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咗茶未”
這里的人都講粵語,特別是老廣東人,即使說普通話也帶著濃厚的粵語腔調,民宿樓下有一間雜貨鋪,在廣東話里叫士多店,店里的阿公很是熱情,用一口濃重的“廣普”向我們介紹喝早茶的去處。
在廣州,喝茶是一種生活方式,見面問一句“飲咗茶未呀?(喝茶了嗎)”已經成為廣州人問早安的慣用語。在廣州,飲茶也叫“嘆茶”,一頓早茶除了單純地喝茶之外,還要吃點心。廣州早茶的點心有超過200 個品種,根據食材的價格或者加工的難度分為小、中、大、頂、特、御等幾個品類,比較有特色的例如中點的中式蛋撻、馬蹄糕、小燒賣,大點的拉腸、鳳爪,頂點的排骨等都是早茶的“熱門選手”,一般都是一盅兩件,小巧精致,讓茶友既能吃得多,又能吃得飽。
早茶雖然有個“早”字,但其實從上午到晚上都能在茶樓吃到,按照士多店阿公的說法,一般他和他的茶友們都是趕大早去,在那里吃一頓早午飯,中午11 點前結賬有優惠,所以會趕在那之前結束。像他這樣享用早茶的多半都是一些退休的“老廣”。一般泡的第一壺茶是不喝的,用來燙碗筷,用廣東話說叫“啷碗”,于是我們也在早茶店里入鄉隨俗地用茶水澆了碗碟,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好像這樣之后食用的點心確實染上了一絲茶香,清韻的茶味中和了椰奶小方、小蛋撻的甜膩,又進一步激發蝦餃、蒸排骨的香味,既能暖胃飽腹,又不會給腸胃帶來太大的負擔,作為一頓早午飯來說,十分合適。
“有事無事,飲靚湯先”
如果說除了茶之外還有什么是刻在廣東人基因里的,那一定要屬煲湯了。這里濕熱的氣候讓大多數廣州人都自學成才掌握了食補的要訣,他們認為湯是滋補的佳品,在廣府菜中,這種湯品一般被稱為靚湯。靚湯以慢火煲煮,時間長,火候足,旨在取藥補之效和入口之甘甜。早在我還未啟程前,廣州的同學便已竭力勸說我將一家老字號靚湯店——達揚原味燉品加入了食單。
店鋪深藏于極具嶺南風味的騎樓下,在騎樓的長廊間穿梭時,能看到很多老式的百貨店鋪,有充滿著濃郁樟腦球味道的服裝店,有堆滿了各式塑料鬧鐘的鐘表店,有陳列著許多雜貨的士多店,更多的是賣茶葉和燉湯藥材的店鋪。賣東西的是中老年人,買東西的大多也是中老年人??戳丝磧r格,算不上便宜,可是這些依舊拿著現金來消費的“老廣”們卻挑得樂此不疲,那是屬于他們的休閑。而他們的兒女,或許正在不遠處嶄新的高層建筑里爭分奪秒,或是早已遠走高飛。廣州新區的CBD 是觸目驚心的現代與高級,眼前的老舊騎樓又充滿著歷史的厚重與滄桑。新與舊,現代的與傳統的,極具地理特色的盤根錯節,相互抗衡又相依為命,樣貌迥異又血肉相生,在廣州這座復雜的城市里糾纏共生著。
這種新舊的割裂感很快便在氤氳著鮮味的靚湯店里和解了,店鋪門口排隊的人絡繹不絕,無論是中老年人還是年輕人,此時都相聚于此守著這一盅美味。店鋪的門面很小,甚至沒有專門的后廚區域,門口立著的兩三口巨大的金屬蒸鍋里盛著一盅一盅的椰子殼,門口斑駁的白墻上用塑料牌掛著每一份湯品的價目表,價格從15 元~ 25 元不等,很難想象這是一家米其林星級餐廳的門面和售價。
我們到店的時間偏遲,很多湯品都已售罄,便點了一盅椰子燉竹絲雞,湯色清澈而略帶乳白,肉質細嫩、皮薄骨細的小母雞,經過tJRoCT2sih01IR/6tIPT3Q==長時間的慢火燉煮后,雞肉吸收了椰子水的精華,變得更加鮮美可口。喝一口湯,椰香撲鼻,清而不膩,既有椰子的自然甜味,也有雞肉熬制出的鮮美,兩者相得益彰,消解了一天的疲憊,怪不得廣州人都喜歡說:“有事無事,飲湯先啦!”
