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穿搭”曾霸屏各個網絡平臺,還成為了不少年輕人春夏穿衣的主要風格。“多巴胺穿搭”是對高飽和度的色彩進行協調搭配,以玫紅、寶藍、粉紅、粉藍、亮黃、紫色等鮮艷的色彩為主,通過撞色或是獨特的款式給人以感官上的刺激。這種與快樂相關的穿搭風格其實早在古代就已流行,古人為了快樂,穿起衣服來還真是一點都不帶客氣的。
盛唐女子的“敢穿”
說起多巴胺穿搭,來自盛唐的女子最有心得。與初唐時期柔和色調為主不同,盛唐女子干脆來個華麗大轉身。她們更偏愛明艷大膽的配色,尤其對高飽和色彩簡直是愛到癡狂,并且隨性搭配。
這種自信又大膽的多巴胺穿搭很難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于是唐詩里對唐代女子的穿搭描述非常之多。如王珪“黃衫束帶臉如花”,白居易“折腰俱老綠衫中”,徐惠“紅衫艷織成”,韋應物“長懷舊卷映藍衫”,盧照鄰“娼家日暮紫羅裙”……別的不多說,單看這隨機選的五句詩,就有紅、黃、藍、綠、紫交相輝映,仿若置身于色彩綺麗的大唐。
假如盛唐也有分享平臺,那么在“多巴胺穿搭”這個話題中,安樂公主那條關于百鳥裙的筆記點贊數一定最多。據多處史料記載,百鳥裙“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百鳥之狀,并見裙中”。原本盛唐女子的多巴胺穿搭只是讓高飽和色彩相撞,誰能想到安樂公主居然用數百種鳥的羽毛進行撞色,并且還能在不同的場景下瞬時變色。因為不少貴族人家都對此進行了效仿,一時間“山林奇禽異獸,搜山滿谷,掃地無遺”。
明代女子的報復性穿搭
與盛唐女子不同,明代女子這種報復性熱愛中居然夾雜著偏執,她們在選擇多巴胺穿搭時,尤其喜歡紅色。加之染色工藝的提升,用以作為主色調的紅色就多達18種。以《松江府志》所載為例:“染色之變,初有大紅、桃紅出爐,銀紅、藕色紅。今為水紅、金紅、荔枝紅、橘皮紅、東方色紅。”在以紅色為主色調的情況下,再配上別的高飽和色彩。據顧起元記載:“紅、紫、黃、綠,亡所不有。即婦女之飾,不加麗焉。”
古代男子也豁得出去
多巴胺穿搭當然不會只屬于女性。早在2200年前,秦代的工匠在塑造兵馬俑的時候,就已經有意識地將這些武士打扮成時尚潮人。這件兵馬俑僅是服飾部分就有紅、綠、黑、白、藍、紫、黃、粉八種顏色,共近20種色調,但看起來卻無比協調與鮮活。雖說它的服飾色彩豐富,多色相撞,但一眼讓人記住的就是被大面積運用的紫色。
這種紫色被稱為“漢紫”,又叫“中國紫”,艷麗卻不輕浮,與其余的七種顏色搭配起來,使得這件兵馬俑看起來沉靜又神秘,而綠色與黑色的運用又讓人感到眼前一亮,不由得感到快樂。
估計一開始專門為男子設計的多巴胺穿搭風的服飾不算多,所以最初古代男子選擇了——穿女裝。除了歷史上以“臭美”出名的何晏外,東晉時期的謝尚算是男子多巴胺穿搭的時尚先鋒。《晉書》卷七九《謝尚傳》:“好衣刺文袴,諸父責之,因而自改,遂知名。”謝尚年輕的時候最喜歡穿著色彩艷麗的繡花褲子在街上招搖過市,沒想到此舉遭到了叔父們的嚴厲批評,他只好改掉了這個癖好,最終成為了一位名士。
然而,不是每一個古代的男孩子都像謝尚這么聽話,比如在明代萬歷年間,李樂在《續見聞雜錄》中記述了他進城后看到的場景:“至萬歷十一年間,學道尋湖,民生俱紅絲束發,口脂面藥,廉恥掃地。”又,“若輩皆好穿絲綢、縐紗、湖羅,且色染大類婦人。”滿大街的讀書人都用紅絲扎頭發,涂口紅,面部還涂抹了胭脂香粉,渾身穿著紫色、紅色的衣服。
由此可見,從古至今,人們都很喜歡多巴胺穿搭。畢竟穿衣服這件事,只要自己喜歡就好,不攀比,不驕奢,怎么穿都快樂。
(摘編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