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幼銜接是指通過促進兒童在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四個關鍵維度的適應性準備,實現幼兒園與小學教育階段的科學對接,旨在構建從幼兒園到小學九年一貫的育人體系,保障兒童的健康成長。濟南市市中區匯誠小學與區內的兩所幼兒園針對當前銜接割裂的問題,攜手建立了以小學為引領、幼兒園與小學深度融合的雙向銜接機制。該機制特別注重培養兒童的創新素養,力求形成更為科學有效的銜接課程,確保兒童能平穩過渡到小學階段。
確立多元合作銜接機制
理念分享機制。在小幼銜接工作中,本校校長與兩所幼兒園的園長,以及中層干部、骨干教師定期共研共商銜接工作。特別是針對培育學生創新素養的相關內容,建立起每月一次的理念分享機制,涉及創新素養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等主題。這一常態化機制有效促進了三方教育主體小幼銜接課題研究的頂層設計與具體實施,實現了一月一調度、一月一總結、一月一改進。
教師交流分享與角色互換機制。小學和幼兒園教師依托各自優勢,聯合開發培育兒童創新素養的校本課程,并通過每月大教研和雙周小教研推進落實,即單周幼兒園教師走進小學,雙周小學教師走進幼兒園開展常態化教研,使備課和教研發生于教育現場。雙方教師在了解學情和教情的基礎上,聯合確定課程目標和課例主題,創設有趣情境,利用多樣的學習材料,鼓勵兒童去探索和嘗試,實現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在此過程中,教師可置身對方的課堂,感受不同學段兒童的特點,關注他們的問題意識、提問質量及其解決問題的嘗試,發現適合他們的創新素養培育點。
小幼兒童交流機制。可建立“學長制”,用兒童的語言影響兒童,用兒童的思維啟發兒童,用兒童的創意激發兒童。在幼兒園大班兒童多次走進小學后,教師根據班級、身高、性格等綜合情況將其與小學生一一配對,充分發揮小學生的榜樣作用。如在入學適應方面,幼兒園兒童進入小學教室后,對學習用品特別好奇,在好奇和期待中,他們更容易記住學長學姐們對文具、書籍種類及使用方法的介紹。在生活適應方面,小學學長可以向幼兒園學生展示如何高效處理日常事務,如正確穿戴和整理雨衣,使他們在未來遇到雨雪天氣時能從容應對。此外,學校可通過家長反饋、教師觀察等,全面評估“學長制”的實施效果,以便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培養目標、活動內容,確保教育教學更貼合兒童的成長需要。
家園校專項合作機制。幼兒、教師與家長共同構成了小幼銜接的主體力量,家園校協同推進了“一會一陣地”行動,以強化銜接效果。“一會”是指由研究共同體組織的“三方”會談,涵蓋園長及幼兒教師、小學校長及小學教師、應屆大班兒童家長,通過家長大講堂、訪談直播和小視頻轉播等形式,向他們分享培育創新素養的方法與實踐經驗。“一陣地”強調利用園校聯合媒體平臺,將其作為分享小幼銜接經驗的重要窗口,積極向家長和社會展示學校和幼兒園在創新素養培育方面的具體舉措與顯著成效,增強家長對銜接工作的信任與支持。
構建指向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課程體系
研發基于創新素養培育的課程手冊。學校聯合兩所幼兒園共同編制了《入學準備(適應)幼小銜接課程手冊》,并開發了以創新素養為主題的“適應課程”,截至目前,已有600多名兒童受益于該手冊。手冊適用于幼兒園大班至小學一年級兒童的教學,內容包括四大維度。一是重視身心適應,培養創新意識和技能。以跳繩運動為例,教師可通過繩子的創意擺法,圍繞創新目標靈活設計游戲,如“擺8字跳躍”增強學生靈活性、“擺直線提升跑速”鍛煉學生耐力。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還能為他們創造性使用工具作出示范。