“冇糖水,不廣東”
廣州人對吃食的精致程度已經延伸到了甜品上,只不過,這“甜品”聽起來總不夠“老廣”,地道的說法叫“糖水”。廣州的糖水品類繁多,并且滲透于每個廣州人的生活之中。它或許是家里阿婆熬煮多年的老方子;也或許,是沿街幾十年的糖水鋪三五塊錢一碗賣給老街坊的小甜水;更可能是一個廣東人從童年、戀愛,到成家,再到有下一代的全程陪伴。說“冇糖水,不廣東”,一點也不夸張。
據當地的朋友介紹,廣佛交界的順德糖水最為出名。于是我們便慕名橫跨大半個廣州,來到了順德一家地道的廣式糖水鋪子。
店鋪所處的位置比較偏僻,沒想到推開門里面卻是一番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來店里的很多是當地人,他們對糖水早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廣州人做糖水,首選水牛奶,水牛奶相比于普通牛奶,含有更高的脂肪、乳糖以及蛋白質,這讓它的口感更為濃郁、香甜,并且有著更加醇厚的質地。這樣的特性讓水牛奶成了制作如雙皮奶、姜撞奶等需要特別細膩滑嫩口感甜品的理想選擇。店里的楊枝甘露雙皮奶是一絕,在凝固成型的雙皮奶上淋上滿滿一層楊枝甘露,大粒的芒果裹著濃郁的椰漿,又被微酸的柚子中和掉了甜膩,再疊上細膩滑嫩的雙皮奶,一口下去是多層次的味蕾滿足。此外,店里的龜苓膏也十分地道,在略苦的龜苓膏上淋上一層煉奶,甜味與苦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進一步提升了其風味的復雜度,對于喜歡挑戰新鮮口味的食客來說,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雲吞撈起,正味廣東”
廣州人離不開粥粉面,特別是面食,想要找到好吃、地道的廣州面店,還得去那些隱藏在高樓大廈的老街巷里。吳財記面家就是這樣一間“大隱隱于市”的店鋪,這家已經有70年歷史的老字號店鋪藏在鋪滿青石板路的老巷子口里,有新老兩間店面相對而居,店內裝修是傳統的西關大屋——嶺南建筑風格的趟櫳門和滿洲窗,恍惚間讓人以為回到了20世紀80年代。老舊的環境并未影響店家的好生意,這里總是不分時段地坐滿客人,為了嘗上這一口美味,很多食客甚至愿意坐在巷子里的小凳上用餐。
店里的云吞面確實不枉食客的等待,純手工制作的竹升面勁道十足,吸飽了由大地魚、豬骨、蝦和火腿熬煮而成的高湯。按照“正統”的云吞面食法,云吞不會放在面上,而要用筷子撥開金黃彈韌的竹升面,才會看到藏在湯底的、小金魚般飽滿的云吞。云吞的內餡講究七分瘦三分肥,還有鮮蝦包裹在里面,一口咬下去肉汁裹著高湯的鮮美,讓人忍不住大快朵頤。店內的炸云吞同樣很有特色,云吞面皮在制作時加入了雞蛋液,因此炸制過后的口感十分酥脆,再蘸上一點甜辣醬,入口之后粉脆的面皮和鮮嫩的肉餡混合得恰到好處,稍不留神就把一整盤都吃了個精光。
在廣州的大街小巷里穿梭著尋找美食的過程實在是像一次充滿驚喜的尋寶之旅,目光所及,近處是矮舊的騎樓,遠處是層層疊疊的高樓大廈。亞熱帶季風氣候帶來的濕熱在這片復雜的土地上蒸騰著孩子的笑臉、老者的背影;蒸騰著寫字樓里人們的艱辛、街邊小鋪里大爺的悠閑;蒸騰著希望,也蒸騰著失望……所有的一切,最終都匯聚在了灶邊的裊裊炊煙里,經過味蕾的微妙轉化,彼此融合得難分你我,成了一種獨特的煙火氣。這種煙火氣擺脫了高樓大廈、窮街陋巷的束縛,早已融進這座城市的肌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