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這一表述體現了拔尖創新人才在教育強國、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高位引領地位。復旦大學附屬復興中學把握高考綜合改革戰略機遇,對標強國建設新任務,對接人才培養新要求,以“雙新”實施為支撐,以綜合評價改革為動力,以研究性學習為抓手,全面深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有力促進了學生創新素養的發展,使高中階段的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深入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傳承創新
70多年來,學校堅定不移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恪守“求真”校訓,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踐行“不拘一格育人才”的辦學思想、“培育英才,服務社會,興我中華”的辦學宗旨,按照“以德立校、依規治校、數字強校”的辦學策略,創建滿足學生充分發展需求的教育,旨在培養文理并重、德業兼修的領導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學校不斷與時俱進,直面綜合性和實踐性兩大教改主題,創新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育路徑——在學校管理上,實行賦權賦能的學部制管理體系;在學生管理上,推行生涯規劃教育,幫助每一位學生建立未來職業規劃,激發學習動機;在課程建設上,開發指向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校本特色課程,豐富其學習體驗;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實行見習教師一年規培上崗制度、成熟教師專業發展研修制度,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同時,學校聯合高水平大學探索拔尖創新人才貫通式培養的新模式。盡可能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宜的教育教學環境,以激發其學習生活熱情,適合其個性潛能發展,有益于其樹立健康、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盡可能為每一位教師提供適宜于其專業成長的環境,以激發其個人才智、發揮其創造力,進而實現特色發展、卓越發展。
重塑課程結構,培育創新土壤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關鍵載體。“雙新”背景下,復旦大學附屬復興中學按照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要求,延續“智慧博雅,創新合作”的理念,凸顯多元、開放、創新的特色,系統重塑課程結構,著力打造適合于創新人才內生成長的學校課程結構。
整體上,學校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校本選修課程三大類,同時立足學科特點,細分為語言與文學、數學與邏輯、人文與社會、科學與實驗、藝術與技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學習活動七個領域,并設計了基礎、拓展、特長、研究四層階梯,力圖落實“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局部上,學校立足創新人才個性化發展需要,開發了“復興微課”“復興創課”“復興特需”“復興立達”“品格復興”五類功能型校本選修課程。以“復興立達”課程為例,它是直接指向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專門課程。學校將學生自主性實驗課程納入“復興立達”課程并進行整體優化,建構起指向創新能力培養的“立達科創坊體系”,形成了凸顯“體驗—實踐—研究”三個梯度的創新素養培育課程群。其中,面向人人開設的“立達學園”,有“百草園”之意,強調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經歷體驗式學習后增強創新素養,同時通過廣泛的知識涉獵,夯實科創基礎。滿足個性需求的“立達學院”,有“結構組織”之意,主要針對不同愛好、不同特長的學生,成體系地開放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工程等各類科學實驗平臺,引導他們開展課題探究和實踐探索,使其敢于表達創意、嘗試創造。支撐充分發展的“立達學苑”,有“學術研究”之意,通過導引志趣,實施項目化學習、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完成各類科學創新課題,提升學術性和專業性,培養嚴謹求真的科學精神。
新的課程結構在內涵上進行了意義拓展,在外延上進行了形式豐富,形成了課程類型多元、課程要求多層、課程結構多塊、課表組合多樣的學校課程新樣態,為學生的潛能開發、個性發展、特別是創新素養培育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充足養料。
完善配套設施,打造創新平臺
創新素養培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實驗性,離不開空間配套、資源支撐。學校通過建設或升級數學創新實驗室、物理自主創新實驗室、同濟“未來出行”創新實驗室、Fablab工程創客空間、化學多功能創新實驗室、植物組織培養室、南科大-復興聯合生物創新實驗室、數字地理實驗室、天象館、智能創新實驗室、數字影音實驗室等十多個創新實驗室,努力以“一個創新實驗空間、一個創新課程群、一個學生創新團隊、一支創新師資隊伍”一體化運作的方式,真實、精準地實施人才培養。
依托植物組織培養室,學校開發了《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學生可以探索在無菌條件下分離并在培養基中培養離體植物組織(器官或細胞)的技術,從而感受高水平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進程,激發學習興趣,迎接“生物時代”的到來。依托數字地理實驗室,學校開發了《自然地理模擬實驗》《初識GIS》等課程,運用各類器材及二十余種地理模擬實驗、ARCGIS等多種地理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用地理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托創新智能實驗室,學校開發了AI課程體系、AI實驗平臺、AI創新實驗室建設三大模塊,方便教師運用人工智能進行教學、學習和研究。由此,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進而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全面應用和發展。
聚合高校資源,深化貫通培養
近年來,復旦大學附屬復興中學重視加強與高校的合作,期望通過貫通培養培育創新人才。在搭建大平臺、聚合大資源,不懈提高人才培養能級的過程中,教師專業成長得以加速,創新人才培養的教師梯隊已然形成。
學校與復旦大學合作開設“蘇步青班”,培養數學、物理學、化學、歷史等基礎學科的拔尖學生,共建教學實踐基地,開展課程改革和實驗室建設,共同探索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建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育機制,如在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學變革、人才培養、信息資訊、高中與大學貫通銜接等方面展開探索,培養綜合素質優異的學生。“蘇步青班”由復旦大學教授擔任導師,來高中開講壇,高中生可以進入復旦大學學習大學先修課程,還可以利用寒暑假參加大學相關院系的學科體驗活動。大學里的實驗室、圖書館等相關資源,也會對這些高中生開放。“蘇步青班”將大學的教育資源優勢與高中階段教育充分融合,讓學子在中學階段就能有機會拓展興趣、志趣以及各學科的專業認識,并且能夠走進大學,感受學術氛圍、了解學科專業特點,便于優秀學子盡早發現自身的興趣方向,在持續深入的學習過程中,成長為國家所需的儲備創新人才。
學校參與了同濟大學的“苗圃計劃”,依托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以“創新團隊”形式推進工程創造等領域的研究性學習,是同濟大學與中學共同探索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有效銜接的培養計劃,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主旨,把“激發科學興趣、引導創新精神、提高綜合素質”作為核心目標,全面貫穿于講座、課程及活動等環節,并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推廣線上線下課程相結合的育人新模式。同時,組建“同濟實驗班”,在基礎學科方面,由同濟大學相關學科的教授對實驗班進行講座性授課,或與中學教師開展聯合教研活動。在專業先導課方面,圍繞拔尖人才貫通培養目標,打造一組基于同濟優勢專業的貫通課程,每周設置固定課時供大學教授授課。在實踐學習方面,向實驗班學生開放一部分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實習項目,讓學生提前感知大學專業實踐過程。除此以外,還考慮定期向他們開放實驗室、科研項目,讓學生提前感知大學校園的“日常”,為將來進入大學做準備。
此外,學校還與華東師范大學合作,依托其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研究中心組建了“華東師范大學數學創新班”,為那些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同時極具天賦的高中學生量身打造課程,力求通過對數學課程最高維度的研發,激活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思維。
學校以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拼勁和韌勁,持續提高辦學能級與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高考綜合改革、“雙新”實施、拔尖創新人才貫通培養等新任務,不斷提升教育質量、改革育人模式,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助力虹口教育強區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