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讀書要憑“興趣”,有人認為讀書要憑“義務”。然依我芻蕘之見,不應是肯一否一偏廢一方,而應興趣、義務二者并重,方相得益彰。
讀書,若只憑“興趣”,會怎樣?
張愛玲,近代著名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其著作風行一時,然緣其讀書“全憑興趣,并未廣泛涉獵”,其作題材相對狹窄,未嘗不令人遺憾。由此可見,“興趣”雖能造就一個人的個性與特長,然只憑興趣必然會限制成就的高度。培根有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同類型的書籍對人的裨益不同。書是豐富的礦藏,僅憑“興趣”無疑是管中窺豹;書是茂密的叢林,僅憑“興趣”所抵達的不過是一隅之地;書是千山萬水,僅憑“興趣”只會自囚一方窄窄“囹圄”。再者,若讀書只憑“興趣”,躺在自己的舒適區,徘徊于自己的小天地,又怎能擔負社會進步、民族振興、國家發展的重任?更有甚者,若嗜讀不良書籍,則浪費時間,扭曲三觀,危害大矣!
讀書,若只憑“義務”,會怎樣?
誠然,如著名學者朱光潛先生所強調的,“一個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種學問的志愿,有些有趣的書他須得犧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書,他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為精深學問,許多書不得不讀。然而,若是一味地只憑“義務”閱讀,就會缺乏動力,疲憊身心,降低效率,并且很難堅持。沒有“興趣”輕盈的翅膀,“義務”閱讀像一塊千鈞重石壓迫在心頭;沒有“興趣”明亮的火花,“義務”閱讀如冰冷煎熬的漫漫冬夜;沒有“興趣”輕靈的漣漪,“義務”閱讀如一潭沉寂灰暗的死水。書本之于人,不應只有豐厚的知識庫藏,還應提供心靈上的甘甜滋養,如果讀書僅僅憑興趣,實在苦不堪言。
讀書,應讓“興趣”與“義務”并重。
我國“力學之父”錢偉長,以為國分憂的義務,毅然由最喜愛的文史領域轉到了無絲毫興趣可言的物理專業,硬啃下一本本理科專業書,為國家發展作出卓越貢獻;而在自己的閑暇時間,也對自己喜愛的文史書愛不釋手。“義務”是閱讀的應有之義,我們于其中拓寬閱讀的深度,突破自我的局限,勇擔肩上的職責;“興趣”是閱讀的不竭動力,我們于其中挖掘快樂的甘泉,緩解生活的焦慮,安放自己的靈魂。錢偉長融合義務與興趣,收獲人生的厚重與詩意,值得我們借鑒。
我輩青年,正值盛世,當融合興趣與義務,方能不負肩上之責,不負心中之愛;方能義務共興趣一色,厚重與詩意齊飛!
【點評】
本文構思十分新穎:本文的主體部分并不像大多數議論文一樣,以正面論證為主,而是用“讀書,若只憑‘興趣’,會怎樣?”“讀書,若只憑‘義務’,會怎樣?”領起,用大部分篇幅進行反面論證,再用“讀書,應讓‘興趣’與‘義務’并重”領起,用較小的篇幅進行正面論證。這種以反面論證為主的寫法,頗有“歸謬法”的妙處,能夠更加突出“讀書,若只憑‘興趣’”“讀書,若只憑‘義務’”的弊端。本文舉例十分典型:本文僅僅舉了張愛玲、錢偉長兩個例子,但因為例子都契合觀點,典型性強,都具有以一當十的效果。本文論證方式多樣:靈活運用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增強了說服力。
(指導教師:黃愛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