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杜郎口鎮中學校長張代英,被譽為聊城教育的“穆桂英”。在她看來,要破教育上的“天門陣”,首先一點就是要讓大家“輕裝上陣”,創造“寬松”的環境,讓師生學會“留白”。
初見張代英,利落精干,說話簡短有力,走路帶風,臉上有笑,目中有神,一旦走上講臺,她周身的能量就會匯成一束光,引領著你,感染著你。近年來,在她的帶領下,杜郎口中學找準突破口,把一個地處偏僻的鄉村學校辦成了老百姓滿意的示范校,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張代英本人也先后榮獲“山東省特級教師”“山東省優秀教師”“齊魯名校長”“水城英才”“聊城市優秀校長”等稱號,當選為聊城市茌平區人大代表。
變革課堂,激活學生思維與內在動力
張代英認為,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知識的建構者,更是學習的主人。教育的目的是開啟學生的智慧,并引導他們走上自我發展之路。
張代英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排行老大,學生時代一直擔任學生干部,在同齡人中有一種威信,這使她感受到自信和自立對人成長的重要性。走上教師崗位后,在校長崔其升的指導和影響下,她愈加感到激發學生內在動力的重要性。2003年秋,學校大力推進課改,在校長的鼓勵下,張代英帶頭上“10+35”的示范課,這對于一名地理教師來說實非易事。地理學科比較抽象,不大好講,學生也不是很重視?;谶@樣的學情,她將學生分成甲乙兩組,在講《世界的人口》這節課時,專門設計了辯論環節,論題聚焦“世界人口增長速度如何更優地促進社會發展?”雙方你一言、我一語,大戰十幾個回合,觀點詳實,博采眾長。最后在張代英的點撥下,學生們充分認識到:世界人口的增長,必須與資源環境相適應、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原來在學生們心目中比較枯燥抽象的地理課,經張代英的調整,變成了生動有趣的辯論課。不同觀點的碰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也在課改中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如果說辯論課贏在引人入勝的話,那么在講授《長江》一課時,張代英則將心思用在了巧妙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上。課上,她精神飽滿,引吭高歌一曲《長江之歌》,以此來導入新課。聽著激越嘹亮的歌曲,同學們熱血沸騰,充滿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向往,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跟唱起來。張代英因勢利導引入正題,充分利用歌詞講授地理知識,引領學生一同探討長江從雪山走來、奔入東海,沿途會經過哪些大的山川和城市。這樣,很自然地以長江為主線,將一個個節點串聯起來,既具體生動,又層次分明,大大提升了課堂效果和教學質量。
學校強不強,關鍵在課堂。為推進學校課改,張代英謀劃了幾步“關鍵棋”。
其一,深化實施“三三六”教學模式,引領教育創新。每年暑期,張代英都會精心策劃并親自執教體驗式培訓課。這一舉措的創新之處在于,讓教師們轉換角色,化身為求知若渴的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深刻理解新學年課堂教學的核心要求,更在實戰模擬中不斷掌握高效教學的精髓與技巧,努力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無縫對接。隨后,學科骨干教師登臺亮相,他們以深厚的專業素養和獨特的教學風格,為全體教師奉獻一場場精彩紛呈的示范課。課后,通過說課交流與現場答疑環節,骨干教師們分享教學設計背后的理念與思路,還針對教師們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困惑與難題,提供寶貴的理論指引和技術支持,促進教師間的相互學習與共同成長。最后,每位教師都要在學科主任與年級主任的悉心指導下完成一堂“過關課”,這一過程不僅是對教師個人教學能力的全面檢驗,更是幫助他們系統梳理課堂實操要領、優化教學策略的關鍵步驟。通過反復打磨與實踐,教師們的教學能力明顯進步,為提升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二,信息化助力小組合作學習,深化課改新篇章。小組合作的推進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革新,更是對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杜郎口中學的教師們始終將學生置于核心位置,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致力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與創新思維。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融入,為小組合作學習帶來了新的動力。初中每個教室14塊電子班牌,高中學生人手一臺平板,為學生提供了海量的學習資源和互動平臺,極大地促進了學生之間的高效協作與交流,其內置的智能評估系統,能夠實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為教師提供精準的教學進度監控和策略調整的依據。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中,教師格外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激勵他們勇于挑戰傳統觀念,敢于表達個人見解。學校還定期舉辦小組合作學習成果展示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向全班同學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公眾演講能力。
其三,丟“拐杖”。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杜郎口中學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教師不準帶教案上課,要求教師對所教的課熟稔于心、胸有成竹,以便集中精力與學生互動,創設有聲有色的課堂氣氛。杜郎口中學的教師人人都身懷“獨門絕技”,每一堂課都有較高的“含金量”和“吸粉能力”。例如,數學教師劉桂喜在講三角形的輔助線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編了一個順口溜:“輔助線,如何添?把握定理和概念,分析綜合方法連,找出規律憑經驗……”既朗朗上口,又能具體操作。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理解了輔助線的妙用,受到老師的啟發,不少同學在幾何和代數方面都有自己的“小發明”“小創造”。
