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個水汽類節氣。寒露時節,鴻雁南遷,菊花開放,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速度很快,晝夜溫差增大,有些地方開始出現霜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意指此節氣氣溫進一步降低,草木上的露水不僅發白,而且非常冰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民間稱“吃了寒露飯,不見單衣漢”,到了寒露,中國各地已全面進入秋季。北方是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天冷露寒;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而東北和西北地區,則四野蕭瑟、時見早霜,即將或已經進入初冬。
唐代詩人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這樣寫道: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
千家風掃葉,萬里雁隨陽。
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
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始黃華。”“鴻雁來賓”,指鴻雁大舉南遷(“隨陽”)、中途休息(“賓”即住宿);“雀入大水為蛤”,指雀鳥進入海中變成蛤蜊(深秋天寒,很多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水里出現大量蛤蜊,貝殼條紋和鳥的很相似,便以為它們是鳥變成的);“菊始黃華”,是說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詩中把這三件事都寫到了。
就農事活動來說,這時正是播種冬小麥的時節,有“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的說法。當然,這是指黃河流域以南的地區,在北方則要提前一個節氣,應是“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
寒露是夏秋暑熱與秋涼干燥的交替時節,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深秋時節正是人體陽氣收斂之時,養生要遵循“養收”這一原則。這時氣候的特點是“燥邪當令”,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故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意即應多食用芝麻、糯米、蜂制品等柔潤食物,少吃辛辣食品。
最后,我們欣賞一首宋人郭印的《秋日即事》詩:
籬邊準擬嗅清香,菊蕊真同佛齋妝。
屈指重陽能幾許,夜來寒露已為霜。
重陽指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有踏秋登高、吃重陽糕、賞菊花等活動,詩中的“秋日”離重陽節已是很近,寒露為霜,說明快到下一個節氣“霜降”了。
(摘編自“安順學院新聞網”)
(供稿 姜全生)
本期讀2~讀3版參考答案
1.ABF(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衛懿公好鶴則亡其國。)
2.D(A.適,前者為恰好,后者為到;B.其前者為代詞,后者為反問語氣副詞,難道;C.“不拘于時”的“時”是時俗的意思;D.陰指山北水南,陽指山南水北。)
3.D(作放鶴、招鶴之歌的是蘇軾,而不是山人。)
4.(1)“鶴在深澤中鳴叫,聲音傳到天空。”大概鶴清凈深遠幽閑曠達,超脫世俗之外,因此《易》《詩經》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2)而超脫世俗隱居山林的賢士,即使荒唐迷惑頹敗迷亂像飲酒的人,還不能成為禍害,更何況對鶴的喜愛呢?
5.隱士愛鶴,故以鶴名其亭:①鶴“甚馴而善飛”,頗得主人之心;②鶴旦出暮歸,“縱其所如”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無拘無束;③明狀鶴飛,也暗喻隱士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