚上,我躡手躡腳來到牛棚,劃亮一根火柴,借著微弱的光見臥在地上的花牛正用水汪汪的眼睛盯著我,①我看到了它眼里的自己,一個小小的黑點,擎著一星光芒。我牽著它悄悄走出村子,來到河邊?;ㄅ⒛X袋埋在河面上,喝了一氣清水,它將水咂出悅耳的脆響,就像它還年輕力壯一樣。我從口袋里掏出一把硬毛刷蘸滿水,開始給它刷毛。一小時后,我牽著干干凈凈的花牛慢慢往回走。它的腳步異常輕快。突然,一個念頭炸雷般在我面門上劈開。我幾乎是貼著它的耳朵告訴它——
“你自由了,趕緊逃命去吧。也許,你能走到有草的地方?!?/p>
花牛紋絲不動,很安靜地看著我。我用力在它屁股上拍了一掌,讓它趕緊走。它還是那樣茫然地盯著我。
“快點滾,”我幾乎在咆哮了,“不滾等著挨刀子嗎?”
這時一束手電筒光突然刺了過來,是父親。
“你以為這樣能救得了它?”父親走到我面前說。
“爸,咱就留它一條命吧?!?
“慢慢餓死更難受,還不如一刀給它個痛快。”
“也許別的地方還有草?!?/p>
“廣播里都說了,全縣受災面積達到了百分之百?!备赣H說,“除非我們把花牛送到一百多公里外,你去送嗎?”
第二天天還沒亮我們全家就起來了,我們牽著花牛來到河邊。父親拽著繩子在前面拖,哥哥和母親在后面推,三人聯手將花牛弄上了船。我看到進了艙的花牛突然倒了下去,似乎剛剛已經用光了它最后一絲力氣。
昨晚回到家,父親開始宣布自己的決定——他要把花牛送到寒蔥溝,那是上游,又是山區,大概不會受災。只是,這樣一來他就要逆流而上行駛一百八十公里。好在,洪水差不多已經完全消退了。然而,水路不同于旱路,旱路有路標,水路沒有。我知道,每一個岔口都有可能將父親引入歧途。
天漸漸亮起來,河流由夜晚的玄色變為清晨的墨綠,此時沒有風,水平靜得像面鏡子,一縷縷薄薄的霧氣紗幔般懸浮于河流之上。偶爾,有一條魚調皮地將腦袋探出水面,似乎在跟人類玩捉迷藏,有只早起的鳳頭百靈鳥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啾啾地叫著,調子凄清悠長。
最終,在一連串緊湊的噠噠噠聲和一陣濃煙過后,船啟動了。父親坐在船尾抓著油門控制把,傲然地盯著正前方的河流。始終臥在船艙里的花牛艱難地扭過頭來,很虛弱地沖我們叫了一聲。在淡藍色的霧靄中,父親和花牛的背影很快便消失不見了,②那馬達聲也像一串省略號漸漸沉了下去。
(摘編自《人民文學》2024年2月,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水災導致作物毀滅,花牛的生存給整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巨大的壓力。
B.父親“將煙袋鍋子砸出巨大聲響”,此處細節可見父親在處理花牛問題上的糾結矛盾。
C.“我”打算放花牛逃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的抉擇,也體現了一顆童心的可貴。
D.父親也深知長途跋涉風險重重,但最終因不忍“我”傷心而決定送花牛去寒蔥溝。
提示: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人物形象的感知和對主要情節的把握能力。
↓思維漏洞↓
小說用大量的筆墨寫“我”對花牛的關心,怕父親拿繩子勒死它、得知它要被賣到縣城里帶它去喝水、為它刷洗甚至要“放走它”,這些內容都可能讓我們忽略父親本身的大量“戲份”。父親在面對洪災后如何處理無草可吃的花牛時的糾結痛苦和想方設法,也是小說里重要的組成部分。
解析:D項“因不忍‘我’傷心”對原因分析片面。聯系文中花牛斷糧后父親去學校挑麥草、逆流而上去廢棄的兵營尋找麥草等行為可知,父親最終決定送花牛去寒蔥溝,不僅僅是因怕“我”傷心,也是出于自己的良知和對花牛的善待。
答案:D。
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頭寫父親拿出繩子讓“我”誤以為要勒死花牛,既營造了緊張的氣氛,也設置了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B.襯托是小說常用手法,本文寫王小毛家賣牛、母親急于賣掉花牛及對“我”的抱怨,意在襯托“我”對花牛的感情之深。
C.結尾部分的景物描寫,細膩而詩意,暗示了花牛可能繼續生存的希望,同時表達了我們對父親此行安全的隱憂。
D.小說以第一人稱細致講述天災背景下的故事,并以兒童視角直面困境中的生活,真實自然,有強烈的感染力。
提示:本題主要考查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包含細節描寫、敘述視角、景物描寫的作用等。
↓思維漏洞↓
小說中主張賣牛的母親、已經賣了牛的王小毛家,很容易被考生當作“反派”,在“我”和父親竭力想保全花牛性命的同時,他們似乎顯得有些“冷血”。但是真這樣想就忽略了故事一開始就提到的洪災背景,在人的生存都有困難的情況下,母親的言行、王小毛家的做法也是情理之中的。只是他們的存在,更能凸顯“我”和父親的人性光輝。尤其是父親,如果說“我”只是出于一個孩子的善意,父親作為一家之主,舍棄了花牛能帶來的受益,而選擇冒著生命危險逆流而上去“救”它,是需要巨大的善意和勇氣的。文末,母親對此也沒有反對,一家人為父親和花?!八托小保阅赣H肯定不是“反派”。
