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論基礎是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前提,是決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價值定位及發展方向的風向標。厘清“公共圖書館”和“社會力量”的內涵,從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圖書館學等不同的學科角度,分析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理論基礎,以期為其提供正確的理論導向。
[關鍵詞]社會力量 公共圖書館 理論基礎 服務效能
[分類號]G250
1 引言
2018年1月 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四條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政策扶持”[1]。這是我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公共生活理想和國民的文化訴求,有責任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進一步強化社會參與”[2]。 2023年9月中國圖書館學會發布的新版《圖書館服務宣言》再次強調“加強社會合作”[3]。在國家政策及圖書館行業的引導下,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實踐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然而,該主題自2007年“百縣館長論壇”上對其進行討論引發社會關注以來,也只不過十余年的發展歷程,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建設現狀、參與模式、激勵措施、政策保障等方面,理論基礎研究相對薄弱。理論基礎是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前提,是決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價值定位及發展方向的風向標。因此,筆者在已有研究成果及實踐案例的基礎上,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對相關理論研究進行綜合分析,以期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提供正確的理論導向,并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2 相關概念內涵闡釋
2.1 公共圖書館的內涵
公共圖書館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公元前560年,希臘、羅馬就有公共圖書館的存在。到19世紀后期,公共圖書館已在歐美地區普遍發展。我國在20世紀初出現了公共圖書館,較具代表性的有古越藏書樓、文華公書林、湖南圖書館、京師圖書館等。1914年,全國共有省級公共圖書館18個[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公共圖書館系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2022年末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從1949年的55個發展至3303個[5]。綜觀已有研究,可將我國現代公共圖書館的特點概括如下:(1)服務對象是所有公眾,包含不同年齡、性別、種族、宗教和社會地位的人。(2)創辦形式是由國家和各級人民政府投資興辦。(3)經費來源主要包括政府專項資金及社會支持資金。(4)館藏資源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宗教等方面的紙質圖書、報刊及數字資源。(5)屬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范疇,本質屬性是公益性,旨在促進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6)堅持以平等性、均衡性、便利性為服務原則,倡導普遍開放、平等服務、以人為本、共建共享、社會合作等發展理念。
2.2 社會力量的內涵
社會力量最早作為一個社會學專用術語出現,美國社會學家沃德首先提出了這一概念,他所說的社會力量屬于狹義上的,具體指發動社會中眾多成員采取社會行動,使社會發生變化的力量,僅被用于社會法學領域[6]。目前,學界對社會力量內涵的闡釋還不夠深入,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筆者在研讀以往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社會力量含義的概括如下:(1)形成原因。從宏觀上看,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結果,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及生產關系的發展催生了社會力量的出現。從微觀上看,是政府失靈的客觀原因及民眾要求改變現狀的主觀原因合力形成。(2)組成部分。包括全社會的各種力量,既包含體制外的組織與個人,同時涵蓋體制內的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文化志愿者等[7]。(3)參與方式。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不僅與參與主體意愿、能力等主體自身因素相關,同時還受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外部因素的制約。(4)參與形式。包括捐物、捐資、志愿服務、提供技術支持等。(5)所起作用。從社會秩序或民眾福祉角度來講,可能起到正面的積極作用,也可能形成負面的消極作用。
2.3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內涵
