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美育人理念的應用不僅能讓學生在感受、欣賞、表現、創造美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實現身心健康成長,還對小學美術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基于此,文章簡要論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落實以美育人理念的教學原則,探討通過規劃課前任務和優化活動設計的方式落實以美育人理念的策略。
【關鍵詞】以美育人理念;小學美術;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陳曉君(1994—),女,江蘇省昆山開發區晨曦小學。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了“堅持以美育人”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藝術活動,豐富其審美體驗。新課標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藝術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個方面。對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貫徹落實以美育人理念,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育教學的核心任務,深入解讀教材,結合學生基本學情制訂美育目標,帶領他們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發展其核心素養。
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落實以美育人理念的教學原則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落實以美育人理念時,應遵循三點教學原則。
第一,基礎性原則。小學美術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傳授美術基礎知識,因此,教師應秉持基礎性原則,讓學生在收獲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接受美育,為學生審美感知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實踐性原則。為進一步落實以美育人理念,教師應組織一系列藝術活動,讓學生通過賞析優秀作品形成審美意識,并將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運用于實踐,真正做到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
第三,合作性原則。小學生對“美”的看法各不相同。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秉持合作性原則,鼓勵學生積極與他人分享自己對“美”的獨特見解,在思維的碰撞中挖掘“美”的深層次內涵,使其團隊協作能力與核心素養得到同步提升。
二、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學美術教學策略
(一)規劃課前任務,奠定美育根基
1.精心備課,夯實教學基礎
為了在小學美術課堂中落實以美育人的教學理念,教師應提高對備課工作的重視程度,于課前分析環節挖掘美術教材中的美育元素,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設計教學問題,并預設學生的回答,做好全面的準備,夯實教學基礎。具體而言,教師在備課階段要多角度、深層次地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提煉課程主題,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目標,設計多樣性的思考題,促使其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上冊第6課“漂亮的建筑”的教學為例。該課主要要求學生初步了解建筑的含義,感受建筑的形狀、色彩、特征和不同用途,并運用剪裁、拼擺、粘貼、添畫等方法進行簡單的組合裝飾,感受建筑的美。
首先,教師在備課時要準備北京北海白塔、北京鳥巢、上海世博會場館、福建土樓、埃及金字塔等建筑的圖片,以便帶領學生欣賞不同風格、不同類型、不同用途的建筑,在視覺沖擊下領悟建筑之美。
其次,教師應根據圖片設計相應的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作和探索欲望,如:“欣賞了這么多建筑的圖片,你覺得從整體上看,這些建筑物的外形像什么?”“這些建筑物由哪些形狀組成?長方形?三角形?”“如果讓你親自設計一棟建筑,你會采用怎樣的方式?”
最后,教師要提前準備各類豐富的手工材料和工具,如彩筆、剪刀、紙張等,以便學生在課堂上靈活運用手工材料和工具展開藝術創作。
2.細化目標,落實美育工作
做好備課工作后,教師的下一步工作是制訂和細化教學目標。為使教學目標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教師要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通過課前談話、課上互動、教學評價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美術學習情況,并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合適的教學目標,確保教學活動能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順利完成。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第6課“漂亮的瓶子”的教學為例。教師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以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1)欣賞并了解瓶子的造型特點及美化方法;(2)根據瓶子的對稱特點探索剪出對稱瓶子的方法,能剪出大小適中、造型美觀的瓶子,并對其進行美化與裝飾;(3)通過折、剪、畫等方式提升動手能力和審美感知能力,體驗藝術創作的樂趣。
以上三項教學目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還為其指明了學習的基本路徑。在教學目標的指引和教師的帶領下,學生能夠在美術課堂上逐漸提升核心素養和創造能力。
(二)優化活動設計,發展核心素養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小學生而言,興趣是影響其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便會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中,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導他們主動探索、了解、欣賞、創作美術作品,培養藝術表現能力。教學情境可分為多媒體情境、游戲情境、故事情境等多種類型。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與學生的興趣愛好創設相應的情境,使課堂教學更為生動、直觀、有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感受美、體驗美,逐漸產生創造美的意愿。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第5課“漂亮的小鐘表”的教學為例。該課的教學重難點在于掌握不同類型鐘表的特點以及制作方法,并能靈活運用材料完成表盤的設計。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創設了多媒體情境。
