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培育學生民族精神和跨文化意識的有效策略。教師應當牢牢抓住新課程標準的使命和任務,嚴謹開展英語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深刻領會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逐步培養跨文化認知和交際技能。同時,教師還需深入探討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融入的意義及相關策略,以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培養其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信,樹立健康的文化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為他們成為具備理想、能力和責任擔當的時代新人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小學英語;傳統文化;滲透策略;學科素養
作者簡介:孫慧(1989—),女,江蘇省靖江市實驗學校天水分校。
隨著《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實施,英語教學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單詞記憶和閱讀理解,而是需要在語言的構建和運用中,通過有機融合傳統文化模塊內容,以充實英語教學的人文特質,促進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傳統文化作為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的精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將傳統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入日常英語教學,有助于豐富英語教學的內涵,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文化教育。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出發點,緊扣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結合教材內容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策略,使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內容緊密融合,引領學生逐步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內涵,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認同[1]。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現狀
(一)英語教材中比例失衡
我國擁有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在全國廣受重視。然而,在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涉及較為有限,僅在部分年級的特定單元如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Chinese festivals”中有所提及。同時,教材引入了一些西方經典故事,如《皇帝的新裝》和《灰姑娘》,但忽視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寓言、成語以及神話故事等內容,導致中西方經典故事在英語教材中的呈現比例失衡。
(二)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程度不足
盡管傳統文化在其他學科中有所涉及,但其與英語教學的有機融合程度不足,導致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相對薄弱。此外,一些教師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對傳統文化內容的有機整合與拓展,這使得傳統文化難以深入學生內心,整體教學缺乏連貫性[2]。例
如,學生熟悉并能流利地說出外國食物,如hamburger(漢堡)和chips (薯條),卻對中國的傳統食物,如eight treasures congee (八寶粥)和dumpling (餃子)了解則較為有限。因此,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有機地融入傳統文化元素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其民族情感。這不僅是一種理想的思路,還是教育實踐中的重要舉措。
二、小學英語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價值
(一)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正確觀念
在當今世界秩序中,中國具有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五千年演變歷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中國乃至全人類的共同文化寶庫。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通過各類教學主題進行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尊重歷史、展望未來,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和歷史觀念。
(二)拓展教學內容,培養民族自信
英語教師通常圍繞教材內容開展教學,重點傳授英語詞匯、語法以及文化背景等知識。然而,單純依賴教材內容難以培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傳統文化融入英語教學,能夠豐富課堂內涵,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同時,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培養文化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此外,這也有助于學生理性看待世界,客觀看待外來文化,培育國際化視野。
三、英語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基本策略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承載著其獨特的文化特質。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采用恰當的教學策略,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情境,注重鞏固學生的英語基礎。通過各種教學活動,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扎實的語言基礎,促進其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需創新傳統文化與英語教學的有機結合方式,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以加深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并有效提升英語教學的效果。
(一)創設分享情境
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傳統文化往往被忽視,從而導致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內涵了解不足。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入理解教材內容,把握各單元的核心思想,并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分享情境,促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3]。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7“Chinese festivals”的教學為例。教師應當緊密貼合單元主題“中國節日”,從學生日常生活出發,巧妙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和策略。通過引入傳統節日元素,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其在分享和交流等簡單活動中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認識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異同之處。首先,在“Story time”板塊教學的開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題目Chinese festivals,并提出問題“Do you know what are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festivals?”通過自由討論和分享的方式,學生們可以分享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收獲,“The most famous Chinese festival is...”。此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分享進一步引導他們思考:“What a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among them?”如此,學生們自然而然會想到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The 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Festival、 Double Ninth Festival,并以此展開深入的探究。其次,教師可設計以“節日討論”為主題的互動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選擇并深入探討他們最鐘愛的傳統節日。學生將分享與所選傳統節日相關的主要活動、美食品嘗經歷以及最有意義的儀式等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熱烈討論“春節”這一話題,積極分享有關春節的傳統習俗如Paste couplets、set off firecrackers、eat dumplings、receive lucky money、visit relatives等。最后,教師可引入英文版本的繪本《繪說中國·春節》,借此引導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其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此外,教師還可精選春節文藝晚會、京劇表演和地方名勝介紹等相關內容,并以視頻形式呈現給學生,使他們更深切地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領略中華文化悠久而底蘊深厚的內涵。又或者,通過展示與春節相關的詩詞歌賦,并將其譯為英文,引導學生參與朗讀,體味古詩詞在英文形式下的別樣美感,讓學生真切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獨特的神韻。