公共圖書館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雙重性質。公共性決定了公共圖書館為所有民眾所有,是公共財產;公益性決定了公共圖書館為所有民眾所用,所有人均享有平等服務。這為民眾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提供了必要條件[8]。公共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性機構,服務于全社會和全體人民,自然也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這是現代公共圖書館走社會化發展道路最基本的理論依據[9] 。在我國,受傳統行政管理方式的影響,公共圖書館的發展基本上靠國家投入,然而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變,在新常態下公共圖書館獲得持續大幅度的經費增長已不太現實。公共圖書館還必須學會過“緊日子”,這就需要及時挖掘新的增長資源。同時,我國在政策上也在逐步推進鼓勵社會合作,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提供了法律保障。目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主要集中在文獻資源、館舍空間、管理與服務3個層面。社會公眾的參與動因可以歸納為社會動因、文化動因、倫理動因、經濟動因等。參與形式主要有獨立辦館、捐資辦館、捐書助館及二者合作模式4種形式。
3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理論基礎
筆者從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圖書館學等不同的學科角度,探求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理論基礎。
3.1 社會學
3.1.1 社會參與理論
社會參與理論最早由美國學者巴倫(J·Barron)在1967年提出。社會參與通常指社會公眾的參與,具體指在政府決策過程及決策執行落實過程中社會公眾的參與程序、方式、內容、程度及各種矛盾沖突的調處方式方法。政府通過締造契約與社會互動,旨在營造一種多元合作模式[10]。 這里的社會公眾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組織,泛指公民、企業、行業協會、基金會、學校、社區、非營利組織等。基于此,可以將社會參與理論理解為由一元參與模式向多元參與模式轉變的理論,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政府、市場、社會公眾等共同參與社會事務的治理, 有效彌補政府及市場失靈的不足,從而實現優勢互補與互促共贏。
在構建現代圖書館服務體系過程中,政府和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鑒于公共圖書館的公益屬性,各級政府理應承擔主體責任,各種社會力量則成為有益補充。一方面,政府應該通過國家政策等頂層設計激勵和拉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促進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有機結合,形成合作共建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應當以包容和鼓勵的姿態歡迎社會力量的加入,為自身發展引入新生力量,促進圖書館事業的良性發展。廣州佛山市圖書館的“鄰里圖書館”項目是較為典型的實踐案例。該項目于2018年啟動,秉承共享發展的理念,依托公共藏書資源,以家庭為單位,以鄰里關系為紐帶輸送閱讀資源,探索“圖書館+家庭”的閱讀推廣新模式[11]。“鄰里圖書館”利用非政府空間,較好地實現了閱讀愿景,不僅充分調動了家庭參與公共圖書管理與服務的積極性,也較好地解決了場地空間與人力資源不足的困局。
3.1.2 慈善—公益理論
慈善屬于社會學的范疇,是公民或企業基于一定的價值觀而做出的公益行為[12]。公益是公共利益事業的簡稱,是個人或組織自愿通過做好事、行善舉而提供給社會公眾的公共產品[13]。公益不等于慈善,但很多公益組織起源于慈善機構,二者均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目前,我國的現代慈善事業已經成為公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具有共性。一方面,二者都不把追求利潤作為終極目標,通常更加注重社會效益;另一方面,二者均關注并致力于解決經濟、環境、宗教、種族等社會問題,其行為是對社會需要的自覺回應,更加強調社會責任。
慈善—公益理論應用于公共圖書館領域具有可行性。(1)其所體現的人文關懷與公共圖書館精神高度契合。前者主張營造平等互助、以人為本、助人為樂的社會環境,后者倡導向讀者提供平等服務,在管理與服務中體現人文關懷,均致力于幫助弱勢群體。(2)二者都著力改善社會問題,強調社會責任感,注重社會效益。(3)社會公眾對圖書館服務多樣性的需求,亟需慈善—公益組織等社會力量的參與。例如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自2007年起就開啟香江愛心圖書室項目,持續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兒童提供閱讀支持服務,構建包含空間建設、閱讀推廣、社會支持的鄉村兒童閱讀新生態。同時,感召了一批有愛心的企業家共同參與鄉村公益圖書室建設,截至2023年7月,先后有77家愛心單位和個人認捐了49間愛心圖書室,捐贈資金近600萬元[14]。
3.2 心理學
3.2.1 需求層次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屬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范疇,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他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5個層次[15]。這5個層次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具有階段性、差異性、層第性及重疊性等特點,其發展變化會隨著較低層次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而發展變化,內在心理需求是外在行為的驅動力。該理論的提出成為心理學領域的一次革命,同時也為其他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