首先,教師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展示不同類型的鐘表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指出鐘表上的時間,分析它們的外形特點,讓課堂在自由討論中形成濃厚的藝術氛圍,從而促使學生對鐘表產生探索興趣。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內容自行歸納鐘表的特征。經過分析和研究,學生得出以下結論:(1)鐘表的外形是多種多樣的;(2)表盤的形狀有圓形、方形、三角形、多角形等;(3)表符的種類有數字、幾何體、裝飾形等;(4)表針的特點是時針短粗、分針稍長稍粗、秒針最細最長。
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參照各式各樣的鐘表,運用豐富多元的材料,自行制作富有創意的鐘表。
2.問題引導,鑒賞優秀作品
問題引導是指教師依據課程主要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提出多元化的問題,使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得出問題的正確答案,從而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教學方式。具體而言,教師可帶領學生分析教材中的經典作品,先介紹作者資料、創作背景等內容,再設計具有針對性的互動問題,指引學生深入挖掘作品中蘊含的美,把握美術作品的精髓,使其發展創造性思維。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的美術基礎各不相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秉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合理把控問題難度,讓全體學生都能對美術作品形成不同層次的理解,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1]。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第10課“頭飾設計”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共同欣賞教材中提供的回族、維吾爾族、藏族頭飾的圖片,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其次,教師提問:“戲劇中的頭飾有什么特點?你還在什么地方見過頭飾?從外形、圖案、顏色、表現手法等不同角度看,這些頭飾有哪些特征?”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逐漸對頭飾形成一定的了解,提升了審美品位。
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頭飾設計的步驟有哪些?”認真閱讀教材以及課件中的拓展素材,思考問題的答案。學生經過思考得出結論:“第一步是確定頭飾設計的主題,初步畫出頭飾;第二步是為設計好的頭飾涂上顏色;第三步是將頭飾剪裁下來,用相同的辦法設計頭圈,最后將頭飾與頭圈粘貼固定。”
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鍛煉,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3.小組合作,鼓勵集思廣益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問題、完成任務的學習方式。在小學美術課堂中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時,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設置合作探究任務,將班級學生劃分成3到5人一組的若干學習小組,引導他們在組內討論,發表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同時要求他們認真傾聽他人的發言,使學生在集思廣益中提高審美感知能力[2]。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第8課“擺花樣”的教學為例。該課主要教授學生如何將不同形狀、顏色的物體進行排列,組合出自己想要的圖形。在講解新課知識時,教師用磁力玩具擺出了不同的造型。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思考這些磁力玩具還能擺成哪些新穎圖案,并嘗試從中尋找擺出好看花樣的規律。討論結束后,各組派出一名代表匯報本組的發現。
通過小組合作,學生的合作能力、創新思維和審美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升,為接下來創作活動的順利開展做好準備。
4.動手實踐,培養創造能力
要想全面落實以美育人理念,教師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還應提高對實踐活動的重視,根據課程主題布置動手操作任務,讓學生將課堂上收獲的知識與技能進行遷移性運用,在創造美的過程中真正提高藝術素養。教師還要為學生搭建展示實踐成果的平臺,充分發揮以美育人理念的應用價值。
以人美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第16課“畫夜景”的教學為例。在該課中,教師需重點講解如何利用油水分離的方法表現出夜色之美。當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后,教師布置實踐任務—用油水分離的方法創作一幅夜景作品。該任務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學生可以自定主題,發揮想象進行創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留心觀察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表現,為學生提供靈感,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待學生完成創作后,教師隨機抽取幾名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紹創作的靈感來源。如此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油水分離的繪畫方法,還能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以美育人理念,不僅符合新課標要求,而且有助于全面發展學生的藝術素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基本學情,組織多樣化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感知、領悟美術作品中的美,并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使其在感受美與創造美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謝樹紅.以美育人,美美與共:新課標下小學美術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閱讀,2023(39):21-23.
[2]鄭敏敏.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學美術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2023(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