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核心素養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關鍵。對如何將核心素養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與評價一體化模式的研究表明,該模式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還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對教學方法的創新。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分層教學與評價一體化;權利與義務
作者簡介:徐惠(1981—),女,福建省寧德市民族中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教育不再僅僅注重知識的灌輸,而更加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這樣的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且,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也亟須創新。分層教學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差異化的學習內容和方法,使每個學生都基于自己的層次得到發展。有效的評價需要將評價過程與教學過程相結合,突出過程性評價和自我評價,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和持續進步。因此,筆者將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依托,探討如何在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與評價一體化的實踐。
一、將核心素養、分層教學、評價三者相聯系的必要性
(一)核心素養是目標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所謂“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習能力、人文素養等息息相關[1]。具備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要條件。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尤為關鍵。學生在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過程中,不僅需要了解道德規范和法律條文,還應該學會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需要以核心素養為中心,設計有一定挑戰性的教學活動。這意味著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案例討論、角色扮演、小組合作等,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相關知識,同時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幫助學生制訂個人的道德標準和形成社會責任感。此外,核心素養的培養還需要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來支撐。這個評價體系不僅要基于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還涉及他們的價值觀形成、情感態度變化以及行為習慣養成等方面[2]。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同伴評價等評價方式,全方位地了解和評估學生的成長、進步[3]。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通過創新的教學設計和科學的評價,可以幫助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實現個人品德的發展。
(二)分層教學是手段
分層教學作為一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其核心在于根據學生各自的學習能力、興趣和需求實施差異化的教學[4]。這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同時也能夠激勵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和風格進行學習[5]。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實施尤為重要。由于學生的家庭背景、個人經驗和認知水平存在差異,他們對道德和法律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采用傳統的“一刀切”教學模式難以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而通過分層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活動,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側重于對基礎知識的講解和對案例的分析;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設置更具挑戰性的討論和探究活動。
在實踐中,分層教學策略的應用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教學設計。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的主題和活動,設計不同層次的學習任務,為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案例,引導他們逐步理解相關概念。
(三)評價是保障
教學與評價一體化是將教學與評價相結合,使評價成為教學的一部分。在基于核心素養的分層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在內的多元化評價策略,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分層教學與評價一體化的案例
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發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形成等方面。分層教學設計則意味著教師需要為不同水平的學生提供差異化的學習目標和活動。下面筆者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理解權利義務”單元為例,探討如何結合核心素養進行分層教學設計,并通過教學與評價一體化促進學生的全面、深入學習。
(一)確定分層教學目標
在進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分層教學與評價一體化的實踐中,確定分層教學目標是一個關鍵步驟。這一步驟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將單元教學目標進行層次劃分,以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對分層教學目標的確定又可具體分為以下兩步。
1.對學生進行能力水平評估
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分析學生的作業和測試成績以及與個別學生的交流來進行評估。基于相關信息,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基礎、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
2.對“理解權利義務”單元的教學目標進行層次劃分
對于基礎層次的學生,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與權利、義務有關的概念。學生要能夠識別和解釋基本的法律術語,掌握權利和義務的基本含義,認識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對于中級層次的學生,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分析和探討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應用課程知識。這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權利和義務的相關概念,還要求學生能通過案例分析,探討這些概念在實際情境中的應用,正確看待權利與義務。對于高級層次的學生,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批判性地評價權利與義務的社會意義。這意味著學生需要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能夠對權利與義務的相關社會背景、歷史演變進行深入分析。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倫理、法律和社會角度出發,對權利與義務的相關問題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二)設計分層教學活動
為“理解權利義務”單元設計分層教學活動的目的是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已有能力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這也有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好地掌握本單元的知識。
對于基礎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故事講述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來介紹關于權利和義務的基本知識。這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講述一個關于公平交易的故事,讓學生了解買方和賣方的權利與義務。在之后的角色扮演活動中,學生可以扮演消費者、商家等角色,進一步理解權利和義務的基本含義。下文是筆者在本單元教學中與基礎層次的學生展開的部分對話。
教師:同學們,老師將帶領你們通過一個角色扮演的活動來了解權利和義務。(邀請學生甲、學生乙上講臺)兩位同學,你們誰來扮演消費者、誰來扮演商家呢?
