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筆者兩位八十八歲高齡的學者朋友一起慶祝壽辰,有朋友用“豈止于米(壽),相期以茶(壽)”來祝愿二老健康長壽。
“米壽”指八十八歲,“茶壽”指一百零八歲——屬于利用漢字形體特點的析字與借代兩種修辭法的融合。漢字在形體上形成一套穩定而靈活的基礎結構,具有可分可合的特點和再生能力。通過對漢字字形結構進行分離、拆解、增損和組合,來巧妙地寄意寓理、達志傳情。例如“米”字形體,如同豎寫的“八十八”三個字相連。“茶”的字形,像“米”字之上加草字頭,而草字頭與數字“廿”相似。“米”字(八十八)加上“廿”,就是一百零八。
漢語最常見的傳統壽稱,多屬借代修辭,例如稱六十歲為“花甲”,稱七十歲為“古稀”,稱七八十歲為“耄耋”,稱一百歲為“期頤”等。
壽稱另一系統屬于析字修辭,除上文所談“米壽”“茶壽”,還有“喜壽”“傘壽”“半壽”“白壽”“皇壽”等壽稱。七十七歲可稱“喜壽”,因“喜”字草書形體與豎寫“七十七”類似;八十歲可稱“傘壽”,因“傘”字別體簡寫為“仐”,可分解為“八十”二字;八十一歲可稱“半壽”,因“半”字可分解成“八十一”三字;九十九歲可稱“白壽”,因“白”字是“百”字減“一”,恰為九十九;一百一十一歲稱為“皇壽”,因“皇”字可分解為“白十二”三字,“白”為九十九,再加上十二,為一百一十一。
(摘編自《今晚報》)
(供稿 常 麗)
上期讀2版參考答案
一、1.A(一是“悲壯慘烈”的說法有誤,應是“慷慨悲壯”;二是“‘五千貂錦喪胡臣’一語,表現了匈奴作戰的勇敢和唐軍戰斗力的低下”的說法有誤,應是“‘誓掃’和‘不顧’二詞,表現了唐軍將士忠勇敢戰的氣概和獻身精神”。)
2.這首詩前兩句表達了詩人對邊關將士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愛國精神的贊揚,后兩句借無定河邊的白骨是春閨少婦日夜盼望歸來團聚的親人,無情地控訴了戰爭的殘酷和唐代長期征戰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流露出對深閨少婦不幸遭遇的同情。
二、1.B(“描寫古戰場的暗淡無光與破敗”說法有誤,應是“暗示有不少將士在戰斗中為國捐軀”。)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邊關將士不幸遭遇的無限同情和對殘酷戰爭的無情控訴。
上期讀3版參考答案
1.C(“白描手法”不正確,此句詩沒有運用“白描手法”。)
2.①最后一聯的意思是:我知道遠方的你在月明不眠之夜,會把對我的思念寄托在漁歌聲中。②最后一聯運用想象,寫友人到吳地后月夜難眠,生發鄉思,生發對遠在他鄉的“我”的思念。③詩人明明是不舍友人的離去,卻沒有從正面來寫自己的不舍,而從友人思鄉著筆,更突出了詩人對友人的不舍和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