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穩步發展時期,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農民精神生活狀況進行了研究。指出目前農民的精神生活建設存在物質基礎薄弱、價值觀念相對模糊、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善以及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等問題。提出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發展農村特色經濟、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并且聚焦農村教育事業的建議,從而促進農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關鍵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鄉村振興;農民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農民的物質生活逐漸富裕,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多彩。但是,農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展仍存在著不相協調的問題。只有實現了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裕,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貫穿于鄉村振興的總體布局之中,為農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堅強的精神力量。因此,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仍是我國新時代發展變革中需要解決的重要任務。
1 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
1.1 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產的高質量發展是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人們只能“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取得自由”[2]。這為我們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論思路。另外,馬克思指出精神生活的滿足需要付出與之相應的時間,包括“個人受教育的時間,發展智力的時間,履行社會職能的時間,進行交往活動的時間,自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時間”[3]。新時代,在我國農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其精神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成為當下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
1.2 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人民生活全方位的改善。而人民生活全方位的改善,不單是只停留在物質層面,也包含著精神層面。所以,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中,不能只一味注重物質層面的基礎性建設,更要為農民精神生活的豐富提供多元載體。立足于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將鄉村文化振興作為農民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載體,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浸潤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鄉村農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文明發展道路。同時,農民精神生活的質量水平不斷提高,還有助于增強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和新追求,使其自覺投身于美麗鄉村的建設中,進而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
1.3 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表征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現代化發展的五大特征,其中就有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目前,我國仍然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農村。在現代化發展的征途上,農民物質生活的富裕程度固然重要,但是農民精神生活的豐富程度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與否的重要尺度和主要依據。從作用上來看,農民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助推作用。農民作為農村轉型升級的主體,其精神生活的富裕程度在一定意義上影響著鄉村產業的構建與發展。從現代化建設上來看,為了實現鄉村振興,我們就必須著力解決“三農”問題,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助推農村發展新樣態。同時,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為農民精神生活的富裕提供了更雄厚的物質基礎,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現代化建設會形成更有效的良性互動。因此,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表征就是農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2 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現實困境
2.1 農民精神生活的豐富亟需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4]。農業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便成為了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礎和支柱。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人民對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斷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以及多方面的特點。但是,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由于缺乏多元化的產業結構,相對單一的物質配套設施仍然無法高質量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2 農民精神生活的提升亟需更為堅強的價值引領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在精神文化層面面臨著傳統思想與現代思想之間的相互沖擊。部分農民傳統思想中帶有的庸俗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民精神生活的質量。同時,現實生活中各種文化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部分農民難以從中抉擇,進而在實際生活中不自覺地被裹挾到迷茫的狀態中。再者,部分農民由于認知上的問題,導致其認為農村的共同富裕就是為了物質上的富足。農民價值觀念的參差性從不同程度上也影響著農村精神生活共同發展的步伐。因此,我們要加大對農民價值觀念的引領,解決其在傳統價值觀向現代價值觀轉型時期面臨的難題,增強農民的精神動力。
2.3 農民精神生活的優化亟需更為完善的服務保障
