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發展認識能力。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新安中南幼兒園注重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規律與幼兒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科學活動成為滿足幼兒好奇心、促成幼兒科學探究興趣的活動形式。
有效連接資源,激發探索興趣。一是捕捉細節,挖掘興趣。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在把握幼兒年齡特征的基礎上,尊重幼兒個性,關注幼兒興趣,從細節入手,設計個性化、個別化的指導方案,引入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形式和內容。例如,在“沉浮”探究中,教師不僅觀察幼兒的興趣表現,還鼓勵他們自主討論,將推測結果上墻展示,并引導家長參與,共同搜集材料制作“自制潛水艇”。這一過程不僅豐富了主題活動,還推動了幼兒的深入探究。
二是創設環境,浸潤體驗。良好的環境可以充分發揮隱性指導的作用,教師應充分運用環境,幫助幼兒在體驗中提升探究能力。在“我的身體”主題活動中,教師為幼兒開辟了活動背景墻,在各個區角投放了相關材料,滿足幼兒的自主探究興趣。隨后,幼兒利用氣球、小木棍、打氣筒等材料制作了簡易的“呼吸系統”模型,加深了對呼吸過程的理解。
三是豐富材料,引發探索。材料是推動幼兒科學探究活動必不可少的載體。教師應根據幼兒的需求,靈活調整材料投放,以滿足他們不斷變化的探索欲望。例如,在探索光影現象時,教師不僅提供了光源和材料,還鼓勵幼兒利用這些材料設計“皮影戲”“光影奇幻秀”等游戲。通過實踐操作,幼兒不僅掌握了光影知識,還培養了實踐能力和科學思維。
引入鏈式探究,逐級提升探索能力。首先,自主生成,開啟探索之旅。教師應為幼兒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夏日沙水池游戲中,幼兒對水滴消失的現象產生了好奇心,教師順勢引導,幫助幼兒通過討論、實驗、記錄等方式,逐步揭開了水的蒸發之謎。這一過程中,幼兒學會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驟。
其次,整合思維,促進深度學習。開展科學活動是培養幼兒探索能力的過程,也是幼兒思維能力不斷得到發展的過程。教師應善于捕捉教育契機,引導幼兒從生活中進行深度思考。例如,在水培綠蘿實驗中,幼兒通過觀察、提問、再實驗,逐步理解了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這一過程中,幼兒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
最后,知識融合,開闊學習視野。科學活動與其他領域的活動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教師應注重為幼兒引入融合知識的機會,以便讓幼兒在活動中能夠拓展知識面。例如,在“轉動”主題活動時,教師引導幼兒搜集到風車、陀螺、球類等物品。隨后,在嘗試如何讓這些物品的轉速變得更快的過程中,幼兒開展了有效的合作,并積極互動、分享與反思。在集體交流的過程中,幼兒不僅增進了對轉動現象的理解,還發展了融合能力。
關注連鎖反應,拓展科學探索場域。其一,自然探索,連接新鮮經驗。自然現象是幼兒接觸科學探究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天生就具有親近自然的屬性,在自然中發現的有趣現象可以激發他們深入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讓幼兒始終保持對科學的熱愛之情。例如,為了滿足幼兒的長期探究需求,教師為幼兒提供飼養箱,將幼兒捕捉到的各種昆蟲飼養在里面,觀察它們的成長。通過一系列昆蟲探究活動,幼兒不僅了解了自然界中多種昆蟲的名稱、特點、習性等,還在不斷生成新發現的過程中,提出新問題,收獲新知識。
其二,社會實踐,連接生活體驗。對于幼兒而言,社會實踐活動是積累更為新穎且貼近其實際需求經驗的有效途徑。教師應積極為幼兒創造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鼓勵他們運用掌握的知識與經驗,不斷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從而促成新舊經驗的有效融合。例如,教師帶領幼兒參觀氣象站,讓幼兒親眼看到氣象數據的測量過程,不僅增長了見識,還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
其三,家園合作,連接多重視角。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應積極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讓孩子可以在家園共育中學會從多種視角看待科學探究。例如,教師在引導幼兒養成正確飲食習慣時,注意到幼兒對蘑菇的生長產生了好奇心。于是,教師邀請在農科院工作的家長指導幼兒種植蘑菇,不僅讓幼兒了解了蘑菇的生長過程,還培養了他們的勞動觀念和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