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呈現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天津橋春望
雍 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
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
宮鶯銜出上陽花。
天津橋下春水浸潤著紅霞,
如煙細柳微風中拂岸傾斜。
車輦不再來,金殿久已關閉,
鶯兒飛出銜著上陽宮中花。
[“智讀”][文本]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衰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于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絕。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游絲隨風飄蕩。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減當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非昔比。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盡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群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雕梁畫棟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
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而今一片荒涼,只有宮鶯銜著一片殘花飛出墻垣。面對這番情景,詩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嘆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議論,然而在這種看似冷靜客觀的描寫中,蘊藏著作者吊古傷今的沉郁感情。詩的一、二兩句,作者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后映襯,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自然感受到歲歲春天重臨,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以樂景寫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凄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墻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里凄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作者難以訴說的深沉感嘆,含而不露,淡而有韻,堪稱全詩中精彩的一筆。
閱讀技巧
寫景抒情詩指借助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詩人主觀感情的詩作。詩人在詩中一般不是直接抒發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詩人帶著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寫景物,使感情附著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無隔。
寫景抒情詩的特點:
這類詩歌,或勾勒意境,或寫景言志,或描寫自然風光。
1.思想內容方面,如熱愛自然、向往自由、閑適淡泊、悠然自得……
2.表現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襯托(正襯、反襯)、對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移情于物、濃墨渲染……
3.語言特點方面,如清新自然、質樸自然、清新洗練……
4.結構特點方面,格律詩的特點一般是先繪景后抒情;而詞一般則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
5.意境特征。意境常見的表達程式有兩兩相對的四組概念:
宏闊——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幽美、寧謐、婉轉、朦朧
繁復——繁麗、熱烈、高亢、繁華、淳樸、喧鬧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
6.風格方面,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一試身手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縷縷柳絲隨風飄蕩,斜拂岸邊。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明媚綺麗的津橋春日圖。
B.第三句寫宮殿重門緊鎖,一片寂靜,雕梁畫棟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表達了作者對宮中女子失去寵愛的悲嘆與感傷。
C.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宮苑內的情狀,作者則以宮鶯飛出墻外尋覓春光來側面表現。
D.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議論,但是在這種看似冷靜客觀的描寫中蘊藏著作者吊古傷今的感情。
【解析】“表達了作者對宮中女子失去寵愛的悲嘆與感傷”錯誤,第三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后映襯,對照鮮明,讓人自然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
【答案】B。
2.簡析這首詩主要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解析】這首詩為晚唐詩人雍陶觸景生情而作,描寫了唐代的東都洛陽的美麗春景,景中含情,浸著作者對國勢漸弱、盛景不再的凄婉哀嘆,以美景襯悲情的手法,含而不露地表達情感,可謂一首別有韻味的詩作。作者的沉郁心情雖在詩中含而不露,但這凄艷的春景更讓我們真切感知到橋上春望者的感慨與悲傷。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
【答案】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先描繪天津橋邊明媚、綺麗的春光,后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之景。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
或:運用了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詩的一、二兩句,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后映襯,對照鮮明,烘托出上陽宮凄涼泠落的景象,從而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國運衰微、今非昔比的傷感和哀嘆。
專項訓練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2題。
和樂天早春見寄
元 稹
雨香云澹覺微和,誰送春聲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東面受風多。
湖添水色消殘雪,江送潮頭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賞,無由縮地①欲如何?
【注】①縮地:傳說中化遠為近的神仙之術,見晉葛洪《神仙傳·壺公》。后因謂兩地相距遙遠不能迅速會晤為縮地無術。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從雨、云的氣息中感受到稍微的暖和,不知誰將春天的歌聲融入了船歌。
B.詩中的“萱草”“柳樹”給我們帶來了春天的氣息,凸顯了物候特點和靈性。
C.詩的第五句寫雪消水添,意可放船直下,照應題目中“和樂天”“見寄”之意。
D.詩人因江頭潮涌波漫,因此想要放舟卻只能停止,難以一葦飛渡,不免嘆息。
2.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詩人是如何描寫早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下期讀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