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設備是學校投入80多萬元從國外進口的,跟比賽所用基本一致;這塊鋁板100多斤重,比賽時,我們要把它搬到大概一米高的位置,這個比賽是‘苦活’。”10月12日,在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見到周秧鋒和田閏時,兩人簡單介紹了比賽所用的材料和工具。學校的實訓教室很大,木板、鋁板、腳手架、鋼筋排得滿滿當當。
周秧鋒看起來很瘦弱,田閏要壯實一些。“別看我瘦,比賽的時候100多斤重的鋁板我自己就能搬起來。”周秧鋒笑著說。
說到不久前結束的世界技能大賽,兩人仍為在混凝土建筑項目獲得銀牌略感惋惜:“如果再多給我們半個小時,我們就有可能奪得金牌,因為跟金牌選手就差一點點分數。”
不過,在身邊的同學、教練和老師看來,這已經是一個閃閃發光的榮譽了,不但是學校辦學38年來首次奪得世界大賽的獎牌,也是江蘇高校學子首次在世賽混凝土建筑項目的激烈比拼中站上領獎臺。
來自“青匠班”的召喚
混凝土建筑項目是雙人賽項,工序復雜且精度要求高,得兩個人配合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周秧鋒和田閏的緣分就是這樣開始的。
2002年出生的周秧鋒是山西人,中學階段學習有點散漫,為了“治”他,家人想讓他體驗一下真實的生活,就把他送到親戚的建筑公司,親戚把他安排到工地。那個施工場地是做路橋的,風餐露宿,有時連遮風擋雨的地方都沒有。盡管他沒動手干活,可一個月過完,他的頭發都變黃了。
轉眼就到高考了,他意識到,要改變命運,讀書、學習或是更好的出路。2021年,他考入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習。他想好了,畢業后爭取入職規模較大的建筑集團。
田閏比周秧鋒小兩歲,老家在安徽。2019年,他初中畢業后直接考入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也在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習。
田閏入學第一個學期結束就碰上了疫情,不能外出,不能線下上課,他有大量的時間自由支配,玩得比較瘋。2021年重返校園后,他覺得玩得有點疲倦了,得找點事情做,但是又沒有明確的規劃。
土木工程學院老師關于“青匠班”的宣講讓兩人聚到了一起。“青匠班”是為了培養比賽選手設立的,旨在通過多樣化、模塊化的教育、教學,用理論結合實踐的形式培養技能突出、綜合素質優良的人才。
周秧鋒和田閏一前一后獲悉“青匠班”相關信息。兩人都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隨后報名參加“海選”。
一次又一次考核,一輪接一輪淘汰,最終,兩人成了“同門師兄弟”,聯手出戰混凝土建筑項目的比賽。
簡單來說,混凝土建筑項目的選手比賽時要在一片平整的場地澆筑一堵墻,他們要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墻梁板柱的模板搭設與拆除、鋼筋的加工與綁扎、混凝土的澆筑等。項目大致分成讀圖、放線、切割、模板設計與安裝、混凝土澆筑與修復、鋼筋綁扎、拆模及養護等模塊,需用多種工具和配件。比賽所用的混凝土由主辦方提供,其他所需的原材料只能徒手搬運、加工。澆筑成型后,墻面的密實度、平整度、光潔度和水平、垂直度,均有嚴苛的技術要求,比如水平、垂直誤差不得超過1毫米。這個項目既考查選手單人模板切割與拼裝技能、鋼筋加工綁扎技能,又考驗兩位選手能否默契配合。
兄弟同心,精益求精
組隊成功,周秧鋒和田閏立即備戰世賽江蘇省選拔賽,他們幾乎是從零開始向夢想沖刺。