學生甲:我想扮演消費者。
學生乙:那我就扮演商家吧。
教師:好的,老師現在為你們提供兩個情境。在第一個情境中,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出現了質量問題;在第二個情境中,商家未能按時交貨。你們需要根據這兩個情境,站在所扮演角色的立場分別做出自己的反應,然后解釋你們認為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
對于中級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活動,讓他們分析和探討日常生活中涉及權利與義務的案例。采用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教師可以提供關于校園欺凌的案例,讓學生討論受害者的權利和加害者的義務,以及如何通過法律手段處理此類沖突。下文是筆者在本單元教學中與中級層次的學生展開的部分對話。
教師:現在我們來分析一個關于校園欺凌的案例。讀完材料后,誰能告訴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受害者有什么權利,加害者應該承擔哪些義務。
學生丙:受害者有權擁有安全的學習環境,加害者應該停止欺凌并向受害者道歉。
學生丁:我認為學校也應該介入,保護受害者的安全。
對于高級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探討更深層次的倫理、法律方面的問題,如權利與義務在社會變遷中的變化。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更加系統的思考框架,理解法律和道德對社會發展進程的作用。教師可以引入關于人權的歷史事件,如婦女選舉權運動、民權運動,讓學生探討這些事件是如何影響當代社會關于權利與義務的觀念的。下文是筆者在本單元教學中與高級層次的學生展開的部分對話。
教師:下面我們將討論婦女選舉權運動。請同學們從權利和義務的角度談談自己對該運動的看法。
學生戊:該運動讓婦女獲得了選舉權,選舉權成為婦女的權利。
學生己:這也要求政府履行自身職能,保障所有公民的選舉權。
通過這些分層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夠基于自身的水平獲得知識和技能方面的提升,還能夠發展自身的社會情感能力。
(三)實施評價
現代教育所主張的評價是將評價與教學過程融為一體,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理解權利義務”單元教學中進行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有利于實現教學與評價一體化。
具體來說,形成性評價注重過程。通過對學生日常表現的觀察和分析,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和進步情況。本單元的形成性評價可以通過課堂討論等方式進行。當學生參與討論時,教師應留意學生的觀點,關注學生的表達方式、學習態度和互動能力,進而發現學生在理解權利與義務等概念上的誤區,給予具體的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總結性評價則一般在單元教學結束后進行,需要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或任務,評估學生對單元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這種評價策略的運用可以與書面測試、口頭報告等相結合。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包含不同難度的問題的測試內容,要求基礎層次的學生解釋權利和義務的相關概念,要求中級層次的學生分析特定情境下涉及權利與義務的沖突,要求高級層次的學生體會權利與義務的社會意義的深刻內涵。
例如,在本單元的模擬法庭活動中,筆者讓學生擔任法官、律師、原告和被告等。活動期間,筆者觀察學生的表現,判斷他們是否能夠理解并應用相關的法律知識。活動結束后,筆者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反饋,指出他們的優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時,筆者要求學生撰寫一份關于此次活動的反思報告,以便他們對活動經歷展開思考和檢驗學習成果。
通過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教師能夠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策略,助力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并且,學生也能通過評價,更好地應對學習上的挑戰,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核心素養。
結語
本研究對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分層教學與評價一體化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了分析。該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切實提升,也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在后續研究中,教師可進一步探索該模式在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的適用性和應用策略,以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代士群.基于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品位·經典,2020(3):92,109.
[2] 孫月月.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活動課堂構建分析[J].頌雅風,2020(4):53.
[3] 謝云龍.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名師在線,2023(12):17-19.
[4] 馮軍民.基于核心素養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方式的研究[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首屆“何以為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2021:328-333.
[5] 孟令美.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 2020(9):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