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13日被定為世界保健日,在此期間全社會會推廣并普及相關健康知識。教育領域也在積極行動,以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與能力。《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將勞動教育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并配套制訂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該標準針對1至9年級的學生,通過“任務群”的形式,對“烹飪與營養”提出了具體的目標要求,使得食商教育逐漸成為勞動教育的一大熱點。如果說智商是智慧的商數,情商是情緒的商數,那么食商便是飲食的商數,它代表著一個人是否具有健康的飲食習慣,能否區分食物的健康程度,是個人在“吃”與“食”等方面能力的體現。
當前,不少青少年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其中還有一些人正面臨著肥胖問題的困擾。因此,加強對青少年的食商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對他們身體健康的負責,更是對他們未來發展的長遠考慮。對于青少年而言,高食商的具體表現為:對食物的尊重與敬畏,體現在杜絕食物浪費等行為上;科學合理膳食,能夠遵循營養平衡、調配得當、取長補短的科學膳食原則;樂于烹飪實踐,掌握一些基礎且實用的烹飪技能;知曉飲食禮儀文化,包括在餐飲、筵席上的禮儀規范。接下來,筆者將基于自己的分析與思考,深入探討青少年食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促進其發展的策略與建議。
青少年食商教育的重要性
“食商教育”是指通過營養知識、飲食文化等理論教育,結合烹飪、栽種等實踐體驗,培養個體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傳承飲食文化,促進青少年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教育理念。它不僅能夠改善青少年對于食物的理解和認識,更是基于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視角,為保障我國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建設“健康中國”提供的有效策略。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學校開展食商教育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改善青少年的健康狀況
《中國學齡兒童膳食指南(2016)》數據顯示,56.8%的9~15歲學生存在偏食問題。《中國城市高年級小學生快餐行為現況》調查發現,快餐消費已成為學生常見的飲食行為。另一項調查還發現,營養不良和肥胖癥正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發育。面對這一系列不容樂觀的健康狀況和飲食理念,開展食商教育尤為必要,它旨在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飲食習慣,讓他們不僅知道“吃什么”,更要明白“怎么吃”以及“為何吃”。通過系統的學習與實踐,青少年可以深入了解各類食品的營養成分及其對人體的具體作用,認識食品熱量與營養對自身健康的影響,并學會根據個人體質、活動量等因素,科學合理地規劃每日膳食,確保營養的全面均衡,有助于預防營養不良與肥胖癥等健康問題,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落實新課標的目標要求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從多維度和具體能力要求出發,鼓勵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以此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扎實的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并逐步形成和發展積極的勞動精神。具體而言,新課標對1~2年級學生的要求是參與簡單的家庭烹飪,如擇菜、洗菜等食材粗加工工作,旨在讓學生初步接觸和了解食材。對于3~6年級學生,則要求他們能夠利用烹飪器具對食材進行切配,掌握蒸、煮、炒、煎、燉等多種烹飪方法制作菜肴。7~9年級學生還需學會設計一日三餐的食譜,這一要求意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膳食結構,學會科學合理地安排飲食。
此外,開展食商教育還能夠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做中學”“學中做”等方式,提高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在動手過程中認識多品類食材,在勞動中領悟飲食禮儀,將所學知識內化為個人素養,再外化為高食商的具體表現,能夠為青少年良好生活習慣和健康飲食觀念的培養奠定基礎。
青少年食商教育的促進策略
食商教育是一項極具綜合性的教育活動,其中蘊含著營養學、食品科學、健康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要想真正有效提升青少年的食商水平,必須協同各方力量,實施多元化、全方位的策略。對此,筆者提出以下三點針對性建議。
開展多元活動,加深青少年對于“食學文化”的認知程度
食學起源于農學。認識食材,了解其來源,是提高青少年食商的邏輯起點。學校可通過學農勞作、飼養、采摘等體驗式活動,引領學生親歷食材生長與成熟的過程,讓他們深刻體會到耕種食材的不易,培養他們對食物的敬畏之心及節約糧食的寶貴品質,并從生物學的維度理解食物的特性和營養構成,激發學生對食物的興趣與好奇心。此外,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食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使他們了解并熟悉食物的挑選、清洗、烹飪等制作環節,進一步增強他們對食物的尊重與珍惜。在學生掌握一定食學知識的基礎上,學校還可以鼓勵他們發揮創意,運用新媒體及現代網絡技術,通過制作網頁、宣傳海報及手冊等形式,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宣傳相關飲食健康知識。這不僅能夠提升青少年自身的認知水平和表達能力,還能使他們通過傳播食學文化與健康飲食的理念,幫助更多人糾正不良飲食習慣。
家校融合,構建“食商教育”的共識氛圍
家庭是青少年食商教育的啟蒙課堂,青少年膳食不均衡的問題,其根源往往深植于家庭飲食習慣的影響。研究表明,父母對飲食質量的示范與青少年飲食偏好、營養攝入乃至長期健康狀況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很多家長由于工作繁忙很少在家烹飪美食,轉而依賴方便食品及快餐來滿足日常飲食需求,容易在潛移默化中給青少年帶來負面示范。另外,不少青少年與祖輩共同生活,在隔代撫養的背景下,部分青少年對飲食的管理與規劃顯得尤為不足。老人出于對孩子的溺愛,往往對孩子的飲食選擇聽之任之,缺乏科學的引導和規劃,未能及時給予他們適當的食商教育。筆者認為,家校合作是開展青少年食商教育的一項有效策略。青少年的大部分飲食活動都在家庭中完成,教師可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形式,與家長溝通學生的飲食健康問題,引導家長科學安排膳食,鼓勵他們與孩子一起烹飪,幫助孩子了解相關飲食禮儀和餐飲知識。此外,教師還應指導家長幫助孩子養成科學進餐的好習慣,如規定固定的用餐時間,盡量避免孩子在吃飯時看電視或玩手機,以免因分心而導致消化功能降低等。
創新發展,優化建設食商教育課程體系
建設食商教育課程體系是一項綜合且復雜的系統工程,需基于農業、食品衛生、營養健康、烹飪藝術等多個領域的相關知識,采用沉浸式與體驗式的教學方式,科學、系統地進行課程開發和施教活動。在具體實施層面,學校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以新課標的具體要求為指導,開辟分段實施、多元融合的課程路徑,并分別為其確立清晰、具體的課程目標,使每個階段的課程內容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同時確保課程的連續性。在此基礎上,開發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程內容,如邀請專家進校開展飲食文化講座,以社團等形式建立健康飲食工作坊,開展膳食禮儀培訓、烹飪實踐操作等,讓學生在制作、品味美食的過程中感受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深厚底蘊。通過不斷優化建設食商教育課程體系,學校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食商水平,還能夠激發他們對健康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