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當前,有些學校課程理論性強且較為嚴肅,學生提不起興趣,育人效果不佳。然而,鄉土素材喜聞樂見,學生易于接受。學校應充分挖掘、梳理、運用鄉土素材,為育人服務,打造具有自我特色的教育品牌,形成體系化的學校文化,這是對鄉土資源的尊重和充分利用,也是“君子善假于物也”的智慧。
挖掘鄉土素材,“玩”出育人路徑。以“玩”的形式開展教育,充分發揮鄉土素材的教育價值,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天性,從而開辟出一條富有成效的育人路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新會蒲葵,從不擇地而生卻全身是寶,可入藥、做斗笠、制成牙簽、化作春泥……剛柔并濟、堅韌謙遜,其優點正是教育樹人的方向。基于此,我提出了“玩鄉土”這一概念,引導教師將鄉土素材引進學校、引進課堂。例如,我校地理教師在講授“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一課時,借助新會蒲葵及葵藝,講解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中的體現,讓學生思考并探究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此外,開辟葵藝手工創新工作室,讓學生盡情“玩”葵藝,制作葵龍毛筆、蒲葵扇、烙葵扇畫等葵制品。這個“玩”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葵制品是學生平時見過甚至制作過的;陌生的是,學生要在熟悉的地方“玩”出創新或特色。不少學生在“玩”葵的過程中發現,葵可被火淬、可無限循環、可支撐重物,其韌性帶給學生許多震撼與思考。通過“葵·藝”教育,促使學校與自然、社會血脈相通,讓學生出于好奇或興趣走進葵、了解葵、運用葵、成為“葵”,從“葵”到“藝”,再通過“藝”育人。
MpEgxr7Vk4Kiz5Yv/Z8SJg==打造鄉土課程,“玩”出育人品牌。利用鄉土素材為教學服務不能只是“雁過留痕”,而是要通過課程建設形成具有特色的育人品牌,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有效的教育資源。將鄉土課程以“玩”的形式呈現,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其中,提高課程的普及率和影響力。比如,開設鄉土扎染工藝課程,讓學生在親手體驗家鄉工藝的過程中,了解扎染所用“藍”的來源,同時感受扎染的文化魅力。在新會魚燈制作課程中,學生創新融入碳纖維片代替竹篾,用布代替紙,用創意圖紋、彩紙拼貼代替傳統魚鱗等。這些創意元素的滲入,使魚燈更具有新時代特色,同時彰顯出學生的鮮明個性和創造力。如今,“葵·藝”教育課程建設已滲入學校各領域,成為我校的辦學品牌。
凝練鄉土文化,“玩”出學校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鄉土素材經過過濾、沉淀和凝結,“土味”減少,“文化味”漸濃。鄉土文化是一個地區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和沉淀下來的獨特文化遺產,反映了人們在特定環境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善用自然與生活進行育人,這不僅是一種教育方式,更是一種教育文化。那么,如何將“鄉土文化”蛻變為“學校文化”?我提出“攜善為心,興藝樂學”的辦學思想,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實踐,以“玩”的方式進行教育和傳承。育人過程遵循“藝—善—德”的任務進階邏輯,形成“以藝育善—積善成德—立德樹人”的育人體系和文化體系。通過凝練鄉土文化,并將其以“玩”的形式融入學校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綜合能力與思想品德,從而打造出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學校文化,讓學校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