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踐中,教研員常被視作學科專家、教師導師及行政智囊。我認為,對他們更確切的定位應該是區域學科建設的首席設計師、領航人。因為他們往往握有行政賦予的一定職權,如評定學科教師的學術能力、學生的學業質量等,合理運用這些“權力”,會對區域學科建設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一位優秀教研員除了要熱愛本職工作、保持公正公平之外,至少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堅持學習的長期主義
教研員大都由一線優秀教師選拔而來,在身份轉變后,他們的工作場景也發生了變化,直接工作對象轉變為教師,工作要求自然與之前有所差異。對于新手教研員來說,如何設計并組織教育活動,如何深入地調研分析,如何有效指導教師成長,以及如何與學校進行高效的溝通協調等,都要經過長期學習、反復實踐。至于學科本身,教研員更要通過持續學習來保持自己的學術敏感性,讓自己的工作符合本區域師生的發展需要。因此,教研員須秉持學習的長期主義精神,不斷吐故納新,建立起與新時代教育相匹配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同時,在長期學習、思考、實踐的循環往復中,有意識地形成自己的教學、教研主張,從學科專家成長為學科教研專家。
重視工作中的“貼地行走”
教研員在開展工作時要善于“上天入地”:“上天”即遵循上級政策,“入地”即回應一線教學需求。如何準確識別區域學科教學中的真問題,將具體問題轉化為教研主題并持續改進,這是教研員“貼地行走”時必須應對的考驗。以個人的教研工作為例,我的教研生涯主要由幾個邏輯相連的主題構成。2003年我初任教研員時,我國新一輪課改剛啟動不久。新課標取代舊教學大綱后,語文教學一度形式主義盛行,尤其是在公開課中,部分教師追求理念展示而忽視實際效果。調研顯示,區域小學語文教學效率低下,學生作業負擔沉重。為此,我確立了“讀好書,寫好字”的教研方向,由此迅速hKu3qOOyhtgHCNF8/DAF0A==獲得一線教育者的廣泛支持。2008年前后,我進一步推動“整本書課外閱讀”,發起“紹興市兒童閱讀力提升工程”,整合教研、培訓及行政資源,營造了學校、家庭、社會共促的閱讀生態,被評為浙江省首批二十個教研工作亮點之一。2013年起,針對閱讀時間不足、效率低、教材閱讀過于精細及課外閱讀自發性弱等現實問題,我以“基于預學的單篇教學”為切入點,探索區域兒童閱讀課程改革,構建了單篇、群文、整本書閱讀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一探索被專家認為是解決閱讀教學低效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2016年起,有感于之前的研究主題大多聚焦于學習內容和路徑,而不少教師對學習者及學習歷程的認知不足,我開始嘗試借助學習共同體理論進行深度學習課堂的實踐探索,而后構建了具有特色的課堂教學體系,并發表了多篇相關研究成果。
基于個人經歷,我認為學科主題教研應注意避免的是“一頭熱”和零打碎敲式的散亂狀態,應追求系統性和持續性,并能將教研成果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資源,實現廣泛傳播。在各級聯動中,切實發揮教研工作的“漣漪效應”,使其轉化為一線學科育人的“生產力”。
努力助推名優教師成長
在日常教研中,教研員的重要職責是發現和培養優秀教師。可以說,教師的優秀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教研員的優秀,正如學生的優秀實際上也能成就教師的優秀。一個區域的學科團隊能否營造良好的專業成長氛圍,能否不斷涌現出優秀人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研員的思想境界、人格魅力和學術能力。在培養教師時,教研員應秉持的原則包括因人施策、和而不同、甘居幕后,最忌諱的是一言堂、搶功勞、搭便車。我主張自由、共生、眾創的研修文化,也因此帶出了一批名優教師。基于長期對教師成長的觀察、研究和反思,我還出版了《優秀教師的成長邏輯》一書。
我曾寫道:“保持對更好事物的向往,能夠讓我們一起戰勝時間,獲得專業生命存在的偉大意義!”對教研員而言,我認為亦是如此——我們應始終保持對更好教研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