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正是為了滿足公眾的需要而產生,既要滿足其基本情感訴求,還要滿足社會交往的需求。在這一服務的供給過程中,社會力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公共圖書館利用社會力量,通過擴充經費來源、創新服務形式、延伸服務范圍、豐富服務內容,不斷滿足社會公眾形式多樣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一些文化名人、知名企業在獲得個人榮譽及經濟利益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使命感與責任感,通過參加公益活動實現自身價值,以文化反哺的形式更好地滿足社交、被尊重及自我實現等精神層面的需要。例如福州市圖書館新館由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先生捐資4億元興建,同時冠名“德旺圖書館”[16]。曹德旺先生被譽為“汽車玻璃大王”,是一位極具奉獻精神、心懷感恩的企業家。正如曹先生所言“自己所賺到的每一分錢都是因為國家、時代賦予的機遇。因此,要心懷感恩,把財富用于社會最需要的地方”。這是社會力量捐資建館的實踐成果[17]。
3.2.2 社會認同理論
社會認同理論由英國社會心理學家塔菲爾(Tajfel)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是群體關系中最有影響力的理論[18]。國內對社會認同理論的關注始于21世紀初,自2009年《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9——走向更有共識的社會:社會認同的挑戰及其應對》一書問世之后,該理論的研究才得以快速發展[19]。該理論的本質是群體利益共享,由認知、情感、動機、行為4個維度組成,從群體的角度解釋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而社會認同則是將個體意識形態轉化為行動的關鍵,是社會秩序存在的基礎。對社會認同的本土化研究,有利于消除群體偏見和沖突,促進群體間的和諧共榮,同時還有利于群體形成共同的信仰、價值及行動取向。
據此理論,公共圖書館可通過與社會各界的交流與合作,維護其在公共文化領域的地位與聲望,獲得積極的社會認同,從而不斷提高職業自豪感、行業凝聚力與向心力。而社會力量通過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重點關注留守兒童、老年人、殘疾人、農民工等弱勢群體及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問題,據實反映社會現狀,積極傳遞基層需求,從而形成社會力量認同公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認同社會主義文化的構筑路徑,營造更加和諧、開放、健康的社會環境。例如2010年成立的珠江三角洲數字圖書館聯盟、2015年成立的京津冀圖書館聯盟、2022年成立的長三角地區公共圖書館工作標準化聯盟,均是教育、科技、公共文化等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有力促進了圖書館工作標準化及資源的共建共享,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收獲了社會好評與認可。
3.3 管理學
3.3.1 公共治理理論
公共治理強調政府、企業、團體和個人的共同作用,是一種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去意識形態的公共行政。20世紀90年代,公共治理作為一種新的思路與方法被擴散到幾乎所有的社會科學領域。我國對該理論的研究始于20世紀末,綜觀已有的研究,可以將公共治理視為一種“有政府的治理”,目的是要實現包含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和公共資源治理的公共目標[20]。公共治理理念及方法的引入,對實現治理方式的多元化、民主化、法治化、市場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把公共治理理論引入圖書館學領域,就形成了圖書館治理理論。圖書館治理是指各類社會組織機構和個人基于利益關系對圖書館事務的政治參與和管理活動,強調政府與社會力量的合作與互動,主要包括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21]。在外部治理方面,中國圖書館學會及地方各級各類圖書館學會在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方面做出了諸多努力。通過統一規劃、指導等行業協調,促進學術交流及對外交流。例如制訂年度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開展系列活動、論壇與研討會、展覽活動、培訓活動、案例征集與展示活動等[22]。在內部治理方面主要表現為建立以理事會制度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例如深圳福田區公共圖書館首屆理事會共有理事15名,有12名來自社會各界,其中兩名為海外專家,這些來自社會各界的代表直接參與到福田區公共圖書館重大業務項目的決策中,貢獻智慧,提高治理效率,推動了圖書館的健康持續發展[23]。
3.3.2 公共服務市場化理論
公共服務市場化是將市場機制引入政府公共服務,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旨在提高供給效率與供給質量。公共服務市場化賦予公眾更多的民主權與參與權,政府部門通過社會調查或意見征集,提供更有針對性的產品或更加精準的服務,從而滿足區域發展及公眾滿意的雙重需要[24]。公共文化服務市場化對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深度融合、增強社會各界參與的積極性、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及服務效能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該理論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夯實了基礎。(1)宏觀上充分調動政府部門、市場主體、專家學者等各方參與,做好社會力量參與的頂層設計,著力提升共建共享和服務效能,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積極引導良好的社會參與氛圍。(2)中觀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重視文化產業的質量與效益,實現跨部門、跨地區的區域聯動,促進圖書館事業與文旅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3)微觀上在供需兩端發力,關注基層群眾及弱勢群體的需求,因地制宜推進總分館建設,實現供需有效對接,促進圖書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變革。例如北京市朝陽區圖書館、朝外街道圖書館與悠貝親子圖書館簽訂《社會力量參與朝外地區圖書館運營合作協議》,前者提供資源、技術、資金支持,后者負責運營管理并接受前者的監督與考核[23]。這兩個實踐案例創新了政府管理方式,解決了人員不足等問題。
