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歷史文化遺產是中國歷史長期演進、中華兒女辛勤奉獻和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文化結晶,具有重要價值作用。習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自覺扛起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任,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傳統也需要創新。新的時代,必須尋找新的樣式,新的賽道。立于當代、面向未來,讓傳統文化與藝術從歷史走向日常、從古老走向青春,要講古也要“上新”。盡管前路漫漫、道阻且長,但文化傳承行則將至。
素材·名言警句
◆由于有所共鳴與傳承,人類才不至于過分地迷失和繞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區別,人類才會有發展。
◆明白人生是一種傳承和延續,才能懂得過程比結果重要的道理,結果只是剎那,過程卻是長遠。
◆傳承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紐帶,讓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尋到前行的動力。
◆傳承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使命,讓我們把祖先的智慧和經驗延續下去。
◆把傳統的包袱接過來,繼續傳承下去,當然還要承先啟后、溫故知新。
素材·熱點
拯救老屋,古村落煥發新活力
2024年7月23日,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新疆庫車市“拯救老屋行動”榮獲“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卓越之星”獎。
今年,是“拯救老屋行動”實施第九年。2016年,時任麗水松陽縣縣委書記王峻代表松陽縣政府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共同發起“拯救老屋行動”。“拯救老屋”行動,主要資助中國傳統村落中低級別、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建筑的保護和利用。近年來,我們持續升級“拯救老屋”行動,依托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項目和國家傳統村落公園核心區綠色發展項目,從以修繕為主的1.0、到活化利用的2.0、再到片區打造的3.0、旅居計劃的4.0,形成了低級別文物保護利用的“松陽經驗”,重新喚醒沉睡的鄉村資源、文化資源,切實“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摘編自《浙江日報》《光明日報》)
【思維解讀】
“拯救老屋行動”不僅是一次推進文物保護的公益實踐,更是一項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民生工程,架起了傳統村落保護與文化傳承活化利用的橋梁。古屋承載著村民的情感,見證著歲月的變遷。修繕古屋,讓它們既古色古香又融入現代生活,宜居又宜游,不僅讓當地人在這里找回了獨屬自己的記憶,也讓八方來客有機會感受悠久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鄉土風情。
【運用范例】
“傳統,意味著傳遞火種而不是膜拜灰燼。”留住老屋,就是留住鄉愁,留住鄉村的“根”和“魂”。手藝需要傳承,事業需要接力。“拯救”老屋,不止于保護。推動活化利用,才能為傳統村落注入持久的生命力。隨著一幢幢老屋被修繕,它們沉睡的價值也逐漸被喚醒,為產業振興、文化振興提供了平臺。
“00后”傳承人用短視頻講授“老皮影”的新故事
近日,新華社發布一條00后非遺傳承人黨飛華的皮影演繹視頻,引發了抖音“00后傳播非遺有新招”的熱搜。在視頻中,傳統民間藝術皮影的演繹內容不僅有民間代代相傳的經典傳說故事,更有迎合現代亞文化群體的loopy、滑動太空舞步等元素的新式表演。
(摘編自“新華社”)
【思維解讀】
