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明確提出,幼兒入學準備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即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為目標,注重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方面的有機融合和滲透。為了緩解本班幼兒的入學焦慮,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基于線主題的、以“四備”為核心的研究活動。
身心準備,減緩入學焦慮
曼達拉:提升自信。在前期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對編織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為了進一步提高幼兒的專注力、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教師以曼達拉為依托,增設了規律編織的設計。在活動中,教師提供了筷子、毛線以及步驟示意圖,前期以兩根筷子的方形編織為主,幼兒可進行簡單的前后纏繞;后期增加了圓形編織,幫助幼兒感知對稱等基本幾何概念,同時鍛煉了幼兒手眼協調能力和精細動作,增強自信心。
傳聲筒:表達焦慮。基于大班幼兒對于小學的未知導致產生焦慮心理,教師在語言區中投放了傳聲筒,幼兒可自由組隊分享已有經驗以及情緒。粗細不同的線傳遞聲音的清晰度有所差異,故教師增加了一些幼兒自制工具,供他們自主選擇。同時對環境進行了調整,增加了一些小學元素,為幼兒營造安全、寬松的氛圍,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生活準備,助推適應能力
編手鏈:學會打結。在前期的編織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的打結能力較弱,于是增加了制作洞洞手鏈的活動。幼兒可以通過基礎的交叉打結方式編織手鏈,并通過打死結的方式固定手鏈。對于能夠快速掌握打結方式的幼兒,我們還提供了活結固定手鏈的示意圖,幫助幼兒更好地穿戴手鏈,同時也為幼兒系鞋帶、固定物品等積累經驗。
編麻花:促進自主。本班所有女生都需要扎頭發,教師為幼兒提供粗細不同的毛線,記錄下幼兒每次編麻花的情況,每周五以幼兒評選的方式,選出“最美麻花編”,請這位“編織師”在每周一為想梳麻花辮的幼兒梳頭,提升幼兒的生活能力。教師發現,部分男生也樂于參與其中,故在原本基礎上增加了“理發店”元素,請幼兒自主報名競聘技師崗位,然后將幼兒編織好的作品的照片以及技師的照片匯編成冊,供前來編發的幼兒自主選擇,提升幼兒的積極性。
社會準備,提升社交能力
夾杯子:分工合作。幼兒用夾子夾起杯子并移至指定位置,可以鍛煉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在游戲中,幼兒自主選擇指揮人負責語言提示,再由大家合作運送。我們要求幼兒準確描述夾杯子的過程、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效促進了他們的分工合作。
翻花繩:多元合作。對于大班幼兒而言,翻花繩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教師除了設計翻花繩游戲投入區域游戲,還開展家園合作,邀請家長與幼兒一同玩。在家庭的支撐下,翻花繩游戲很快在班級中盛行,由親子玩衍變為同伴玩,甚至同伴教學,幼兒的社交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升。
學習準備,促進習慣養成
故事會:提升表達。為幫助幼兒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培養他們的傾聽能力,教師在語言區增加了關于線的繪本。初期,幼兒根據繪本看圖說話,表達自己理解的故事內容。后期,教師在區域里投放粗細不同的毛線,并且對故事角落進行改造,鼓勵幼兒以皮影戲的方式自編線的故事,促進幼兒想象力以及表達能力的提升。
線運水:強化探究。繩線運水實驗蘊含水的表面張力和毛細管作用等科學原理,簡單易操作,所需的材料如線、水、杯子都是常見材料。教師在益智區中投放了此實驗,幼兒被神奇的實驗現象吸引,樂此不疲地探究,遇到困難也不放棄,充分發揮了智慧,增長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