3.4 圖書館學
3.4.1 文化權利理論
隨著權利意識的覺醒,文化權利已受到廣泛重視。廣義上來說,文化權利是指人們通過文化活動獲得利益的權利,是繼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外,現代國家公民的三大基本權利之一。綜觀《世界人權宣言》及各種國際公約對文化權利的闡述,可將其內涵詮釋為享受文化發展成果、參與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創造活動及文化成果受到保護4個方面[25]。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程度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具體體現。目前,我國公民的文化權利主要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來實現,而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及其政府為保障公民文化權利而選擇的一種制度安排。
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機構,有責任和義務保障并實現公民的文化權利。現代公共圖書館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引擎,其任務是利用現有條件為公眾開辟良好的公共閱讀空間,并提供公民生涯教育所需要的信息素養、數字素養、職業素養等多元素養,讓更多的人能夠跟上社會的發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不僅有利于促進社會公眾參與文化生活,同時也是保障公民文化權利實現的重要途徑。這種良性循環有利于廣泛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的積極性,激發文化創造力。例如深圳圖書館實施“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項目、溫州市圖書館推出“24小時城市書房”項目、佛山市南海區街鎮圖書館推出“讀書驛站”,將圖書館的服務和功能延伸至基層,不僅提高了資源覆蓋率和資源利用的便利性,同時極大提高了公民持證率,為保障公民文化權利打下了堅實基礎[26]。這些撬動社會資源、聯動合作的創新做法值得學習借鑒。
3.4.2 信息公平理論
信息公平是涉及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圖書館學等眾多領域的理論問題、政策問題與實踐問題。信息公平主要包括公平利用和公平服務兩方面,具有相對性及動態性等特點,目標是保證每位社會成員均等地獲取參與社會管理及基本生活保障所需的信息[27],實質是保證不同年齡、性別、種族、宗教和社會地位的人獲取信息的平等性,尤其要確保弱勢群體獲取信息的平等性。信息公平有助于改善民生,促進機會公平,是民主制度的基石。基于公共圖書館的性質和職能,將責無旁貸地致力于推動并不斷促進信息公平。
實現信息公平的最佳方式是建立一種信息保障制度,而在現階段的中國,公共圖書館無疑成為這種保障制度的最佳選擇。作為維護信息公平、保障民眾信息權利的機構,公共圖書館理應服務好各類人群,為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出努力。公共圖書館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針對性服務的同時,需要主動幫助其消除心理和技術方面的障礙、降低經濟成本。這就需要社會力量參與進來,以拓展服務范圍、改善服務條件、提高服務效能。例如國家圖書館典藏閱覽部數字共享空間自2014年11月以來,開設了“關愛夕陽”老年課堂系列培訓活動。為了緩解人員不足的壓力,并更好地為老年讀者實現一對一指導,招聘高等學校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其中。每3個月招募一期,每期10個名額,每月兩次課程,每次課程1.5小時,要求出勤4次以上,對優秀的志愿者頒發榮譽證書[28]。該實踐案例在提升老年群體服務質量、深化數字服務效能、縮小信息鴻溝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4 結語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理論基礎的研究仍需業界和學界共同努力,進一步拓展研究視角,尋找某一學科或地域進行針對性研究。同時,要審慎地進行社會化,廓清社會化的邊界,在專業化的指導下進行有限度的社會化,制定合理的監督與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作用等。正如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所言:“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隨著圖書館的發展變化,對相應理論基礎及實踐的研究,仍需圖書館同仁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EB/OL].[2023-12-03].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fl/202012/t20201204_905426.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3-12-10].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ggfw/202103/t20210323_923230.html.