傳統文化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更好地獲得持續性發展,綻放新的時代活力。傳統文化扎根于生活,只有在濃濃的煙火氣和生活味中,傳統文化才能保持傳承不息的活力與動力。00后非遺傳承人黨飛華將皮影元素融入服飾、汽車、游戲等方方面面,探索傳統非遺文化與生活方式結合的商業業態,為皮影這一非遺文化帶來了活力。
非遺傳承,年輕人是關鍵,讓年輕人愛上非遺是最好的傳承。黨飛華為了吸引年輕一代,讓“老技藝”趕上“新潮流”,他不斷探索,借短視頻讓皮影戲打破次元壁,充分表現了非遺藝人的責任擔當。
【運用范例】
每一種新形式的出現都會遭遇新舊的磨合。自稱“守舊”之人,將流傳千百年的傳統藝術形式過于嚴肅化,認為將當代社會的娛樂化元素代入到傳統的戲劇形式當中,是對非遺傳承的不尊重,認為傳統的戲劇形式就應該講好《聊齋》《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傳統故事,而不應該用這一古典藝術形式跳滑步舞,皮影也不應該做成loopy的樣子。
類似的傳統文化的跨界表達并不少見,在互聯網上類似的指摘同樣存在于其他藝術領域:如,變臉臉譜被換為表情包,湖南省昆劇團上演科目三等。傳統戲劇的常規表達,傳統戲劇服飾的考究和內涵深意,與當代亞文化的融合,傳統嚴肅與當代娛樂的混搭,不免讓人覺得跨度有點大。人們習慣把傳統文化“嚴肅化”,而實際上,戲劇本就應該以喜聞樂見為表達特點,戲劇形式能夠受到大眾的喜愛和捧場就是傳統戲劇的優秀表達。
以舊藝術講演新故事,融合新元素的融合創新之路,不妨更大膽一些,藝術戲劇本來就是記錄生活、反映生活的。各類新興元素加入皮影戲劇,本就是傳統藝術形式對各類新興亞文化的表達與反映。即使皮影戲與太空步、loopy等現代元素的融合沒有流傳的價值和可能,仍屬于亞文化范疇,但我們仍不能否認這一場大膽的創新與守護。
今天的非遺傳承人的創新,和古時的人做的都一樣,都是在將人們喜聞樂見的故事通過戲劇表達出來。在“明體達用”的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實踐中,不妨更加大膽一些,讓舊的藝術形式尋找新的表達語言,讓融合創新在實踐的檢驗中判別其存在的價值。
模擬優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被譽為“一部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的福州三坊七巷,是里坊制度活化石;被嘆為“四百米古道詩與畫”的成都錦里古街,聚川西舊俗,匯蜀漢遺風;被稱為流動的“清明上河圖”的黃山屯溪老街保持著傳統的徽州古建筑風格…… 老街,積淀著淳樸厚重的人文,承載著人間煙火的真情,見證著現代文明的時代變遷。走進老街,是聆聽歷史,是守護記憶,是尋找新的歸宿。
請你以老街守護人的身份,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演講稿,在班級“走進老街”主題班會中進行交流。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寫作指導】
作文題目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簡介三大知名老街的稱號、歷史人文內涵和人們走進老街的當下意義。第二部分是寫作要求,指出寫作的主題是“走進老街”,文體格式是演講稿。文章的寫作重心應在“介紹老街”,但這種介紹不能停留在物質層面,寫成淺易的說明文,而應結合材料第一部分的內容,對老街的人文內涵進行闡述,著重思考老街對我們的生活、歷史、文化、經濟等有何意義,我們為什么要走進老街,走進老街后我們又該如何守護老街等一系列問題,并寫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立意】
老街積淀著淳樸厚重的人文;
老街承載著人間煙火的真情;
老街見證著現代文明的時代變遷;
走進老街,是聆聽歷史,也是守護記憶,更是尋找新的歸宿;
老街的守護,是傳承與創新、個性與特色、形式與內涵的融合。
考場范本
人間煙火坊巷里 古月新照老街中
合肥一考生
親愛的同學們:
讀萬卷書時,你們可曾對“深巷明朝賣杏花”中的寧靜記憶心馳神往?可曾對“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上元街景生發富有煙火情味的繽紛想象?行萬里路時,你們又可曾附耳三坊七巷,聆聽靜謐流動的歷史脈搏?可曾倚于黑瓦白墻,靜觀徽州人文厚澤下的現代騰飛?
