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觀察力對幼兒能力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且教師觀察力提升的研修需要有效可行的實踐范式。浙江省杭州市舟山路幼兒園開展“小玩家游戲場”活動,通過研習性觀察與測量、“哇時刻”覺察與載錄、落地式介入與指導、情感性反饋與反思的四大策略構成一條遞進式的研修路徑,讓教師觀察變得夯實精準,深入推進游戲的開展。
教師觀察存在共性問題。
首先,教師觀察行動力弱,不知道“觀”什么,怎么“察”。例如,在某游戲場A中,幼兒對著一條魚發呆,想要互動但無從下手,觀摩人提醒該游戲場地的負責教師后才發現幼兒所困,并開始介入,但游戲時間已所剩無幾。其次,教師的觀察浮于表面,觀察方法不適宜。教師所觀察的大多是集體性活動,能觀察到的幼兒行為相對有限,往往因為游戲人數多、游戲內容的多元、使用材料的多樣,導致觀察不系統,難以深入。一些教師不知道如何挑選合適的觀察方法觀察不同的集體游戲,或者在觀察后的材料收集中沒有針對性地挖掘、整合有價值的碎片信息來優化游戲,浪費了為觀察所做的前期準備。
提升教師觀察力的四種方式。
第一,開展研習性觀察與測量,讓觀察變精準。首先,我園組織教師反思觀察中出現的弊端。例如,在園本研修中,我園通過調研表并結合“小玩家”游戲的觀摩情況,對教師記載進行導圖式整理。導圖包含觀察方法、觀察內容、觀察狀態等內容,清晰呈現教師現階段對觀察三要素的思考。我園將教師的觀察類型分為介入式、追蹤式等六種不同類型,讓教師根據平時的觀察狀態,對應自己的觀察類型并深刻反思自己在觀察中的弊端。針對教師在觀察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園組織教師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設計觀測量表,小班的量表指標側重于幫助教師快速判斷;中班量表則注重幼兒行為細節,增加評價板塊;大班量表的覆蓋面更廣,側重于幫助教師選擇合適的觀察方式。量表內容包括游戲過程指導、情景實錄、分析與評價等部分,方便教師發現游戲中的問題,讓觀察更聚焦。
第二,記錄“哇時刻”,讓觀察同頻共振。“哇時刻”是幫助教師提高觀察能力的又一重要方式。我園的“哇時刻”學習故事記錄表主要包括“發生了什么”“學習了什么”“我們還能怎么做”三個部分。例如,在中班“《一抹靛藍》‘哇時刻’學習故事記錄表”中,教師在“發生了什么”部分把幼兒操作中的交往行為、語言等細節等記錄下來,在“學習了什么”部分反思幼兒的閃光點,在“我們還能做什么”部分得出幼兒習慣、教師策略、材料準備等方面需要改進或調整的地方。在學習故事的撰寫中,教師不斷反思自身在觀察中的問題,提出推進游戲的策略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學會從專業視角關注和剖析幼兒在游戲中的共性行為與心理特點,詮釋其表現行為背后的理論、理念,更好地讀懂幼兒。
第三,采取落地式介入與指導,讓觀察有法可言。我園采用由案例描述和教師思考組成的記錄表,幫助教師反思觀察行為。以“運河人家”為例,教師在表中記錄了與幼兒的互動和當時情況。當運河主體完工時,幼兒對游戲失去耐心,希望進行別的游戲。此時教師提議挖掘“支流”,重新點燃了部分幼兒的興趣,但仍有幼兒對“挖掘”不感興趣。游戲結束后,教師通過視頻回顧,從情景、材料兩方面提出了“借助生活經驗,觸發游戲情境”和“豐富材料種類,以多功能材料為主”的提高幼兒游戲積極性的策略。由第一次的現場觀察到第二次根據當時的觀察進行反思,教師可以在正向循環的思維訓練中不斷提高觀察能力,避免問題解決得不深入。
第四,進行情感性反饋與反思,讓觀察真情實感。情感性反饋與反思是指通過游戲故事書的形式,注入教師的情感。游戲故事書讓教師用獨特的觀察角度,對自身、幼兒、游戲的展開再一次思考。我園針對游戲故事書進行了一系列研修。例如,在“游戲故事書·精彩巧呈現”的研修過程中,教師提出游戲場的實施困難、游戲故事書的制作困難等問題,共同探討怎樣形成游戲故事書的亮點、如何體現內容深度、制作人員如何分工等內容。通過研修,教師逐漸明白故事書的意義,并在之后的游戲場中從多元角度進行梳理,提煉觀察要點,用豐富生動的圖案、語言呈現游戲故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