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高雅的精神享受,是一種美好的遇見。我國古代許多名人喜愛讀書,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讀書詩。閱讀這些讀書詩,能使我們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
唐代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詩句揭示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只有博覽群書、胸中有本,寫作起來才能得心應手。唐代顏真卿在《勸學》中寫道:“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边@首詩深入淺出,富含哲理,強調讀書貴在勤奮。
南宋陸游晚年曾寫過一首七言絕句《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痹娙苏J為,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膚淺的、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身實踐,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宋代楊萬里在《秋夜讀書》中寫道:“蟲聲窗外月,書冊夜深燈。半醉聊今古,千年幾廢興。”詩人深夜讀書,如醉如癡,樂此不疲。明代于謙在《觀書》中吟道:“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詩人將書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從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隨、愁苦與共,形象地表明詩人讀書不倦、樂在其中。
清代蕭掄謂在《讀書有所見作》中寫道:“人心如良苗,得養乃茲長。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一日不讀書,心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比诵暮秃堂缫粯樱玫金B分才能生長;禾苗用泉水灌溉,心智用道理陶冶。一天不讀書,心中便沒有好想法;一個月不讀書,連耳朵眼睛也失去了原來的清爽。詩人運用比喻和對比,形象地闡明了讀書的重要性。
清代袁枚曾有警世之語:“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他在一首詩中寫道:“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睆娬{讀書須要深入理解,切莫囫圇吞棗。唐代韓愈在一首讀書詩中寫道:“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甲阋巡粚W,既學患不行。”指出在治學的過程中要“多讀、多思、虛心、躬行”。宋代蘇東坡在《送安 秀才失解西歸》中寫道:“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棲遲那可追?!辈坏珜ⅰ皶x百遍,其義自見”進行了詩化,而且告誡人們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宋代陸九淵《讀書》:“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強調讀書切戒慌忙,貴在“涵泳”,即要反復吟誦,精讀深思,細細體會琢磨,慢慢地去品嘗書中的韻味。
明代宋應星在《憐愚詩》中寫道:“一個渾身有幾何,學書不就學兵戈。南思北想無安著,明鏡催人白發多。”奉勸人們讀書要專心致志,不要心猿意馬,見異思遷。清代法式善《讀書》中寫道:“讀書如樹木,不可求驟長。植諸空山中,日來而月往。露葉既暢茂,煙條漸蒼莽?!痹娙税炎x書比喻成栽樹,不可急于求成。朱熹《泛舟》:“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詩人以泛舟比喻讀書,闡釋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形象貼切,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