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雒魏林創辦了仁濟醫院的前身“中國醫院”(CHINESE HOSPITAL),并于1844年2月正式開業。1846年遷入麥家圈(即山東路),新院改名為“山東路醫院”,亦稱“仁濟醫館”,取“仁術濟世”之意。這是上海建立最早的西醫醫院。圖為1846-1861年早期仁濟醫院外觀。

仁濟醫院創始人。1844-1856年為仁濟醫院主治醫師,院長。
清朝咸豐年間,仁濟醫院出版國內首部西醫著作。合信(Benjiamin Hobson)翻譯的醫書著作《西醫五種》,標志著西方醫學理論正式輸入中國。

倫敦大學醫學專業的學生。后來成為雒魏林的助手,并在其離開醫院后負責起醫院的管理工作。

1854年,黃春甫進入仁濟醫院,跟隨雒魏林學習。他以本地外科醫生的身份在仁濟醫院服務長達 43 年之久,是仁濟醫院最早的華人醫生。
英國旅滬著名建筑師雷士德負責仁濟醫院男病房設計工作。這幢樓一直使用至 1927年,因建造新住院樓而被拆除。


仁濟醫院重建女病房。

1914年護理長柯雅麗(Alice Clark)女士創辦仁濟私立高級護士學校(簡稱“仁濟護校”)。這是國內最早也是最大的護校之一。圖為1945屆仁濟護校畢業照。

仁濟西院老樓(雷士德先生捐贈)于1932年由德和洋行設計并歷時3年建造完成。1994年被上海市政府定為“優秀歷史建筑”。

1937年,因為戰事不斷升級,傷員增多,仁濟醫院開設了骨科病房,這是上海最早設立的骨科專業病房,葉衍慶任骨科主任。圖為20世紀40年代仁濟醫院骨科病房。

1954年2月,蘭錫純、黃銘新、馮卓榮帶領醫護人員實施了全國第一例閉式二尖瓣分離手術。

上世紀50年代全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中,仁濟醫院黃銘新、江紹基等首創用大劑量阿托品搶救銻劑中毒所致的阿—斯綜合征,對我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作出卓越貢獻。

仁濟醫院與上海醫療手術器械廠合作研制我國第一臺上海II型人工心肺機,極大推進了我國心臟手術的發展。

1972年4月,由王一山主刀,孫大金、秦亮甫等協同實施世界上首例針刺麻醉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
腎臟科在國內首先開展選擇性蛋白尿測定及尿蛋白聚丙烯胺凝膠電泳測定技術。
心胸外科開展國內首例冠狀動脈旁路搭橋手術。
泌尿科在國際上首次應用金蒸汽激光光敏治療膀胱癌。
心內科完成國內首例射頻消融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
神經外科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長時程亞低溫腦保護方案。

2011年起,仁濟醫院肝移植年完成量居全國首位。
2013年起,醫院兒童肝移植年完成量居全球首位。

2019年起,仁濟醫院消化科連續四年在復旦版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中位列全國第一名。

仁濟西院區是上海開埠后第一家西醫醫院——仁濟醫院的發源地,位于黃浦區山東中路145號,地處中心城區中央商務區,毗鄰外灘。

1999年10月18日,占地78畝、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的仁濟醫院東院建成啟用,為上海浦東新區首家三級甲等醫院。

2010年10月,仁濟醫院與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實現“院所合一”。

2012年12月,作為上海市政府“5+3+1”工程之一,仁濟醫院南院正式開業,建筑面積82590平方米。

2013年7月仁濟醫院北院正式啟用,建筑面積 17350 平方米,是國內最大輔助生殖技術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