(二)創新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英語教學應注重融入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引入傳統文化元素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要實踐。因此,教師需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況,創新教學模式,營造趣味與智慧并存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探究興趣,深化其對英語學習的理解,從而提高英語學習質量,助力英語學科立德樹人目標的順利實現[4]。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A travel book”板塊的教學為例。教師應基于單元文本的主題,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以促使學生有效運用所學英語知識。首先,教師可將“心中最向往的旅游去處”定為寫作主題,引導學生嘗試編寫一份旅游計劃書,以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并提升其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在結合自身經驗和搜索網絡資料后,學生可初步擬定簡要計劃書大綱,“北京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去這里旅游會優先考慮故宮、長城、天安門等有名景點,旅游之前需要了解的文化內容有……”“如果選擇游覽北京故宮,應了解其為中國明清時期皇家宮殿,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特征。故宮設有南、東、西、北四座大門,其中南門名為午門,形狀似平面凹字;東門稱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而北門則獨具特色,名為神武門……”其次,隨著學生描述內容的增加,教師應鼓勵學生將相關信息翻譯為英文,以協助他們進一步完善旅游計劃書。通過構思和翻譯過程,學生能夠深刻體驗中華傳統建筑文化和人文藝術的神秘魅力,從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最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以幫助他們更深入地體驗故事情節,理解新學詞匯,鍛煉英語口語水平并掌握語言技巧,推動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
將信息技術融入英語課程教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巧妙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拓展教學資源,創設智慧而生動的英語課堂。同時,教師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具有創意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感知、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知識。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Cinderella”中“story time”板塊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智慧系統、教育資源平臺等信息技術手段,積極搜集和整理與Cinderella相關的教學素材。這樣一來,學生們能在豐富多樣的內容中愉快地學習英語,掌握語言文字知識,學會使用諸如put on(穿上)、take off(脫下)等新詞匯。同時,學生還能夠將這些詞匯應用于日常對話中,如“Please put on your shoes”“Don't take off your coat”,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記憶這些詞匯。此外,教師還可拓展中華傳統文化的其他內容,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表演和思考。例如,通過引入英文版的“精衛填海”故事,“She is the most beloved daughter of the Yan Emperor. One day, she was playing by the sea, but unfortunately she fell into the sea and never survived... She became a fine guard bird, every day along the stone to the sea, vowed to fill the sea, has been insisting, day after day, year after year.”讓學生深入閱讀并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思想。這種方法可引起學生的心靈共鳴,使他們受到精衛永不言敗、堅持不懈的精神激勵,從而樹立勤奮學習、踏實求知的信念,為未來的生活奠定穩固的思想基礎。
(四)開展讀寫結合實踐
閱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積累語言文字、豐富語感、夯實基礎,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開展讀寫結合實踐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至關重要[5]。此外,在寫作過程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可以幫助學生接受文化熏陶,促進文化素養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等因素,科學整合閱讀和寫作教學內容,以推動英語教學方式的革新,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1“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story time”板塊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閱讀文本,并側重于文中所涉及的四個主要部分,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afraid、hard、in front of等詞匯,并領悟基礎對話的技巧。其次,隨著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入,教師需引導他們深入探究課文中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內容,并嘗試描述文中三只熊的模樣。通過這一練習,學生能更好地掌握“This... is too...”的表達句式,并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寫出“This bear is too big.”“This bear is too small.”“This bear is just right.”等句子,從而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提高學習質量。最后,教師可引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并分享感悟,感知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同時,鼓勵學生運用前述句式描述文中其他角色,將閱讀訓練與寫作技能培養有機融合,有利于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
結語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能夠豐富課堂內容和滿足學生需求,還有助于深化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理解,提高文化意識和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創新教學模式,善于發現英語課程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挖掘教材中傳統文化相關內容或拓展其他主題素材,并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場景,使傳統文化自然融入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潘榮嫻.讓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英語課堂落地生根: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實踐研究[J].校園英語,2022(37):90-92.
[3]王偉,李仕然.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23(1):38-42.
[4]萬琰.教材視角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思考[J].小學教學設計,2021(30):4-9.
[5]張祖光,岳志堅.課程思政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實踐路徑[J].小學教學設計,2023(2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