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小學體育教育存在觀念固化、體系松散、操作無序、資源短缺、機制疲軟等諸多現實問題,導致小學生體質提升工作難以落實、無法持續、質效低下。學校作為育人的搖籃,應在發揮體育育人功能上深入思考與實踐。
全員化:優化小學生體質提升生態。學校應賦予所有教師以主體責任,確立“人人都是體育老師”的思路,提高教師自身體質提升并參與學生指導的意識與能力,突破思想關和師資關,激發學校提升學生體質的內動力。要求全體教師擔任“體質導師”,負責組織班級體育活動。“體質導師”可分為技能技巧型教師和一般普及型教師:技能技巧型教師利用自身體育特長發揮學生體育鍛煉活動的示范作用,以項目為單位面向全校開展指導;一般普及型教師則重點負責體育鍛煉活動的普及推廣與組織實施,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指導。以學校為龍頭、家庭為基礎、社區為拓展,構建學生體質提升聯動機制。科學設計并著力推進家庭親子鍛煉活動項目,組建“社區體育服務隊”,讓學生當“小老師”,學技能、練技能、展技能,家校社聯動推進學生體質提升工作。
課程化:構建小學生體質提升體系。學校應以體育與健康課程為基準,秉持“活動課程化”理念,課內課外一體化,校內校外相融合,開發與實施學生體質提升的校本課程。一是全員參與的大課間鍛煉課程。依據年級特點設置鍛煉項目及達成目標,每天上午30分鐘、下午20分鐘,師生全員參與大課間鍛煉,學生全程自主管理、教師輔助,采取集體參與、分組訓練與自主結合的方式開展鍛煉。二是回歸本質的課間10分鐘課程。設置投入少、易攜帶的活動項目,如轉呼啦圈、跳繩、踢毽子等,并讓學生自由選擇。通過寬松、自由的課間活動,把課間10分鐘還給學生,使教育回歸本質。三是興趣導向的個性特長課程。根據學生興趣,以社團、體育隊、課后服務為載體,將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繩、啦啦操等課程設置為“個性特長課程”,學生自主申報、學校免費培訓,引導學生形成受用終身的專項運動技能。
常態化:落實小學生體質提升行動。學校應規范與創新操作流程、過程督查、考核評價、資源開發等,突破機制關、資源關,實現學生體質提升的常態化運行和精準化干預。一是優化操作模式。優化活動程序、組織形式、師資配備、時間保障等,形成相對穩定的特色操作模式。如,體質基礎課程和體藝融合課程實施“入場展示—集體熱身—分組開展—集體總結”的過程設計,個性特長課程實施“學—練—賽—展”的過程設計。二是督查實施過程。成立體育工作室,實行“三級巡查”制度,即帶班領導查體質導師、大隊部查項目活動、體育工作室隨機聽課并檢查分組體育鍛煉情況,構建并落實巡督結合、點面兼顧的質量監控體系。三是考核項目成效。通過體育技能展示周、體育節賽事、校長挑戰賽、學年達標測評等形式,將監管、評價貫穿體育活動全過程、全時段,構建“展—賽—測”的項目考核體系。四是開拓設施資源。倡導“處處皆為運動場”,充分利用每一處空地,打破“固有場地固有功能”“固有項目固有場地”的定式思維,拓展運動空間。如,在校園內設置“器材角”,開放使用、自主管理體育器材,實現鍛煉器材使用“無憂”。
全員參與、課程引領、常態推進的體育教育生態,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完善、能力培養等具有積極意義。學校要大力強化體育育人功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筑牢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