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智慧”在基礎教育管理領域的集中體現,我國特有的教研制度為基礎教育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發揮著指導課程教學、服務教師發展、提供決策支持等重要職能,是保障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
作為教研制度的主體,教研員始終緊密服務于基礎教育的變革與發展。長久以來,教研員被稱作“沉默的權威”,承擔著課程指導、學科教研、質量監測、考試評價、資源建設、課題研究等多項任務,聯結著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一線教育陣地,具有多重身份:從課程教學角度而言,教研員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領航先鋒;從教師教育角度而言,教研員是教師成長發展的教師;從咨政輔決角度而言,教研員是教育決策傳達的“紐帶”。
進入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對教研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從教研員隊伍的時代挑戰及職能履行等方面加以討論,以充分發揮教研制度的優勢,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教研員隊伍的時代挑戰
在建設教育強國的背景下,人民群眾對教育期盼的轉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訴求、人工智能的興起、高質量教師隊伍的建設等,都對當前的教研體系提出了變革要求。教研體系由制度結構和制度主體構成,在推進教研制度系統變革的同時,作為主體的教研員隊伍也面臨著轉型與升級的挑戰。
教研員隊伍的結構性缺失
北京師范大學國家高端智庫教育國情調查中心在全國范圍內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23年,與中小學教研工作相關的教學研究、教育研究、教師研訓等機構約有7200個,專職教研員約6萬人,兼職教研員約7萬人。當前,我國中小學教師約有1684萬人,意味著專職教研員與一線教師的比例約為1:281。此外,教研隊伍數量在地區、學科和學段上也存在結構性缺失的問題,部分地區普遍存在一人身兼多個學科、學段教研崗位的現象,距離國家關于分學段、分學科配齊教研員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一方面,教研工作性質要求教研員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對教研員隊伍的選拔與補充難度較高;另一方面,教研員隊伍的健全缺乏保障機制,教研員的準入準出、專業發展、榮譽激勵、職業流動等制度尚待完善。
教研員隊伍職能的發揮不充分
教育國情調查中心的調查顯示,79.74%的校長對教研員工作表示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77.40%的教師對教研員工作表示非常滿意或比較滿意,但隨著學段的升高,校長和教師對教研員的滿意度逐漸降低;部分地區校長和教師對教研員工作表示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比例還不到三分之二;在教研員發揮的作用方面,教研員對自身的評價普遍顯著高于教師和校長的評價。由于事業單位的機構調整,部分獨立教研機構被削弱為職能部門,教研員的時間精力被與教研無關的工作內容分散,不利于教研職能的履行。此外,相關調查顯示,教研員平均每年參加培訓次數、外出學習次數僅為1~2次,且只有50.42%的教研員認為培訓效果比較好或非常好,教研員個人的專業素養難以得到針對性提升,部分教研員的教研觀念、方式方法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缺乏專業支撐。
教研員隊伍構成的比例不均衡
鑒于教研員工作性質和準入條件的特殊性,教研員隊伍的結構在性別、年齡、學歷、學科背景、科目面向、從業年限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不均衡現象。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教研員隊伍中,男性教研員占比38.26%,女性教研員占比61.74%,性別比例差距較大;教研員平均年齡為47.09歲,整體年齡偏高;在學歷層次中,本科占比81.83%,整體學歷層次有待提升;在學科背景中,教育學專業占比最高,其次為文學類專業和理學類專業;從科目面向角度看,教研員占比排名前三的科目分別是語文、數學、英語,較低的是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部分學科教學的開展難以得到充分的教研支撐;就從業年限而言,從事教研員工作21年及以上在教研員隊伍中占比最高,為22.18%,這一結果一方面說明教研隊伍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也說明教研體系缺乏相應的流動機制,教研隊伍相對封閉。
教研員隊伍的“當為”
教研員隊伍來自教育教學陣地,服務于一線教育教學。面對時代叩問,教研體系應針對發展轉型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教研員隊伍建設,以更好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助力建設教育強國目標的實現。
推動教研員隊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針對教研員隊伍的結構性缺失問題,其優化建設應當做到以下兩點。一是針對性擴充增量,根據當前教研員隊伍的建設情況和區域學科教研的發展需求,科學合理規劃教研員隊伍規模,加快教研機構的區域均衡布局,在編制保障方面對薄弱地區進行適度傾斜,并以輪崗交流、教育援建等戰略促進教研員隊伍的區域均衡。二是提升教研人才儲備存量,加強與一線基礎教育學校以及高水平師范院校的合作,積極建構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共同體,推進緊缺薄弱學科教研員供給由“存量蓄水池式”向“精準規劃式”轉變,為教研員隊伍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提升教研員隊伍質量及專業素養
鑒于教研員隊伍職能發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提升整體質量,引領教研員專業素養的發展。一方面,教研員隊伍應增設教研員從業標準的法理性要求,對接我國當前建設教育強國的硬性指標,落實“五育”并舉的要求,回應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要求,制訂并完善教研員隊伍質量標準體系,將教研員培訓納入“國培計劃”,不斷提升教研員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另一方面,教研員個體需要激發內在發展動力,積極提升自身專業素養以應對職業挑戰,更新教研理念、創新教研方法、靈活調整教研形式、積極開發教研資源,提升一線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對教研工作的滿意度,履行教研使命。
直面回應教育強國建設的需求
針對教育強國建設過程中的重大需求,教研員隊伍應針對科學教育發展、創新拔尖人才培養、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及特殊區域類型教育等問題進行積極回應。在科學教育發展方面,教研員需緊跟國際科學教育前沿趨勢,推動課程建設的現代化與國際化,強化實驗與實踐教學,促進學生科學素養與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對于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教研員隊伍應著力構建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貫通培養和評價體系,注重個性化教學與跨學科融合,以評促教,為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奠定堅實基礎。針對國家重大戰略區域,如自由貿易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等,教研員隊伍需緊密圍繞區域發展需求,設計符合地方特色的教育方案,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對于偏遠地區、民族地區等特殊區域的基礎教育發展,教研員需深入調研,了解當地教育現狀與特殊需求,通過遠程教育、雙語教學、文化融合教育等策略,助力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
教研員隊伍在我國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平穩轉型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中不可忽視的“生力軍”。為充分發揮教研員隊伍的優勢及作用,我們需繼承教研的優良傳統,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積極進行轉型升級,以大國教研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 “建黨以來中國特色教研制度變遷邏輯及教研員循證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BHA21012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