混凝土建筑項目比賽要綁扎鋼筋、搭腳手架、安裝模板,對物料進行切割、加工,同時還需要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向賽場運送混凝土,陣仗比較大,因此,兩人參加小型比賽的機會不多,只能通過日常嚴格的訓練提升動手能力。
復雜的模板塑形,往往由上百塊木板拼接而成,每一塊木板的切割規格都要精確到0.5毫米以內,木板之間的拼接縫隙連小拇指的指甲都插不進去。從識圖、放線到模板制作,從鋼筋綁扎到混凝土澆筑,都需要兩人精準配合,哪怕澆筑的墻面上出現一個小小的氣泡,也會讓所有的努力化為泡影。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全情投入訓練,休閑、娛樂成了“奢侈品”,周秧鋒和田閏幾乎沒有時間休息,也沒有社交活動。在有限的假期里,周秧鋒回家時都背著鋼筋,在家里練習綁扎鋼筋、畫圖。今年春節,兩人大年初五就返校了。
周秧鋒雖然大大咧咧,但大局觀較強;田閏沉靜內斂,心細如發,又是“最強大腦”,記憶力特別好。兩人在日復一日的支撐與鼓勵中練就了極高的默契度,你一個眼神,我就知道你要干什么;我一個動作,你也知道我要用什么工具。更重要的是,兩人都不能“偏科”,當隊友身體出狀況或受傷無法繼續比賽時,剩下的那個人要盡力把所有的工作做完。
混凝土建筑項目還對體力有相當的要求,在提升技能的同時,兩人一直堅持跑步、“擼鐵”,練出了一身“腱子肉”。周秧鋒說:“沒有吃苦耐勞的毅力,恐怕連一個星期都待不下去。”
檢驗訓練成果的時刻很快到來,2022年,兩人在世賽江蘇省選拔賽中拔得頭籌,進入省集訓隊。
之后就是國賽,得跟全國的技術能手過招,想在國賽中獲勝,除了刻苦努力別無他法。2023年9月,兩人在國賽中一路過關斬將,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國家集訓隊。之后,兩人又在國家集訓隊集中考核中勝出,成為代表中國參加世賽的正式選手。
比賽抱憾,生活卻有所得
為了更直觀地了解世賽混凝土建筑項目的比賽標準和規范,今年6月,周秧鋒和田閏在教練的帶領下趕赴奧地利,跟當地的世賽組織、專家、選手學習,了解歐洲的識圖規范、拼裝工藝和培訓模式,也初步適應了歐洲的氣候、飲食和環境。隨后,他們繞道去了法國,買了一些耗材,回國后用它們練手。
9月,法國里昂,世賽開賽。混凝土建筑項目賽前并未提供樣題,僅提供了比賽可能用到的材料清單等信息。
世賽比4天。等看到考題,兩人發現施工順序跟國賽有很大區別。拆模放在第二天比,拆下來的模板第三天要用,施工變復雜了。還有,比賽增加了“撿拾”模塊,要把建筑垃圾收拾干凈送到指定位置,撿拾的時間計入比賽用時。
第一天,周秧鋒和田閏的壓力還不大,分析考題、熟悉場地,并不急于干活。兩人都認為,如果一上來就急吼吼地趕進度,一旦出問題,后面再改就很麻煩。
可是,第一天施工時,兩人就遇到了狀況。兩人的工位是挨著的,共用一個配電箱,那天,配電箱跳閘好幾次,施工進度一再被打斷。
考核選手默契程度的方式讓人啼笑皆非。為保證安全,選手要佩戴頭盔、透明面罩和包耳式耳機,如果兩人只顧埋頭干活不溝通,要扣分;溝通時說話聲音太大,也要扣分。無奈,兩人只能隔一會就得把耳機拿下來,做一次簡短的交流。
第一天比完,周秧鋒和田閏還挺自信的;第二天,兩人發現出錯了,需要撿拾,心里有點發慌;第三天,也要撿拾,比賽進度慢下來了,兩人有點崩潰了;第四天,只剩幾個小時了,剩下一點點活干不完了。
走出賽場,回歸生活,兩人皆有所得。
田閏說,以前總感覺自己很平庸,通過這幾年的磨煉,變得越來越自信了,對今后的人生充滿希望。周秧鋒的收獲是今后無論面對什么情況,都要冷靜、有序、細心。比賽雖已落幕,兩人的奮斗經歷或將成為各自最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