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幼兒是課程的起點,那么課程便是幼兒發展的跑道。而課程審議需要把握幼兒的基礎、把準課程的方向,找準適宜的內容與組織方式,發揮課程的最大價值,助力幼兒的全面發展。“循證·生長”審議思路是指教師憑借游戲現場獲得的數據(證據),并以數據為依據,進行課程建設與動態實施的課程審議原則。因為實踐證明,只有基于生長評估的課程審議,才能看見課程的助力點與幼兒的生長點。由此,在課程前、中、后三階段審議環節中,依據“循證·評估”的審議思路將是課程審議的重要抓手。
課程前審議:循證,探尋課程建設的起點與邏輯
課程前審議需要對主題來源、主題目標、主題網絡、主題資源等內容進行審議,精準對接幼兒本身,明晰主題核心價值。因此,在課程前審議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從研究幼兒、研究教材、鏈接本園三個方面獲得課程開展的實證,實現“幼兒是課程建設起點”的目標。
一、研究教材——找準主題開展的必要依據
主題的來源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源于幼兒近期興趣,二是源于教師預設。不管源于哪種方式的主題課程都應與幼兒建立契合點,探尋主題開展的價值。教材與幼兒的契合點有以下幾個依據:
依據一:源于生命成長的自然規律
例如,幼兒成長途中必定會經歷季節、節氣等自然規律的客觀存在,而以此為內容開展的相關主題活動就能夠與幼兒建立鏈接,即一年四季的自然交替,帶領幼兒感受自然的更迭。

依據二:源于幼兒當下發展的特定需要
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在特定的時間段都會遇到特定的且共性的發展需求。而以幼兒的共性發展需要為內容開展的主題活動,將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生活、學習的需要,因此教師需要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更好的生活與學習服務。
例如,剛入園的小班幼兒面臨的第一個難題便是如何更好地“自護”。由此,我們開展了“能干的我”主題活動,幫助他們收獲自護的方法,更好地度過幼兒園的快樂生活。大班幼兒即將面臨上小學的境況,由此,“我向往的小學”“小學是怎樣”等主題活動的開展將更好地助力幼小銜接,實現課程的意義與價值。
依據三:源于主題與幼兒在時空上的完美契合
中班第一個主題即將結束,第二個主題開展前恰逢國慶節,幼兒沉浸在“歡度國慶”的氛圍中。同時,國慶假期結束回園后,幼兒討論最多的便是假期自己去過的地方與經歷過的活動。瑤瑤說:“國慶節的時候,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常州青果巷。”可可說:“我們去了恐龍園。”亮亮說:“我和姐姐去環球港的‘寵萌樂園’了。”
圍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社會領域的發展目標要求,主題活動“常州,我的家”在時空上與幼兒形成了完美的契合。就這樣,基于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基于教材實際,我們開展了主題課程“常州,我的家”。
圍繞以上三個依據,我們將教材與幼兒建立聯系,并以此作為課程開展的重要“準則”。
二、研究幼兒——發現主題開展的基礎需要
主題設計之前,為了讓課程精確把準幼兒節奏,貼合幼兒實際,教師采用多種方式(如調查問卷、對話家長、與專業人員對話等),精準地了解幼兒的近期興趣與基礎需要,努力實現“從幼兒到幼兒”的課程建設思路。由此,課程前審議,需要對接多元調查方式后的“證據”進行聚焦式循證,進而才能找準課程開展的起點依據。
1.問卷調查:發現幼兒的近期興趣與基礎需要
問卷調查能夠方便我們直觀地捕捉到幼兒的近期興趣與基礎需要,為接下來課程的實際展開提供必要的依據。在主題活動“常州,我的家”開展過程中,我們借助以下八個問題,盡可能地精準了解幼兒的近期興趣與基礎需要:

2.談話活動:發現幼兒的思考邏輯與表達習慣
除了大數據的收集之外,要想真正地了解幼兒的基礎,就必須在自然狀態下與幼兒進行對話與交流,了解幼兒的認知理解、思考邏輯與表達習慣。這些都是在前審議過程中我們需要緊扣的“幼兒立場”。例如,在主題活動“我的樹朋友”中,當教師與幼兒在自然場景中共聊“朋友、樹朋友”的話題時,幼兒的三種不同表達方式給了教師很多的啟發與思考:

通過對幼兒話語的研究與審議,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幼兒的認知理解、思考邏輯、表達習慣,由此,在主題目標的設定、主題推進、主題活動的安排等方面才有可能緊扣幼兒的腳步與節奏,實現“從幼兒到幼兒”的課程目標。
三、緊扣《指南》及相關理論——定位主題價值依據
當對幼兒有了充分了解后,前審議過程中還需要審主題的核心價值。而主題價值的精準確定源于幼兒的基礎、《指南》的目標要求、以往屆本主題的經驗對比以及相關的理論支撐。由此,我們圍繞《指南》領域目標,精準定位主題開展的目標與方向,審議往屆本主題下幼兒的基礎與經驗,探尋本年齡段幼兒的共性需求與本屆幼兒的個性需要,審議其他理論支撐,便于幫助教師開闊眼界,拓寬課程邊界。
例如,在中班學期開展的“端午節”主題中,當教師借助知網、百度文庫、人文知識、學習強國等多元學習后,更新了自身對“端午節”的原有認知,由此教師更加清晰“端午節”的價值和意義,也更加清晰“端午節”與幼兒之間的聯系。

四、鏈接本園——探尋主題開展的多種可能
鏈接本園實際與基礎開展主題活動能有效實現主題的獨特價值。因此,主題前審議還需要將主題方案與本園實際鏈接起來,真正地讓課程獨具園本化的顯性特征。
1.鏈接本園文化,審議主題網絡
園所的課程文化是課程開展的基礎與保障,“從幼兒到幼兒”的主題實施路徑是主題網絡推進的重要參照。因此,在前審議過程中,教師需要基于幼兒的需求,設計多維度主題。
例如,在開展“常州,我的家”主題活動過程中,經過前審議,教師對以往兩屆主題網絡圖中的優點進行整合,制定新的網絡推進預設圖。在課程線索架構的過程中,圍繞幼兒的近期興趣與基礎需要,我們架構了兩張圖:一是針對教師課程組織與開展實施而言的課程推進線索圖(見圖1);二是針對幼兒基礎、興趣與經驗的課程路徑圖(見圖2)。從“總-分”兩個視角,厘清教師實施課程的思路,幫助教師更好地實現“從幼兒到幼兒”的課程建設目標。
2.鏈接本園資源,拓展主題開展的多元方式
我們充分運用本區、本園資源,便于提升課程組織與實施的質量,在課程前審議過程中,注重運用四步走模式鏈接本園資源,拓展主題開展的多元方式。
第一步:審與主題有關的關鍵資源,形成資源庫。前期,與教師共同創建與本主題相關的資源庫,重點對相關資源的適宜性進行審議。
第二步:審多元的活動。圍繞主題的關鍵與核心,審議與本主題高度相關的多元活動,將生活活動、區域活動、集體教學活動以及親子活動等與本主題的發展目標、幼兒的發展目標建立勾連。
第三步:審多元學習方式,助力幼兒的經驗生長。除了對主題資源進行盤點外,對幼兒學習方式的有效盤點將最大化地實現主題目標與價值的達成。因此,我們在盤點學習資源的時候,對幼兒多元的學習方式進行羅列,預設并生成幼兒學習方式下適宜的多元活動,聚焦核心經驗,助推幼兒深度發展。
第四步:審班本課程,讓幼兒經驗更聚焦。課程源于幼兒生活又服務于幼兒生活,指向幼兒經驗,又推動幼兒成長。因此,在課程前審議的過程中,我們借助審議班本化課程的方式,努力實現從“園所—級組—班級”課程方案的形成,真正地讓課程在每個班級個性化開展。

課程中審議:循證調研,踐行課程建設的落地
從理念到行動,從計劃到實施,立足于核心價值下的課程方案落地是中審議重點關注的方面。此階段,我們借助循證調研的方式,發現文本落地的基礎、問題與共性需求,并不斷優化與動態調整課程組織與實施。
首先,預設+生成,明晰調研主題。在主題開展過程中,級組長(主題質量第一責任人)根據園所計劃重點,預設階段調研主題;借助循證調研原則,明晰班級主題階段問題,依據問題涉及的方面和程度,確定不同層級的調研主題。例如,在“常州,我的家”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各級組長巡視并聽取教師反饋后,發現當下突出問題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程計劃類,即如何把準幼兒興趣點,動態生成課程;二是課程實施類,即區域游戲如何與當下課程對接;三是資源運用類,即游戲資源、家長資源的利用情況;四是環境支架類,即與主題相關的環境該如何創設。于是,該階段跟進的三級調研主題應該是:

其次,調研+教研,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依托調研主題,確定不同層級的調研人員,同時確定調研班級現場。調研人員依據主題制定觀察計劃,參與調研的人進入現場,收集幼兒的行為信息,由此了解該主題背景下的幼兒實際表現行為。隨后依據行為,參與調研教師共同剖析幼兒行為背后的原因,反推教師教育的適宜性,從而給出合理建議。
最后,反饋+甄選,從決策到行為落地。為了解決課程實施中的真實問題,調研教研的參與者們根據觀察形成一份調研后反饋。其中參與調研的平行班級教師給出調研建議,并依據自身班級課程開展的情況有選擇性地確立跟進點,并在后期行為中逐步實施,班級教師依據本班幼兒需求與發展甄選“直接用的、優化后用的,不用的”的三類做法建議,并在后續行動中落實與檢驗(見表3)。

借助以上三種方式,聚焦發現階段課程開展中的問題與共性需求,動態調整課程的開展與實施,進而克服文本到行動落地中的困難與問題。
課程后審議:循證·生長,在動態中看到課程實施的成效
基于循證·生長的課程評估,更加注重主題開展前后幼兒經驗的變化與成長。因此,后審議環節中,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回顧主題開展的全過程,并對照主題發展目標,用循證的方式捕捉幼兒的經驗生長與發展方向,同時為后續的課程開展提供具體建議。
1.借助主題前測后測,追蹤幼兒經驗變化
在主題開展之前,我們會設計相關調查問卷,進行主題前幼兒相關經驗的已有基礎調查。在主題開展后,我們對照主題前問卷的關鍵經驗設計主題后調查,并將兩次數據進行對比,進而從數據中追蹤幼兒經驗的變化趨勢,反觀課程成效。在前測與后測的過程中,關注幼兒經驗的延續性、問題的延展性。
2.關注過程多元解讀,呈現幼兒個性發展
我們始終認為,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個性化的發展點。如果說數據讓我們看到的是群體幼兒經驗的對比生長,那么日常觀察能夠讓我們捕捉到個體幼兒在課程開展中的真實變化,即讓我們發現幼兒的顯性發展。
3.重視幼兒回顧表征,凸顯幼兒自我表達

在主題舞臺照片回放、日記、自評與他評、繪畫作品表征等多元方式中,幼兒回顧主題開展過程,借助圖畫表征或語言交流,自主表達主題活動中的發現與感受,由此我們也能在作品分析和對話交流中捕捉到幼兒的經驗生長,以及對課程的感受與收獲。
4.回歸《指南》目標,對標幼兒發展成效
在主題實施之前,我們會對照《指南》梳理幼兒可能具有的經驗生長點。在主題實施之后,我們對照前期梳理的可能的經驗生長點,逐一舉例對應,呈現幼兒前后經驗的發展與顯性變化。
5.創設主題舞臺展示,激發幼兒內在情感
在主題開展過程中,各班級積極創設主題小舞臺,既有物化的主題小舞臺,也有經驗類的主題故事墻。通過常州主題小舞臺的展示,讓主題經驗看得見、讓幼兒的成長看得見。由此,幼兒也在與主題環境創設的過程中,不斷拓展豐富自己對常州的經驗。
6.關注班本經驗展示,共同審視課程質量
在主題后審議過程中,我們的保留環節就是各班級進行主題微課程故事匯報。每名教師都會依據自己班級課程實施的基礎、推進、目標達成度、班本故事進行梳理匯報。在一個個故事中,班級教師帶著“從幼兒到幼兒”的課程建設思路,基于幼兒的近期興趣與基礎經驗,把準課程核心價值,共同書寫幼兒與常州的故事。
幼兒園課程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園所自上而下的循證管理機制進行保障,由此才能助推課程高質量發展,助力幼兒經驗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