竹杖芒鞋,流憩望月。讓我們一同走進老街,共同成為“老街守護人”。
走進老街,放眼長望,歷史人文蒼木常青,經霜彌茂。
一個“老”字,寫不完多少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的繁華,道不盡多少二十四橋仍在、冷月無聲的蒼涼。老街的歷史人文,積淀在鄉賢鳩杖點地的聲聲教化中,在古道磚石如畫如詩的建造更迭中。在烏衣巷口,看野草花間謝氏子弟唱和同游的玄士風貌;在馬頭墻前,曉徽州宗族世世傳承的儒商智慧。聆聽歷史淳樸悠遠的教誨,受人文厚澤人心的滋養。老街,從過去向我們而來。
走進老街,舉目四顧,人間煙火溫度長存,最撫人心。
原子化的社會里,“遠親不如近鄰”的訓告在逐漸被淡化。但當回到老街,讓巷弄里微笑的阿婆為你別上一朵新采的玉蘭,在沁人的香氣里回想那傳為佳話的“六尺巷”,烤山芋和冰糖葫蘆的甜便隨煙火暖暖沁入人心。走進老街,守護人情記憶,消除內心的冷漠與隔膜。老街,溫潤膏澤我們的現在。
走進老街,靜心求索,現代文明變遷騰躍,自有歸宿。
我們嘆服于北京胡同保存利用并舉的智慧,也扼腕于重慶老街被轟炸毀殆的厄運。正如傅菲在《時間的隱喻》中提及,時間似乎可以毀壞一切,但葉村老街仍是她安放內心、體會“人間不會消散”的體溫的去處。現代文明必將發展,老街作為我心歸處,讓文明向未來的發展有著生生不息的源動力。
我們走進老街,不是高唱歷史倒退主義,不是一味復古拒絕進步,而是通過對老街文化氛圍的保護,體會實現現代文明發展下對“人”的關懷。我們不一定要雞犬相聞,但仍要人居和諧;我們不一定要雅頌吟游,但仍要美育內心。走進老街,我們結廬在人境,而心無車馬喧。
吾輩攜手,走進老街,看林桂竹木亭亭如蓋,守我心風雨不動安如山石。古月仍在,煙火不改,溫情自來。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亮點借鑒】
結構勻稱,條理清晰,是本文的顯著特點。作者結合材料,以對稱性標題彰顯個人觀點。在論述過程中,采取“走進老街,……”小標題形式,從不同角度對老街進行概述、分析,且選用眾多事例及詩句,使得文章文采飛揚,語言生動,氣勢流暢。
考場范本
走進老街的遺失與繁華
合肥一考生
親愛的同學們:
青磚黛瓦,咫尺間,是鄰里溫情;跫音未響,朦朧細雨間繪下江南畫卷;風簾翠幕,綠柳新芽,古色古香中蘊有生機與活力……這些是老街帶給我們的獨特記憶。那么,作為老街守護人,我們該如何走進老街、守護老街?我的演講主題是“走進老街的遺失與繁華”。
在衰落遺失的邊緣堅守,走進老街,體悟余溫。
“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處仍有余溫。”老街亦如此,歷經千百年歷史,它像一本厚重的書,斑駁的書頁間有歲月的皺紋,也有陽光透下的光影,尚有余溫待我們探尋。走進三坊七巷,穿梭流連于綺麗的油紙傘長廊,靜心觀賞,油墨點梁、色彩交織間是傳統手工藝者的堅守;駐足于石碑前,瀏覽碑文上記載的人間煙火,體悟千百年前的人文風貌與歷史變遷;聆聽街角巷末聲聲繞梁的琵琶聲,穿梭于竹葉孔洞間的韻律,體悟古樂中的典雅,一賞古代繁復禮制文化。
快節奏的當下,不同于鱗次櫛比的大廈,老街似乎在衰落遺失的邊緣被淡化。“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老街中的興與衰,不變與變,均存于歷史之中,仍待我們探索。走進老街,感受“雨打燈難滅,風吹色更明”的韌性,踵事增華,賡續前行。
在快捷便利的繁華里堅守,在發展過程中莫讓老街“漸行漸遠”。
隨著旅游業的迅速發展,老街迅速成為各城市的“打卡地”。以我之見,莫讓觀賞停于“網紅打卡”,應深入了解文化內核。近年來,我們很高興地見證老街在旅游業的發展下重回大眾視野,卻也看到許多游客破壞老街遺跡的痛心事實。在觀賞的同時,我們應守護老街,莫讓其人文底蘊毀于一旦,在保護的同時,我們應積極謀求新發展,讓老街在新時代下煥發新的生機。正如王佩瑜將京劇與現代元素結合在一起,只有在堅守其歷史人文的前提下,積極將現代元素融入老街,才更有利于其長久發展。
恰如考古學點亮鐘芳蓉一生,樊錦詩堅守敦煌,葉嘉瑩持孤燈點亮古典詩詞……古典文化的守護需要堅守與熱愛,在洞見老街的古色古香、人間煙火后,或許我們也能尋覓內心所向往的天地。
在老街,我們徜徉于歷史瀚海,流連于一隅的人間真情,尋找歷史的歸宿。希望我們都能走進老街,在衰落遺失的邊緣堅守,在快捷便利的繁華里堅持。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亮點借鑒】
觀點清晰,論述嚴謹,是本文的顯著特點。作者看待問題很深刻,標題旗幟鮮明彰顯個人觀點。在論證過程中,以分論點的形式展開闡述,條理清晰,語言生動。多以排比句式,層層深入,升華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