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本就是一個整體,面對復雜問題,系統思維與多元視角至關重要。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需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學生的跨學科能力,使其更好地應對現實世界中的挑戰?!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強調加強綜合課程建設、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并建議至少將10%課時用于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筆者認為,課程是實施跨學科實踐的基石,教師應依據學科間“跨度”的大小,設計相應的學科實踐活動。
跨學科實踐的兩種“跨度”。一線教師應以國家課程為主體,結合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開展跨學科實踐。由于問題復雜程度各異,跨學科交叉的寬度與深度亦有不同。教師的跨學科實踐主要包括兩類:一是“微交叉”,即在學科內自然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或技能,以解決具體問題;二是“多學科融合”,需全面調動多學科知識,經系統思考與設計,探索復雜問題的完整解決路徑。筆者稱前者為“小跨”,體現學科間的細微交集;后者為“大跨”,強調綜合應用多學科核心知識,以解決系統性難題??梢?,跨學科學習的“跨度”與活動的設計難度大致成正比。教師可將“小跨”融入日常教學,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達成課程目標。“大跨”則更適合項目式學習,往往會經歷任務拆解到作品完成的全過程,教師應專門預留出系統課時。
基于具體情境的學科“微交叉”。在人教版“碳和碳的氧化物”單元教學中,筆者設計了以“低碳行動之碳足跡探秘”為主題的學習任務,涵蓋“二氧化碳從哪里來”“二氧化碳到哪里去”“如何實現碳循環”三條任務線。學生通過分析和討論溫室效應及其影響,認識到碳達峰、碳中和的必要性,并初步掌握了減少排放、促進吸收這兩大降碳路徑。在第一個任務中,學生要從碳元素守恒的角度理解二氧化碳產生及相關化學反應。在第二個任務中,筆者通過強化控制變量的實驗思想,幫助學生在二氧化碳的性質與用途之間建立起聯系,并思考促進二氧化碳吸收的有效途徑。在第三個任務中,學生認識到化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在角色代入中思考如何開展低碳行動,逐漸養成節能低碳的環保意識,并加深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其中,在“二氧化碳到哪里去”的任務中,筆者自然地融入了生物學的光合作用和碳氧轉化的知識;在制訂低碳方案時,融入了道德與法治學科中關于公民社會責任的教學。這一教學實例展示了以化學學科為主導的“微交叉”跨學科實踐方法。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STEM課程。筆者曾帶領團隊開發STEM課程,即“設計月球基地空氣循環系統”。該課程圍繞“系統與模型、結構與功能”的核心概念展開,旨在解決如何在載人月球基地中構建自循環、自監測的空氣系統這一關鍵問題。以此為驅動,我們探究了系統的構成、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聯,以及物質循環與監測的實現途徑。在設計情境時,深入探討了月球基地的特有挑戰,包括環境狀況、日氧氣需求量、常規與緊急供氧策略,以及如何利用3D軟件構建系統模型等。同時,我們關注氣體濃度與流速的精準監測方法。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局限于調用單一學科知識,而是隨著任務的深入,靈活融合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及工程等多領域知識,確保學習過程既連貫又綜合,實現跨學科的深度融合。這一過程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技術能力與工程思維,還能促進其綜合素養的發展。
教師要秉持以多學科知識解決真問題的意識,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優化教學,幫助學生增強面對未來世界的能力。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青年專項課題“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初中航天類STEM課程開發與實施策略研究”(課題編號:CDCA202012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