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以來,教育部每年都會發起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的推選活動,并發布當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幾乎所有教育人都會關注這項推選活動和這份名單,可遺憾的是,一些人并沒有深刻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筆者期待每一位教育人都能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充分汲取這項活動和這份名單的榜樣力量,借他們今天贏得的榮光,照亮我們自己的職業生涯。
我們要看到教育事業中堅持的力量。從小就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長大后才知道,雖然行行都出狀元,但每個行業出狀元的周期是不一樣的。作為教育人,我不能說教育就一定比其他行業更加崇高,但作為教書育人的事業,它從播種到收獲的周期的確長過絕大多數行業。所以,在我看來,如果功利地看待教育回饋,短視地看待教育成效,不但會破壞教育長周期的自然規律,還難以讓我們看到教育令人欣喜的成果。倘若我們能夠用長遠的眼光布局教育,在自己選擇的教育事業中有足夠的堅持,教育也一定不會讓我們失望,甚至會讓我們看到其帶來的巨大榮光與滿心歡喜。
我們要看到教育事業中專業的力量。雖然行行都可以出狀元,但要成為本行狀元必須遵循其規律。在每年公布的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中,不論他們身處基礎教育,還是投身于高等教育,抑或堅守在特殊教育,或是奮戰在職業教育,除了能看到他們長期的堅持,還能看到他們對教育規律的深刻認知和對教育實踐的科學把握。一旦投身于自己所在的行業,我們就要相信這個行業一定是建立在與之相應的行業規律之上的。只是,有些規律已經融進工作規程和流程當中,我們可以自然而然地遵守并享受它所帶來的回報,但還有更多的規律需要我們去相信、去探索,從而生成更科學的認識和更有效的做法,這不僅能讓學生受益于我們的教育活動,還能讓同行受益于我們對教育活動的革新,能讓教育活動本身受益于我們對教育活動的探索。
我們要看到教育事業中熱情的力量。只有做到“干一行,愛一行”,才能促成“愛一行,成一行”。這些教師能夠榮登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大概率不是為了這份榮譽,而是自身就享受教師這份職業。比如:為能夠對孩子們付出那么多愛而感動自己,為能夠做出如此富有智慧的教育舉措而欣賞自己,為能夠看到教育活動中的內在規律而欽佩自己。其實,也只有一個經常感動自己的人,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充滿激情;只有一個經常欣賞自己的人,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投入智慧;只有一個經常欽佩自己的人,才能在教育工作中不斷思考。
我國現有1800多萬教師,能夠榮獲“全國教書育人楷?!狈Q號的教師太少太少,對于可能永遠都無法進入這個名單的教育人來講,要做的是深入學習他們身上的教育家精神,充分汲取他們身上的榜樣力量,堅守教育初心,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