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教育強國建設的扎實推進,各項教育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在探索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運用生態學原理來詮釋教育現象,解決基礎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新的思路?;诖?,深圳市大望學校希望通過生態教育的實踐,構建校家社協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態。
校家社協同育人的現實困境
教育理念偏差。校家社協同育人,要求育人目標的一致性,但現實中學校、家庭和社會對育人目標的理解存在偏差。一是學校育人的認知偏差,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把育人重心放在學業成績上,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生命成長需求以及多元發展可能。二是家庭教育的取向偏差,家庭教育把育人重心放在“智育”上,忽視了對學生的德性教育、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三是社會教育的知覺偏差,當前社會育人環境中不乏功利主義色彩,如在“雙減”政策規約下,一些培訓機構仍在以各種方式為家長提供“教學服務”。
主體邊界不明確。校家社協同育人,要求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明確主體邊界和責任,發揮各自作用,努力實現協同育人的最優化。但現實中往往存在著主體邊界不明確的現象,其表現為三點。一是“犯界”,三個主體的一方承擔了本應由其他主體承擔的責任,侵犯了其他主體的職權,如家長干涉學校的教育教學等。二是“出界”,三個主體的一方不承擔本應自己承擔的教育責任,如家長把教育責任全部歸于學校等。三是“劃界”,主體一方與其他主體間劃清界限,互不聯系,導致了協同育人的缺位。
機制不健全。校家社協同育人,要求三方?形成一條完整的“教育生態鏈”,共同作用于學生成長,提高教育過程的有效性和持續性。但當前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存在明顯漏洞,其一,缺乏健全的校家社協同組織架構,導致學校和社會“各自為政”,家長僅以家委會或志愿者的身份淺層次地參與育人工作,無法達到協同育人的最佳效果。其二,校家社三方未能實現良性流動,導致資源共享、協同共育尚停留在淺層。其三,校家社協同育人的“信息流”尚不流暢,多為單向通知或傳達,無法達成三方之間良好的信息交互。
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實踐探索
針對上述困境,大望學校在教育生態原則的指導下,通過破解教育限制因子、明確教育生態位、打造教育生態鏈等方式,探索構建“黨建引領、群團協作、全員育人”的校家社協同育人生態,推動“家校合作”走向“校家社協同育人”。
一統一、三聯動、四整合,夯實協同育人基礎?!耙唤y一”即統一校家社協同育人目標。學校與社區緊密協作,建立了校家社協同育人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開展交流研討,探討“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協同育人機制,糾正育人理念的偏差,有效聚焦“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這一協同育人目標?!叭搫印敝讣訌娦<疑缛疥P聯互動。社區專設校家社聯絡部門,學校成立校家社協同育人指導中心,家委會組建“大望家長匯”,暢通協同育人信息渠道,充分互換、分享教育經驗,提升協同育人能力。“四整合”則是整合四方課程培養機制。學校將校家社協同育人課程、家庭教育課程、學生成長課程和學校自研的“毛棉杜鵑課程體系”整合為一體,通過家長沙龍、家庭教育講座、教育分享會等多種途徑傳遞科學的教育理念,使得很多家長切實受益,提高了四方協同育人勝任力,讓協同育人真正作用于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一明確,三激發,四盤活,實現協同育人最優組合?!耙幻鞔_”指明確校家社三方主體邊界。學校制定了校家社協同育人指導意見,厘清校家社三方“生態位”和各自應承擔的主體責任,即學校處于主導地位,家庭形成教育補位,社會提供校外資源,讓學校、家庭和社區分別處于協同育人的最佳位置,充分發揮三方的教育職能,實現協同育人最優化?!叭ぐl”即運用三重手段激發家長育人活力。學校首先健全了家委會運作機制,明確職能分工,激發家長參與學校育人工作的積極性,提升家長團隊歸屬感。其次,積極豐富家校協作方式,歡迎家長參與學校治理和管理工作,如參與學校重大決策的意見征集,參與學生膳食質量監督等,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學校還開設家長學堂,提供家庭教育指導,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樹立正確育兒觀念,提升教育協作能力。“四盤活”即運用四大舉措盤活社會資源。一是拓展協同育人陣地,有選擇性地整合區域內教育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設立常態化合作育人機制。二是挖掘課程資源,充分利用鄰近學校的梧桐山、植物園、綠道、水庫等教育資源開設社區課程。三是活用教育資源,開展研學旅行、社會實踐等,豐富學生的校外教育,提升社會實踐能力。四是引進社區課程,將社區獨有的特色文化課程引入學校課程體系,如將社區“非遺”課程引入本校的“課程超市”,豐富了學生的課程選擇。
一鏈條,三渠道,四路徑,激活協同育人效能?!耙绘湕l”即打造協同育人“生態鏈”。學校充分發揮校家社協同育人指導中心的主導和聯結作用,將社區和家庭串聯成緊密聯系的“鏈條”。常態化開展“百師訪千家”活動,以小切口推動教育大變化;開展“家長學堂”,以小平臺賦能教育大能量;開展“協同育人活動”,以小載體凝聚教育大合力。協同推進育人工作,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叭馈睍惩▍f同育人的賦能渠道。學校打通單向“信息流”,構建“三向交互”的信息互通體系,貫通協同育人的“能量流”,校家社三方相互賦能,增強協同共育內生動力?!八穆窂健贝龠M三方主體的共生、共建、共享、共育。一是通過創設共生環境,制定協同機制,在育人上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二是通過共建協同育人組織,實現育人節奏協同和生態位互補。三是通過教育資源的共享,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四是構建育人共同體,解決育人缺位問題,實現全鏈條、全員育人。
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幾點思考
學校在探索過程中,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實踐,校家社協同育人的效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為進一步構建高質量的校家社協同育人生態,筆者認為,還需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回歸學校治理全局。在生態視域下,使教育不局限于學校圍墻,打破教育的壁壘,學校與家長和社會等外部主體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形成一個整體的教育生態圈。學校要做好“育人主角”,擔當育人網絡的構建者,充分發揮校家社協同育人主陣地的作用,將校家社力量融入學校的治理體系,探索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學校治理格局。
回歸生活教育本真。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教育應隨生活的變化而發展。因此,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出發點應是回歸生活教育的本真,把教育變成生活,把生活變成教育,實現教育與生活相結合、學校與家庭和社會相結合,要求校家社三方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生活能力的培養,引導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追求多樣化的成功。
回歸生命成長規律。實施校家社協同育人,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生態屬性,遵循其生命健康成長的自然規律,尊重其生命的個性發展,認可其個體存在的差異性,以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做到因材施教,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總之,實現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學會運用生態學教育原理來開展工作,需要校家社協同育人的多元主體圍繞“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這一核心,進一步打造良好的教育生態。
【本文系羅湖區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專項)《新品質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治理校本行動研究——以深圳市大望學校為例》(課題編號:GZLZX-229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