農村文化服務設施是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載體。就文化服務主體的因素來考察,農村文化服務的主體是基層黨組織。基層黨組織的建立健全為農村服務體系的完善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當前的農村服務體系的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政府應當加大對農村文化市場的重視程度,包括鄉村文化產業的投入,黨組織內部關于文化活動體制機制的健全,以及管理主體對農民精神生活、文化活動開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文化服務客體的因素來考察,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事業的建設也要加強。包括高質量的文化活動場所,例如圖書館、文藝活動中心以及優秀傳統文化展覽館等設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再者,還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構建農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要在文化服務主體和客體的相互銜接中加強對農村文化服務事業的提升,只有這樣,農民的精神生活才會高質量高水平地向前躍進。
2.4 農民精神生活的充實亟需更為優質的教育資源
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農村地區教育水平的發展影響著農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就受教育者來說,部分留守兒童由于長期情感缺失導致身心難以健康發展,容易產生厭學、逃學的心理,甚至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加之現代教育技術的蓬勃發展,部分農村地區在具體教學模式下,難以完全高質量地跟緊現代化教育的步伐,使得農村地區學生的受教育質量有所差異。就教育者來說,相對于城市資源的豐富性、生活條件的多樣性以及待遇薪資的優渥性,教育隊伍更意愿于選擇城鎮。相比之下,農村的教育資源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硬件設施的角度考察,農村教學設備、教學場所以及教學環境等基礎設施相對簡單,進而影響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從軟件設施的角度思考,教學人員的水平、教學理念的思路以及學習氛圍的質量等問題也會影響教師教學熱情。
3 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
3.1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提供政治引領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5]增強基層黨組織在促進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作用,靈活運用“千萬工程”的成功經驗,不斷改善鄉村文化服務體系,提升鄉村精神治理水平。健全縣鄉村爭創先進、整頓后進機制,從體制機制上加強基層黨組織對提升農村精神風貌的責任意識。對基層黨員開展全覆蓋學習,通過黨校集訓等形式全面提升基層黨員緊抓鄉村振興的能力。以基層黨組織為依托,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推動鄉村文化產業設施提質增效,文化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發揮基層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優化駐村干部及其工作隊伍建設,推動完善基層黨組織監督體系,以清廉正風的政治環境帶動鄉村精神文化。
3.2 發展農村特色經濟,厚植物質基礎
精神富裕的前提是物質的富足。馬克思曾指出:“‘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6]只有當農民的物質生活足夠富裕時,農民才會去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富足。因此,提升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要求依托本土特色優勢,推進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青海為例,立足于本地區特有優勢,建設多元化鄉村產業,持續推進牦牛技術的創新,打造本地區特有的牦牛品牌。圍繞青稞等農作物,增強核心育種技術能力,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增加農民的收入。發展特色手工藝唐卡、刺繡等產業,打造區域品牌。積極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完善城鄉物流網絡,推進鄉村電商直播的建設,發展特色網絡銷售。本著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理念,發展旅游業,建設特色農家樂,持續多元化增加農民的收入。
3.3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增強服務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7]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文化的各環節,潛移默化地影響農民。在農村的文化產業建設中,要建立符合農村地區,適應農村人民的公共文化場所。比如,通過建立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以及優秀傳統手工藝展廳等服務場地,為農民的精神文化活動提供活動空間,增強農民參與精神文化活動的主動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8]。要積極組織農民自主開展各項文化活動,創新創造屬于農民主體特有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產業,進而實現經濟價值與精神文化協調向前發展的新樣態。隨著網絡傳媒的普及,利用多媒體網絡的傳播性以及延展性,將鄉村文化的魅力傳播出去,增強鄉村農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增強農民屬于鄉村文化特有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進而使得農民愿意留在農村、建設農村。打造鄉村文化品牌,充分挖掘鄉村中重要的傳統節日以及文化習俗,組織農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引導農民創作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輔相成的文藝作品,滿足農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積極提升農村文化供給能力。
3.4 聚焦農村教育事業,擴展發展空間
加大對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力度,本著扶貧先扶志的原則,逐漸縮小與城市教育水平的差距。支持鄉鎮寄宿學校以及鄉村小學建設,深化城鄉學校共同體模式,促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深入實施“三扶一支”計劃,增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支持特崗教師,引導更多本土畢業生返鄉支教,適當提高教師薪資,健全教舍環境,發揚教育家精神,不斷增強農村教師隊伍的質量和數量。完善教學設施和教育環境,要完善教學用具,提高學生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遠程教育網絡平臺,開展優質教育資源課程,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4 結語
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表征。為此,要加強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建設農村特色經濟,增加農村文化產品供給,滿足農民高質量教育需要。實現農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性的工程,要始終打好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攻堅戰,不斷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奮勇向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