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我做主》
作者:[日] 薄井辛西婭
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2月
在時代的大熔爐里,人們很容易意識到自己的普通,“你我皆凡人”,但同時也見證了很多拼搏的奇跡和奮斗的精彩。蘇格拉底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讓它如何發光。”凡人身上皆有閃光點,一起匯聚成耀眼的光芒,照樣能形成動人心魄的力量。日本一家IT企業的高管薄井辛西婭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寫成了一本書《我的人生我做主》,講述的正是凡人的“逆襲”記,讓人深受啟發。
薄井辛西婭出生于菲律賓的一個日本人家庭,20歲放棄原生家庭外出求學、打拼,30歲生下孩子后成為全職主婦,47歲重返職場。從食堂阿姨做到高級經理,她的經歷被改編成電視劇,真正詮釋了“我的人生我做主”。通過這本書,平凡人在了解作者心路歷程的同時,也能學到變強大的“方法論”。
一個重要的“方法論”是要明確自己的極限。“完美平衡工作與生活”是無數職場人的夢想,但真正能做到的鳳毛麟角。薄井辛西婭認為,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要用“長期”的視角來看,具體到一個階段或者一個周期,要認識到自己的極限,思考眼下應該專注于什么事情,繼而做出取舍。薄井辛西婭在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毅然選擇辭職,安心做一名家庭主婦,但成功將女兒培養成哈佛大學學生,正體現了對自身極限的清醒認識。
俗語云:“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無志之人并非沒有理想抱負和成功的欲望,很大程度上是對自己的劣勢和極限沒有正確的認知,“眉毛胡子一把抓”,浪費了有限的光陰和機會。薄井辛西婭認為,客觀地評估自己,有利于進行準確的判斷,也更易于成功。
認清自己的極限后,該如何正確做決定?首先是收集信息,縮小選項范圍。薄井辛西婭將信息源分為兩類,一類是利用日常信息奠定自我基礎的信息源,即有意識地廣泛接觸社會信息,跳出“信息繭房”的束縛;一類是為了特定目的獲取信息的信息源,即為了實現某件事或者某項行動時而獲取直接有效的信息。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可以將各種選項的優勢、劣勢寫到紙上,貼在家里顯眼的地方,幫助我們在猶豫和迷茫中認清自己,做出最后的決斷。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試著行動起來,在反饋中加強判斷,讓思路更加清晰。而一旦做出決定,就要義無反顧、全力以赴地做事情。薄井辛西婭61歲因新冠疫情而失業,不得不從零開始,當時只能應聘門衛、護理、保育、零售等崗位,她決定先到超市做收銀員,在工作中尋找機會,最終經獵頭介紹而成功拿到酒店公司的Offer。
當然,做選擇要注意對時間的選擇,薄井辛西婭的做法是“有計劃地”浪費時間,即提前規劃好時間,有意識地留下一些空隙,要么處理一些突發事情,要么可以讓自己有放松和思考的時間,而不是成為時間的奴隸。此外,她不管有多忙,也不犧牲睡眠時間去做事情,保障了充沛的精力。
書中還有一個方法值得借鑒,即人生是以“滿足”為目標。薄井辛西婭不追求安逸的退休生活,為了追求自己的事業,她在58歲選擇與價值觀不同的丈夫結束婚姻。她認為幸福的過去已經過去,今后的人生要以“滿足”為目標。她的干勁、闖勁和沖勁,給予想改變自己的凡人以勇氣和力量。
(編輯 邢多多10485722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