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通過營造充滿友善氛圍的環境、貫徹友善用腦的教學理念、構建友善互動的課堂、設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友善課程,以及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培養學生的友善品質,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這一教育理念強調教育者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思想情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互動合作,以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
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積極心理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積極踐行友善教育,致力于通過這一途徑培育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為他們的未來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創設友善環境
友善的環境是適合學生成長的環境,不僅能夠在物理空間上讓學生感到舒適和便捷,還能夠為他們提供包容、寬松、開放、自由的氛圍,給他們帶來關愛、尊重、理解和支持。
學校鼓勵學生走出教室享受運動的樂趣,在參與社團活動的過程中發揮創造力,展示自己的才能。為此,學校精心打造了24小時開放的圖書館、自習室、實驗室,配備了天文臺、天象廳、飛行模擬實驗室、7D影院等特色設施,還設立了圍棋、國際象棋、橋牌等自由對弈區,以及創客空間、3D設計實驗室、分子生物實驗室和蘑菇種植室等探究場所。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們感受到認可與接納、愉悅與幸福、關愛與支持。教師的積極反饋與鼓勵也讓學生們進一步看到了自己的價值與能力,增強了他們的安全感,學生之間也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他們相互幫助、支持,增強了彼此的歸屬感、價值感、幸福感。
打造友善課堂
友善課堂是落實友善教育的重要載體。學?;谀X科學研究的教學理念和課堂實踐,打造出“友善用腦課堂”,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深刻理解并尊重大腦的學習機制與特性,根據學生的認知傾向和思維模式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通過多元化的感官體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潛能,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其核心思想在于,構建一個輕松愉悅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并運用符合大腦認知規律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提高他們的思考力。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他們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充分地體驗學習的樂趣。
尊重學生主體性。學校鼓勵教師在課堂上以尊重和欣賞的態度營造平等的課堂氛圍,把學生看成一個個平等交流的伙伴,并在適當時機主動“退后”。通過精心策劃一系列課堂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相互協作,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勇于質疑,積極發現與求證,真正實現課堂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向轉變,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討論見解的平臺。教師還會特別關注那些性格內向或不愛發言的學生,通過溫暖的微笑、鼓勵的話語,鼓勵他們勇敢地參與課堂討論。
鼓勵質疑和思維碰撞。在友善用腦的課堂上,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深入參與探究性學習,不斷生發質疑、解決疑問,并與其他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而非簡單地接受知識及答案。例如,在教學新概念時,教師運用“情境引入—構建問題鏈—建立概念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讓學生親歷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普遍的概念形成過程,從而進一步發展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
調動多感官參與。根據腦科學研究的深入洞察,多感官參與被證實為提升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在友善用腦課堂中,教師利用視頻、音頻、實物等多種教學資源,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專注度。例如,利用圖畫直觀再現情境,借由音樂渲染氛圍,通過表演深化體驗,運用冥想促進反思、內省,從而促進學生吸收、理解知識。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學校每年對新入學的初一及高一學生開展全面的學情調查,旨在深入了解學生基本的學習狀況。調查內容聚焦于學生的認知傾向、思維類型以及學習喜愛度三個方面。隨后,教師團隊依據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科學分析,以每一名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給予他們具體、有效的學習方法指導,并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
構建友善課程體系
學校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思維發展的內在邏輯,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堅持科學性、系統性、貫通培養的原則,協調各方力量,構建出一套科學合理的友善課程體系。該體系由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綜合創新課程及高級研修課程四大部分構成。
基礎型課程作為學校課程體系的基石,面向全體學生,旨在為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拓展型課程是面向不同學生群體開設的選修課程,涵蓋科技與創新、人文與藝術、體育與健康、國際理解、社會實踐五大領域,旨在拓寬學生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特長與潛能。例如,藝術與人文類課程以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與人文精神為目標,體育與健康類課程旨在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與健康的體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聚焦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等等。
綜合創新課程作為一種新型課程形態,緊密聯系學生生活與社會實際,以發展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學校開發了STEAM課程、創新實驗課程、創新發明課程及創新創業課程等,鼓勵學生通過主動探索,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效彌補了傳統學科教學的不足。以F1科技課程為例,它要求學生經歷賽車設計、性能分析、3D打印制作、宣傳策劃與市場營銷的全過程,不斷融合創新思維與跨學科知識,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高級研修課程以項目或課題為載體,鼓勵學生深入參與項目學習、課題研究,通過撰寫研究論文或項目報告,提高自身思考與研究的能力。例如,針對北京霧霾問題開展“如何處理小區煙囪帶來的廢氣污染研究”,針對街頭麻辣燙攤販的飲食安全問題開展“麻辣燙中亞硝酸鹽含量的研究”,發展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思維。
營造友善關系
友善的關系是在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以及親子之間等構建起來的,基于相互尊重、深刻理解和堅定支持的和諧紐帶。學校為學生營造友善的氛圍,提高他們的信任感與安全感,鼓勵學生表達自我、分享感受,并向他們傳授如何建立信任、促進情感交流、培養積極情緒的方法與途徑,幫助他們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友善的關系中,學生能夠更好地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提升,還能在情感與精神層面得到滋養。情感交流的暢通無阻與共鳴的激發,讓學生在相互傾聽中找到了歸屬感,強化了彼此間的情感聯結。此外,友善關系也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積極的心態,使他們勇于嘗試生活中的各類挑戰,并能夠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與心理韌性,促進了他們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友善教育有效促進了學生安全感、自主性、自信心、創新精神等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它們共同構筑了學生健康成長的堅實基礎。未來,學校將繼續關注友善教育在培育學生積極心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致力于為學生營造一個更加美好、和諧的成長環境。
【本文系北京市海淀區“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委托課題“培育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HDGH202100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