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呈現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題木蘭廟
杜 牧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手挽強弓南征北戰扮作男子漢,但是夢中曾經和女伴們一起給眉毛描紋。
有多少次思念著回故鄉還手持酒杯,到拂云堆上去祭王昭君。
“智讀”文本
詩人一開頭就用一個“作”字把北朝民歌《木蘭詩》的詩意高度概括出來。這個“作”字很傳神,它既突出地顯示了木蘭的特殊身份,又生動地描繪出這位女英雄女扮男裝“彎弓征戰”的非凡本領。木蘭身著戎裝,南征北戰,面臨血與火的考驗,不愧為英雄好漢。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嘗不希望早日結束征戰生涯,向往和平寧靜的少女生活。如果說,“彎弓征戰”是表現這位巾幗英雄外在的“陽剛”之美,那么,“夢里”“畫眉”則是表示英雄內在的少女本色,對人物的描寫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強了詩的藝術魅力。
詩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發出獨到的史論。木蘭把酒思鄉的時候,居然想到了漢朝遠嫁番邦和親的明妃王昭君。詩歌在構思上和詩意上有巨大的跳躍。木蘭和王昭君之間有著太多的相似了,正是這些相似,才能藉此來抒發花木蘭內心的郁結。一則,她們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離家別親來到邊塞;更為重要的是:雖然她們的身份、經歷以及到邊關的原因各不一樣,但是她們這兩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載著家國、民族的重大責任,她們是來為國紓難的。這樣的重任本應是男性擔當的,現在卻讓兩位女子來背負,并且還要承受著離別的痛苦,在男權社會中,這是不正常的。難怪中唐詩人戎昱在《詠史》一詩中對這一歷史現象發出了如此的質問:“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這便是杜牧在此詩中沒有直接發出但卻深蘊其中的議論,新見迭出,確實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這首詠史絕句寫得很有特色,一沒有引用典故,二沒有發表議論,而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和細致的心理描寫,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幗英雄的形象。詩人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從而突出了這首詩的主旨。
閱讀技巧
懷古詠史詩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有感于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引發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諷今,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懷古詠史類作品,嚴格地說,應該有“懷古”和“詠史”兩個小類。懷古詩由憑吊古跡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詠史詩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借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
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連接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懷古詠史詩的特點:
1.結構: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2.意象:歷史人物、烏衣巷、吳鉤、淮水、《后庭花》、六朝、華清宮……
3.內容: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
4.表現手法:對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擬人、借古諷今、吊古傷今、用典等。
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無常;感慨壯志難酬;感慨國運衰微;抒發愛國情懷;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語言:含蓄。
7.風格: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郁。
一試身手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彎弓征戰”四個字,不僅活靈活現地描繪出木蘭非凡的氣概和神韻,而且生動地再現了她多年征戰的戎馬生涯。
B.次句,詩人從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轉而把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夢里曾經與畫眉”。“夢里”“畫眉”形象地表現了英雄的戰斗豪情和對理想的追求。
C.詩人通過“把酒”“祝明妃”,把木蘭對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來,把木蘭內心的矛盾統一起來,運用對比手法,使木蘭和昭君靈犀一點,神交千載,倍覺委婉動人。這無疑也正是本詩值得特別稱許之處。
D.詩人運用現實與夢境結合的手法,使木蘭的形象更為豐滿,更為真切,運筆巧妙。
【解析】“夢里”“畫眉”形象地表達了英雄的女兒情懷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答案】B。
2.你怎樣看待詩人將木蘭與昭君相提并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明妃和木蘭都是女中豪杰,她們來到塞外,昭君和番,木蘭從軍,處境和動機雖然有別,但都是為了國家與民族的利益,同樣是偉大的、不朽的。
【答案】二人都為國家和平穩定作出了貢獻;二人在為國奉獻上都有主動性,只不過一征戰沙場,一和親塞外。詩人將木蘭和昭君相提并論,這就自然地提升了木蘭在歷史上的功績與作用,贊頌了木蘭的精神。
專項訓練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李處士故居
王 建①
露濃煙重草萋萋,樹映闌干柳拂堤。
一院落花無客醉,半窗殘月有鶯啼。
芳筵想像情難盡,故榭荒涼路欲迷。
風景宛然人自改,卻經門外馬頻嘶。
【注】①王建(約767-約830年),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從軍走馬十三年”,居鄉則“終日憂衣食”,四十歲以后“白發初為吏”,沉淪于下僚,世稱王司馬。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通過寫露濃煙重雜草繁茂的景象,表現出李處士故居的衰敗,烘托出一種冷清的氛圍,奠定了感傷的情感基調。
B.頷聯寫院中的花兒凋落,月也是殘缺的,暗示李處士故居這里已人跡罕至,表現一種落寞的情懷。
C.頸聯想象李處士當年在故居大擺筵席,歡快暢飲的情景,流露出欣喜羨慕之情。
D.尾聯中作者寫李處士故居雖“風景宛然”,可賓、主已不在,最后一句寫馬的嘶鳴來抒情,表現出自己的感慨和傷懷。
2.本詩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讀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