解析:B項“意在襯托‘我’對花牛的感情之深”錯誤。文章寫王小毛家賣牛、母親急于賣掉花牛,主要是想表現災荒年代人們的生存困境,賣牛是迫不得已。
答案:B。
3.文中兩處畫橫線的句子富有意味,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本題考查對重要語句內涵的分析能力。分析理解語句的內涵,要聯系上下文,從表層義到深層義,重點把握句子所表現的人物、事物的特征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態度等。
↓一般答案↓
①這句話寫“我”對花牛的不舍,火柴帶來的光芒代表著一個兒童對自己的牛的深厚感情。②作者將馬達聲形象地比作省略號,“漸漸沉了下去”,意味著父親和花牛此行可能不樂觀,讓我們非常擔憂。
↓思維漏洞↓
第①句,聯系前文“我躡手躡腳來到牛棚,劃亮一根火柴……眼睛盯著我”可知,此句寫的是劃亮火柴的“我”映在花牛眼睛里的樣子。文學作品中“光芒”一般代表著希望,而后文寫“我”不忍花牛死去,決定放它走,給它自由,可見“擎著一星光芒”意味著“我”能帶給花牛繼續生存的希望。如果只是考慮“我”不舍得花牛,就忽略了后文“我”放牛走的大膽舉動。第②句,“那馬達聲也像一串省略號”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馬達聲比作省略號,生動形象?!皾u漸沉了下去”突出馬達聲漸漸消逝的特點。而聯系前文“水路不同于旱路……我知道,每一個岔口都有可能將父親引入歧途”可知,父親此次長途跋涉風險重重,他能否帶著花牛找到麥草、花牛的未來會怎樣都未可知,“省略號”給小說結尾留白,也給讀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間。有些同學答題時可能忽略了這是故事的結尾,忽略了“給讀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間”的作用。
↓答案升格↓
①這句寫劃著火柴的“我”映在花牛眼睛里的樣子,“擎著一星光芒”意味著“我”能帶給花牛繼續生存的希望。②作者將馬達聲形象地比作省略號,不僅突出馬達聲漸漸消逝的特點,而且花牛的未來會怎樣,也給讀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間。
4.文本兩次寫到父親“逆流而上”,請結合全文內容簡要分析這樣寫的文學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答案↓
①文章兩次寫“逆流而上”,照應了小說標題。②父親面對天災,依然“逆流而上”,想方設法尋找麥草,保護花牛,給予它生存的希望,體現了父親的善良。
↓思維漏洞↓
本題考查分析文中重要情節的作用。文中父親第一次“逆流而上”,指的是帶著“我”和哥哥到廢棄的兵營尋找麥草。父親第二次“逆流而上”,指的是帶著花牛去一百八十公里外的上游山區尋找麥草。分析兩次寫父親“逆流而上”的文學效果,即分析這兩個情節的作用,可從情節結構、人物形象、主旨等角度入手。從情節結構上看,兩次寫“逆流而上”,與小說題目“逆流而上”相照應。第一次“逆流而上”尋找麥草卻失敗而歸,第二次“逆流而上”,賣牛原本是唯一的出路,可父親最終決定再次“逆流而上”尋找麥草,構成了情節上的轉折?!扒楣澤系霓D折”這一點對考生來說有點難,但是如果我們細心一些就會發現,人們在第一次被困難打倒后往往會放棄,尤其面臨天災這樣的不可抗力時,所以父親竟然會再次、更困難地“逆流而上”,自然是出乎意料、不合乎常理的,所以“情節上的轉折”完全成立。
從人物形象上看,洪水摧毀所有農作物,父親挑來全村僅剩的一點草料給花牛吃,“逆流而上”去兵營尋找麥草,拆房頂上的麥草喂花牛,麥草吃完后他最終還是沒有聽從母親賣牛的建議,而是再次“逆流而上”尋草。在最艱難的時刻,父親想方設法尋找麥草,保護花牛,給予它生存的希望,體現了父親善良的人性,以及對生命的呵護。從主旨上看,結尾全家人將花牛弄上了船,由父親帶著它踏上尋草的征程,可見面對水災造成的生存困境,全家人團結一致,“逆流而上”,體現了人們在災難面前迎難而上、永不服輸的主題。而答這一題的時候,因為是父親抵擋住了花牛高價的“誘惑”,抵擋住了災后的生存困難,不顧生命危險,會讓考生忘了父親能夠第二次“逆流而上”其實離不開全家的支持,小說中寫道“第二天天還沒亮我們全家就起來了,我們牽著花牛來到河邊。父親拽著繩子在前面拖,哥哥和母親在后面推,三人聯手將花牛弄上了船”。可見,雖然我們有困難,但是在讓花?;钕氯ミ@件事上,全家是達成了共識的。而既然我們會讓花?;钕氯?,我們一家一定也能在天災前團結勇敢、齊心協力地謀求生存。
↓答案升格↓
①文章兩次寫“逆流而上”,與題目相照應,且構成情節上的轉折。②父親面對天災,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逆流而上”,想方設法尋找麥草,保護花牛,給予它生存的希望,體現了父親善良的人性及對生命的呵護。③面對水災造成的生存困境,全家人團結一致,“逆流而上”,體現了人們在災難面前迎難而上、永不服輸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