其四,實施“推墻行動”。這一行動旨在打破傳統教育壁壘,促進高中與初中教育的無縫銜接,更在于跨越教師心中那道隱形的界限?!巴茐π袆印辈粌H聚焦于物理空間的跨越,更深刻地觸及教育理念的交流與融合。2020年8月,在杜郎口高中嶄新啟航之際,張代英精心策劃了一場教育交流盛事,邀請資深的初中班主任走進高中教室,以其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獨特的杜郎口教育模式,為高中新生和教師團隊帶來一場心靈的洗禮與適應性的強化訓練,助力高中師生迅速融入并傳承杜郎口的精神內核。這一舉措,不僅促進了教學方法的跨學段流通,更激發了教師對教育創新的無限熱情與探索欲。
“推墻行動”對杜郎口中學教育創新成果進行了深度挖掘與廣泛傳播,尤其是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的推行,如同一股清泉,默默滋潤著學生成長的每一寸土壤。通過實地體驗、深入交流,高中教師得以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內化為自身的教學藝術,不僅提升了教學質量,更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在“推墻行動”中,張代英以她的智慧與勇氣,既展現了人性化關懷,又不失原則地推進了改革,通過反思會、聽評課、教師素養大賽等一系列活動,逐步消除了教師的疑慮,激發了他們的改革熱情。這一行動,推動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更在無形中構建起一座連接初高中、融合傳統與創新的堅實橋梁,引領杜郎口教育邁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用小零食搭建心橋,讓童心無礙傾訴
張代英深知,教育的真諦在于師生心靈的溝通,而讓學生愿意傾訴,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2024年5月一個明媚的午后,杜郎口中學的接待室里洋溢著別樣的溫情。張代英特意邀請了十余位即將畢業的特殊學生,他們或曾與老師有過誤會,或被視為“問題學生”。面對未知的會議,孩子們起初滿是不解與忐忑,但校長溫暖的笑容與桌上誘人的小零食瞬間化解了他們的緊張情緒。隨著零食的分享與閑話的流淌,張代英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們展開了真誠的對話。她細數著與每個學生的溫馨回憶,用細節勾勒出他們曾經的美好,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被關懷。這份真摯的情感,如同一縷陽光,穿透了孩子們心中的陰霾,讓他們敞開心扉,勇敢地傾訴內心的煩惱與困惑。張代英不僅是一位傾聽者,更是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她細心記錄下每個孩子的心聲,并逐一梳理,與班主任及老師們共同商討解決方案。在她的努力下,孩子們的煩惱得到有效化解,與老師之間的隔閡也悄然消失。他們滿懷希望地踏上了新的征程,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信心。
面對學生早戀等敏感問題,張代英更是展現出了超強的智慧與耐心。她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情感,同時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早戀的危害與后果。在她的循循善誘下,學生們逐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紛紛表示要珍惜青春時光,努力學習。
在張代英的教育理念中,“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是一條不可動搖的鐵律。在她眼里,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值得被尊重、被關愛。對于那些所謂的“淘氣鬼”,她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她的堅持與努力不僅挽救了許多瀕臨絕境的學生,更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批棟梁之材。
教育是迷戀于他人成長的崇高事業
張代英常講,教育是迷戀于他人成長的事業。她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工作中始終保持著質樸的泥土氣息。她說自己一刻也不愿離開學生,喜歡看著他們成長,傾聽“麥苗”拔節的聲音。張代英是杜郎口中學的一名“住校生”,與學生一樣吃住在學校,26年如一日。她說:“這樣能和孩子們走得更近,更容易走進孩子們的心里,感受他們的酸甜苦辣,從細枝末節中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變化?!痹趶埓⒑屠蠋焸兊南ば暮亲o下,一屆屆學生如雛鷹展翅高飛,紛紛考取了自己心儀的高中、大學,成為母校的榮光。
在張代英看來,人的潛能是不可限量的,關鍵取決于管理者的調節和調動,管理者的格局越大,搭建的平臺越多、越大,人才的潛能才會超常規釋放。因此,在治校的過程中,她強調要為師生成長搭建“立交橋”,鋪平前進“快車道”。2022年,張代英將獲評“水城英才”時的10萬元獎勵全部投入學校教師發展,以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在她的建議下,學校深化“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既考徒弟又考師傅,將師徒捆綁成一個真正的集體。楊迎秋于2023年9月入職杜郎口高中,她在師傅的指點下進步很快,逐步獨當一面,并于2024年4月參加全國第十屆和諧杯“我的模式我的課”高效教學模式博覽會大賽,在強手如林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榮獲特等獎。在學校工作多年的老教師們,更是學校的頂梁柱:體育教師李國富一天班主任沒干過,卻在年級主任的崗位上干得風生水起,成為學校的一棵“不老松”;物理教師徐秀蓮,工作30余年始終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青年教師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在杜郎口中學,始終秉持“校長的樣子就是老師的樣子,老師的樣子就是學生的樣子,學生的樣子就是民族未來的樣子”這一治校理念。張代英不僅是一位懂教育的校長,更是一位擁有人格魅力的校長。從她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校長作用的發揮不是靠權勢,而是靠高尚的品格、豐富的學識、教育的智慧、親和而開放的作風。在這里,人人都是主人,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大家庭里:每個月為教師舉辦溫馨的集體生日會;三八婦女節為女教師們獻上鮮花和最美頒獎詞;冬至時,大家聚在一起包水餃,還會收到“冬日里的第一杯奶茶”……滿滿的儀式感和貼心的禮物,讓老師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和友情。
“教育者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教師、學生保持陽光的心態,讓每個人遇到的人和事都能成為此生最美的風景?!睆埓⑸钋榈卣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