[3] 中圖圖書館學會.圖書館服務宣言[EB/OL].[2023-09-16].https://www.lsc.org.cn/cns/contents/1676363541657/170
3426584604184576.html.
[4]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圖書館學 情報學 檔案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 情報學 檔案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文化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3-07-13].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307/t20230713_945922.html.
[6] 尹皓.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研究——以徐州市為例[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7.
[7] 李國新.公共圖書館專業化發展的挑戰與變革[J].圖書館論壇,2023(12):9-14.
[8] 程煥文.公共圖書館的定義與性質——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幾點思考[J].圖書館建設,2023(6):22-30.
[9] 褚樹青.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研究[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
[10] 百度知道.社會參與的介紹[EB/OL].[2023-12-15].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6719806694994038
67.html?fr=searchamp;word=%E7%A4%BE%E4%BC%9A%E5%8F%82%E4%B8%8E%E4%BB%8B.
[11] 屈義華,黃佩芳.佛山市鄰里圖書館項目:緣起、路徑與成效[J].圖書館論壇,2021(4):5-9.
[12] 百度百科.慈善文化[EB/OL].[2023-11-12].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5%88%E5%96%84%E6%96%87%E5%8C%96/2591054?fr=aladdin.
[13] 百度百科.公益[EB/OL].[2023-11-12].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AC%E7%9B%8A/109867.
[14] 搜狐.全國首份《鄉村公益圖書室建設指南》發布,香江基金會撬動600萬社會資金共建愛心圖書室[EB/OL].[2024-04-12].https://roll.sohu.com/a/705420572_120046696.
[15] 百度百科.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EB/OL].[2023-12-16].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6%96%AF%E6%B4%9B%E9%9C%80%E6%B1%82%E5%B1%82%E6%AC%A1%E7%90%86%E8%AE%BA/11036498?fr=ge_ala.
[16] 福州市圖書館.福州市圖書館概況[EB/OL].[2024-04-13].https://www.fzlib.org/v2/sub/f63fbe789501776335c4b55d5200dea7#/.
[17] 百度百科.曹德旺[EB/OL].[2024-04-13].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B%B9%E5%BE%B7%E6%97%BA/829086?fr=ge_ala.
[18] 孫文壇.國內社會認同理論研究述評[J].學理論,2012(7):100-101.
[19] 鄭杭生.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9——走向更有共識的社會:社會認同的挑戰及其應對[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0] 余軍華,袁文藝.公共治理:概念與內涵[J].中國行政管理,2013(12):52-55,115.
[21] 黃穎,徐引篪.圖書館治理:概念及其涵義[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1):24-26.
[22] 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關于開展2024年全民閱讀工作的通知[EB/OL].[2024-03-12].https://www.lsc.org.cn/cns/contents/1129/1769644332849729536.html.
[23] 寧陽,王旭明.社會力量參與基層圖書館發展的研究與思考[J]圖書館雜志,2019(1):54-59.
[24] 百度百科.公共服務市場化[EB/OL].[2023-11-26].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AC%E5%85%B1%E6%9C%8D%E5%8A%A1%E5%B8%82%E5%9C%BA%E5%8C%96?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25] 蔣永福.文化權利·核心價值·職業人生——在黑龍江省圖書館所做的學術報告[EB/OL].[2023-12-10].https://www.docin.com/p-110488734.html.
[26] 程煥文.新時代公共圖書館服務與建設創新的重點與難點[J].圖書情報知識,2020(1):9-14,31.
[27] 范并思.圖書館資源公平利用[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28] 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數字共享空間“關愛夕陽”老年課堂[EB/OL].[2024-03-10].https://www.nlc.cn/web/teshuquntifuwu/gaxy/zyzbm/index.shtml#zyzfw.
程大帥 女,1981年生。碩士,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信息用戶及信息服務。
(收稿日期:2024-03-01;責編:劉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