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云南哀牢山因一條探險視頻從“死亡禁區”搖身變為“網紅景區”。幾乎同一時間,亞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景區對8名擅自進入未開發區域的游客開出終身禁入罰單。這兩個發生在不同地點的事件,卻有著相似的內核——當事人缺乏邊界意識,為了追求獨特的旅游體驗而無視規則。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市場的繁榮,傳統的同質化旅游路線已難以滿足游客們的個性化需求。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不少人跨過傳統旅游的界限,期待在旅途中收獲獨特的體驗,收獲奇趣新知,遇見別樣驚喜。高原高山、熱帶雨林、沙漠戈壁,那些曾經人跡罕至之處,成了不少游客趨之若鶩的旅游圣地。社交媒體和旅游平臺的“推波助瀾”,助推一些隱秘風光與小眾體驗快速進入大眾的視野,激發人們內心的探索欲。
然而,對這些神秘之地的狂熱追求背后潛藏著巨大風險。一方面,未開發區域缺乏完善的指示牌、安全防護設施和專業救援隊伍,游客一旦遇到危險,生命安全將面臨極大威脅。在哀牢山“爆紅”前,國內一些非景區開發的戶外穿越線路就發生過人員傷亡的悲劇。今年5月,江西武功山,一名女子徒步失溫離世;6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吊羅山林區,25名徒步人員被困。這些慘痛的教訓打破了“野生景區”迷人的面紗,將更多關于出游安全的思考推到公眾面前。
另一方面,游客在尋求刺激的過程中,常常將邊界意識拋諸腦后,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自然保護區和未開發區域不僅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棲息地,有著獨特的科學價值和保護意義。游客擅自闖入,不僅破壞這份寧靜與和諧,還可能會干擾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擠占它們的生存空間。
這種擅闖的行為已然越過了法律紅線。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早就明確,一切單位或個人都不得隨意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開展非法穿越活動。哀牢山、亞丁等自然保護區嚴厲處罰違規游客,充分彰顯了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這是在告誡游客,罔顧法律、擅自妄為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旅游本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但不能為了標新立異而無視規則、忽視安全、擾亂環境。多一些邊界感,就是要遵守規則、尊重自然,始終保持敬畏感,絕不擅闖禁區,不知險行險,不破壞生態,不干擾生靈。這既是對自我負責的具體表現,也是愛護自然的應有之舉。
少一點獵奇心,并非否定探索精神,而是在安全和合法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和旅游景點,理性追求旅游體驗。出游做足攻略,綜合考量當地的實際情況,科學甄別、謹慎對待社交平臺推薦的“網紅打卡地”,認真留意當地的相關告知與提示。
數字化時代,游客們的決策往往深受社交平臺推送的信息影響。游客增強自我約束的同時,相關平臺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畢竟,一個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旅游旺季,出行的游客絡繹不絕,相關平臺或可綜合利用大數據、AI篩查等手段,配合文旅部門清理“野生景點”內容。同時,完善信息甄別審核機制,提升準入門檻,制定信息分享硬規則,對誤導性信息作出風險提示,必要時用好“黑名單”這張“紅牌”,將違規信息清理出局。唯有如此,旅游方能真正成為一種美好的體驗,而不是一場充滿風險的挑戰。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