二是重視生活適應,通過生活情境提升兒童自理能力。如在使用雨具的情境中,鼓勵兒童相互講解、示范穿戴方法,嘗試不同整理技巧,引導他們發現各種技巧的優缺點,并結合指導調整個人習慣,形成適合自己的使用方式。三是重視學習適應,創設問題情境以培育兒童的創新素養。如教授《小公雞和小鴨子》一課時,通過設置“選拔演員”的情境,引導兒童通過記臺詞、讀劇本和表演劇本等形式進行學習,培養他們的文本解讀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四是重視社會適應,提升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幼兒園兒童可能對小學環境有疑問,教師可收集問題并編制表格,鼓勵他們帶著問題進入小學,向師生尋求解答,培養其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生兩種小幼銜接課堂形態。我們的一年級教師和幼兒園教師共同開展基于學科的游戲化課程,構建了兩種課堂形態,打破了傳統的“單師單班”模式。一是“單師雙班”模式,即一位教師同時為兩個學段的學生授課,并實時觀察課堂情況,側重對不同階段兒童進行學習診斷、反饋,由此激發與培養其創新素養。以美術課《魚兒在游泳》為例,教師引導兩個學段的兒童共同觀察魚的外形和顏色,提出形狀差異、分析原因,并在欣賞大師作品后,繪制魚兒在水中的畫面,最后以小組形式分享并修改畫作。二是“雙師單班”模式,即兩個學段的教師協同教學,實現專業互補。如在《我上小學了》主題語文課中,兩位教師創設了初次踏入小學的場景,引導兒童了解校園生活各環節。小學教師通過問題設置、游戲闖關等方式引導兒童發現小學生活的特別之處,而幼兒園教師則引導兒童比較幼兒園與小學的不同,幫助他們學會多角度思考,并提高其表達能力和閱讀興趣。
深度教研,生成參考課例。學校構建了以“聚焦問題—探索銜接策略—形成銜接案例—實施銜接實踐—反思與改進”為流程的深度教研機制,針對兩個學段課程形式和內容的差異,將幼兒園的游戲體驗與小學的分科學習融合,并融入創新素養培育的目標(如多維觀察、辯證思考、規則辨析和互動合作等),從四個角度生成了成熟的銜接課例。具體而言,在生活適應方面,成功開發了以提升學生分類整理能力為核心的銜接案例;在學習適應方面,形成了涵蓋閱讀素養提升、工具創意應用、繪畫創新思維等多個維度的銜接實踐課例;在身心適應方面,基于“游戲+”模式設計了有效銜接課例;在社會適應方面,聚焦互助合作能力的培養,形成了相應課例。這些成果為小學與幼兒園教師提供了具體、可操作且值得借鑒的教學范例。
著眼創新素養培育的小幼銜接實效
得益于指向創新素養的小幼銜接課程,學生在課堂內外均展現出濃厚的好奇心與強烈的探究興趣。比如,當教師引領學生走進自然,觀察杏花樹時,幼兒園兒童多關注樹與花的形態變化,而進入小學后則能提出如“花朵生長機制”“蜘蛛結網原理”等深層次問題。美術課堂上,幼兒園兒童側重感知顏色與模仿形狀,進入小學后往往能夠不再局限于模仿,而是在作品中融入個人想象,彰顯了發散性思維的提升。在關鍵維度上,兒童的表現也有顯著提升。如在生活適應方面,兒童在幼兒園時往往會按體積大小擺放圖書,到小學時則能按學科擺放圖書,體現便于后續查找書籍的分類思想。在社會適應上,不少兒童從幼兒園的角色分工游戲中只注重個人,轉變為小學時能有效溝通與協作,社會適應能力有所增強。
此外,學校的舉措還促進了跨區域的互學共研。為加強小學與幼兒園之間的融通,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學校積極構建了一個跨校區及地區的資源共享與交流合作平臺,并多次接待省內外各校對小幼銜接工作的考察。
【本文系濟南市教育科學規劃 2022 年度專項課題“融 ·匯·創:基于小幼銜接的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2XJ1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