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藝術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與文化理解。基于此,文章對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展開研究,先簡要介紹小學音樂教學的關鍵點,再圍繞多媒體教學法、情境式教學法、合作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等五種教學法,探究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音樂;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卓靜(1989—) ,女,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實驗小學。
區別于傳統音樂教學活動,當下的小學音樂教學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教師更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合理的教學策略。對學生而言,這樣的變化能夠讓他們感受到不一樣的音樂課堂氛圍,有助于提高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發展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教學的關鍵點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審美感知具體指向審美對象富有意味的表現特征,以及藝術活動與作品中的藝術語言、藝術形象、風格意蘊、情感表達等。以此要求為基礎,在開展音樂教學時,教師應挑選旋律鮮明、情感動人的音樂作品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認真聆聽、仔細感受,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并教會學生準確感知音樂的節奏、和聲、使用的樂器等[1],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藝術表現包括藝術活動中聯想和想象的發揮,表現手段與方法的選擇,媒介、技術和藝術語言的運用,以及情感的溝通和思想的交流。基于此,教師應重視組織學生開展獨唱、合唱、合奏、獨奏等音樂活動,讓學生親自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過程,增強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表演,不僅能讓學生習得音樂技能,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團隊協作精神[2]。
(三)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課程標準指出,文化理解包括感悟藝術活動、藝術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內涵,領會藝術對文化發展的貢獻和價值,闡釋藝術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基于此,在組織學生開展音樂學習活動時,教師應靈活選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廣泛接觸多元化的音樂,更深入地思考與理解音樂的內涵,從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音樂的歷史、文化背景,實現文化理解素養的提高。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
(一)應用多媒體教學法,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多媒體教學法是一種以多媒體技術、工具為主要教學手段的教學方式。運用多媒體教學法能夠讓音樂課堂更具氛圍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此外,多媒體工具具有圖、文、聲并茂的優勢,能夠將抽象的內容進行形象化、具體化的處理與呈現,從而增添音樂課堂的魅力[3]。
以湘藝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彩色的中國》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組織學生正式演唱歌曲之前,為了讓學生對“彩色的中國”有更為具象的認知,首先,教師應用多媒體工具將歌詞中涉及色彩的詞匯標示出來,以此讓學生對歌曲主題和內容的認知更為深刻。
其次,教師在多媒體屏幕上呈現中國地形山脈地圖,讓學生直觀感受綿延的山脈、寬廣的平原、金黃的沙漠和綿長的長江等,加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了解和熱愛。教師在講解歌詞內容的同時,著重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感受到海峽兩岸一家親的情感。
最后,教師播放曲目,讓學生帶著對祖國河山的贊嘆聆聽音樂,體會樂曲想要表達的情感。在聆聽樂曲之時,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感受歌曲中的情感變化,這是提高學生音樂感知力的必要過程。比如,教師讓學生感受演唱者聲斷氣連的演唱技巧,分析演唱者采取此種演唱方式的原因和作用。通過帶領學生分析音樂曲譜,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曲譜中設計了多個休止符,而這種聲斷氣連的演唱方式便是對休止符藝術效果的有效體現。同時,教師還引導學生在練習聲斷氣連的演唱技巧時,將看到中國地圖時那種時而外露、時而內斂的喜悅之情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生對歌曲情感的表現力。
(二)應用情境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情感表現能力
情境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并在此情境中展開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又可分為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問題情境等。在音樂學習中,充分把握歌曲情感是學生領悟音樂的思想感情和內涵意蘊的前提。對此,教師可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來幫助學生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以湘藝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達古拉》這一課的教學為例。為了提高學生的情感表現力,教師可以歌詞內容為基礎,在充分了解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礎上,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初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從而更好地詮釋音樂表達的情感。
為了更好地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呈現了許多展現蒙古族草原牧民生活的多媒體資料,如在課堂上播放網絡達人“牧民達西”分享內蒙古牧區日常生活的視頻,讓學生一邊了解真實的牧民生活,一邊將歌曲與牧民的生活聯系起來。歌詞中寫到“雪白的羊群在滾動喲”,教師便播放相關內容的視頻,介紹牧民是如何與羊群相處的,如給羊群注射疫苗、定時給羊群喂食,若是天氣允許,牧民還會讓羊群吃草原上的草。教師還具體講解,蒙古族牧民在放羊時,會選擇一處地點,讓羊群在那片草地上自由覓食。在一邊行走一邊覓食的過程中,羊群便會分成一塊一塊的樣子,就像天空中的白云一樣。學生可以從視頻中看到,從遠處望過去,行走在草原上覓食的羊群,像一團團在緩慢滾動的浮云,正對應了歌詞“像那浮云環抱這山崗”。
經過上述引導,學生能在情境的感染下,感受到牧民對自己的羊群、對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著天然的熱愛之情,而這種情感在歌曲中也得到了具體體現。學生在演唱歌曲時想象自己置身于大草原,便能夠更準確地表達音樂的情感,有感情地完成歌曲演唱。
(三)應用合作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
