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課程應遵循“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從課程領導力的視角,為現代基礎教育高效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出了新的時代課題。在這一原則的指引下,濟南市老屯小學在教育理念、課程實施、資源建設、育人方式四大領域展開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以推動教育從“以知識為中心”向“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轉變。其中,對教與學方式的深入理解和實踐是這一轉變成功實現的關鍵,直接關系著學校對新時代命題回應的質量。
在教與學的實踐中,筆者致力于使閱讀教學走向閱讀育人,形成了“閱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的教育理念,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廣泛而深入的閱讀,加深對生活的深刻理解,激發他們的生命活力與自主成長的意識。筆者以“閱讀認知視域下小學教與學方式的實踐探索”研究為切入點,據此推動學校教育的整體變革。關于閱讀教育的認識與思考
閱讀教育是一種認知方式
孔子有云:“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這句話旨在揭示學習的資源深植于生活場景,通過在生活中觀察與實踐,我們得以領悟知識的真諦。在我國近現代教育史上,陶行知積極踐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跨越國界,裴斯泰洛齊也持有相似的觀點,提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杜威則進一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觀點,他明確指出,教育的本質即生活,并強調教育不僅在時間上貫穿人生的各個階段,往往也在空間上滲透于人們所處的各種環境之中。由此可見,教育家們對于教育的認識共同指向同一個方向,即把教育的觸角延伸至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楊絳曾言,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這句話精煉地概括了閱讀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文字源自生活,人們通過閱讀又使其服務于生活。可以說,閱讀的對象包括宇宙萬物及人生萬象。在生活的廣闊舞臺上,閱讀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可以說,閱讀教育是一種認知方式。我們既是主動探索、認知萬物的閱讀者,同時也是被外界所閱讀和認知的對象。從方法論和認識論看,閱讀認知不僅指向通過文字、圖像產生認知,亦指向人對于任何事物存在的本質認識和探究方法,是個體通過閱讀、組織、加工時,思維、方法、能力、品行的呈現。教師開展閱讀教育,除了幫助學生通過探究、理解、領悟、鑒賞、評價文本中的信息,建構豐富的知識體系,還要引導他們在閱讀中學會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去觀察世界,以更加深邃的思維去探究事物的本質,進而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之中。
教與學方式轉變的基本特征
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應聚焦于學生生活實踐的需要,要遵循學科融合以及學生學習的自然規律,以思維發展為核心導向,結合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等形式,推動學生深入學習,進而增強他們的認知能力,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這一轉變過程主要凸顯出以下三個特征。
一是從重視知識傳授向重視能力培養轉變。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側重于作為知識傳授者,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在閱讀認知視域下,閱讀教育強調引導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場域中學習,目標轉向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二是從單一的教學方式向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轉變。在閱讀認知視域下,教師需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支持者,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設計學習支架、搭建討論平臺、策劃學習成果展示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主動學習,使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且富有成效。
三是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學生往往容易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在閱讀認知視域下,學生被視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憑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主動提出問題,并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深入探究問題,尋找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綜合素質得以提高,實現了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關于閱讀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葉瀾在《中國哲學傳統中的教育精神與智慧》一文中指出:“以人生為對象的修習踐行,是解決人何以成人、立身、成事這一由天人合一引申出的核心問題的重要途徑。”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筆者堅信,立德樹人正是在帶領學生“閱己、閱人、閱事、閱自然,讀書、讀物、讀心、讀人生”的過程中自然實現的。在對閱讀教育有了充分認知的基礎上,學校將辦學理念融入閱讀課堂教與學的實踐探索設計中。
打造閱讀主題項目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多學科知識綜合應用的實踐場,自然的奧秘、社會的紛繁、宇宙的浩瀚、萬物的生長等內容構成了豐富的教育資源,自然蘊含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意義。學校以國家課程為根本,以“五育并舉”為指導理念,探索將真實的生活場景轉化為豐富的教育資源,融合教材內容,精心提煉出貼近學生興趣與成長需求的閱讀主題,并據此創設主題項目。學生們將在閱讀天地人事、宇宙萬物中,以發現的問題為項目研究的起點,通過一系列探索行動來尋找答案。整個過程遵循學生生命成長的本質規律,從真實情境出發,經過提出問題、歸類問題、選擇設計、預判假設、匯集資料、分析研究與積累、討論交流、總結學習成果,直至進行綜合測量評估,形成一個完整而富有成效的學習循環。例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學校以“讓我們與世界友好相處”為主題,采用綜合實踐與項目式主題閱讀的教與學模式,圍繞疫情發展與相關防控措施設計了系列課程。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帶領學生涉獵了新冠疫情的相關知識材料,包括疫情的發展情況,國內外采取的應對措施與重大事件,各類新聞報道、專家解讀,以及部分學生的親身經歷等。而后,教師注重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根據材料提出問題,并在思考與討論的過程中嘗試解答。通過對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教師幫助學生加深了對疫情的理解,也為他們樹立了“與世界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構建自我認知等方面的能力。在此過程中,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教與學方式得到充分體現。系列課程與國家課程的深度對接,也有助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知識與技能,使他們在閱讀教育中獲得全面成長。
賦能專業師資建設
教師作為推動教與學方式變革的核心力量,其角色至關重要。面對教育實踐中教師群體認知觀念轉變相對緩慢、知行難合一的挑戰,學校開展了一系列舉措。一是構建專業師資團隊,通過雙向選擇招募閱讀教育教師,公開競聘選拔年級團隊主任,以強化團隊的凝聚力和專業性。二是積極為骨干教師搭建科研平臺,旨在匯聚教育智慧,集中攻克教育改革過程中遇到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同時鼓勵班級各學科教師在教育目標設定、教育內容整合及教育活動設計實施中全面互通與深度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以班級為單位共同推動閱讀教育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三是轉變學校運營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重點項目推進評價機制、服務對象評價機制、團隊捆綁式評價機制等,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進而帶動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展望未來,筆者將繼續實踐閱讀教育,逐步推進落實“圖書館式學校”的構想,將學校打造為充滿知識氛圍、學生自主探索的樂園,以此撬動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本文系濟南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閱讀認知視域下小學教與學方式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135G202002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