合作式教學法是以具體的合作任務為基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合作式教學法能夠給學生提供充足的交流與討論空間,讓學生在語言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中引發對音樂的新思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音樂創新力的目的。應用合作式教學法時,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引領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這樣才能讓合作式教學法的效用最大化。
以湘藝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春曉》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開展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準確表達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還要鼓勵學生基于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嘗試進行歌曲創編。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學法,組織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展開學習。
首先,教師劃分合作小組,布置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小組內分析歌曲的速度和節拍、結構劃分情況、演唱形式等。通過分析、交流和反復聆聽歌曲,以及對教材樂譜的分析,所有小組得出結論:該首歌曲采用小快板的速度節奏,展示的節拍是4/4拍。通過對演唱過程的拆解,教師和學生一致認為可將歌曲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齊唱,第二部分是分聲部演唱,第三部分是齊唱。
在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礎知識后,教師讓學生嘗試對音樂進行創編,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力。在創編過程中,有小組提出在歌曲的適當位置加入襯詞的想法。比如:在“春眠不覺曉”與“處處聞啼鳥”兩句歌詞后加入襯詞“布谷”,模仿鳥叫聲;在“花落知多少”后加入襯詞“知多少”,起到反復的作用,這樣可以讓聆聽音樂的人沉浸在演唱者營造的歌曲氛圍中。
可見,教師采用合作式教學法,組織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了解歌曲、學唱歌曲、編創歌曲,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
(四)應用探究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
探究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從而提高教學成效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法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能夠讓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4]。
以湘藝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花蛤蟆》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本次教學中,教師采用探究式教學法,設計了一系列具有關聯性的問題。教師拋出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若此時此刻我們身處的場景是鄉村,你認為在鄉村的什么地方能聽到蛤蟆的叫聲?”設置該問題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歌曲的興趣。教師接著提問:“同學們,蛤蟆是怎么叫的呢?如何能形象地模仿蛤蟆的叫聲?”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向學生傳授模仿蛤蟆叫聲的技巧,即口腔要保持半打哈欠的狀態,且要讓氣息嘆下去,同時要感受肚子的彈跳力。教師繼續提問:“同學們,你們認為歌曲中的蛤蟆叫應該呈現怎樣的情緒?”從而引導學生展開模仿,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完成對歌曲的演繹。
至此,教師以具體問題為引領,組織學生探究歌曲演唱技巧,讓學生了解蛤蟆叫,并感受歌曲中蛤蟆叫的表現形式,以此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讓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五)應用體驗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體驗式教學法是一種通過組織學生參與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切身體會的教學方法。教師可將該教學法與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加深學生對音樂文化、背景的認知與理解,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領悟音樂內涵,獲得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在組織學生進行實際體zfzjbFYekFNE6kjOZG73rdvsgQ/NSigzSawlOltsngg=驗時,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感受和反饋,讓學生做到真體驗、真感受。
以湘藝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土風舞》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組織學生學唱本首歌曲時,教師可從文化知識與實際體驗兩個方面入手,帶領學生感受捷克民歌的魅力,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音樂與社會、生活的廣泛聯系。首先,教師簡要介紹捷克當地的風土人情,引導學生初步了解這首歌的文化背景—“捷克本身擁有許多充滿詩意的古堡、古城,如被稱為‘中世紀寶石’的布拉格、庫倫洛夫、克倫摩利茲等。”此外,教師還從捷克人的服飾特點、生活習慣等方面入手,加深學生對捷克文化的了解。其次,教師播放歌曲《土風舞》,帶領學生在歌曲的伴奏下共同演繹土風舞,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捷克人民載歌載舞慶豐收的歡樂情緒。在實際體驗中,學生感受到歌曲表現出的歡快情緒,以及歌曲中滿滿的力量感。同時,學生也能更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以肢體動作表達自己對歌曲的感受。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歌曲內容拓展國外文化,帶領學生領略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感受歌曲傳遞的情緒、蘊含的文化,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可祥.核心素養下的小學音樂單元整體教學分析[J].教育家,2023(52):41-42.
[2]陳瑋婷.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改革之我見[J].小學教學研究,2023(36):54-55.
[3]劉亞燕.核心素養培育視域下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3(23):222-224.
[4]張楊楊.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音樂課堂體驗式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3(3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