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地處江西省中部的吉安市新干縣,廣袤田野一片金黃,農機手駕駛聯合收割機穿梭其中。
收割完的稻田里,新干縣農業農村局、發展和改革委的工作人員迅速跟進,開展晚稻機收減損監測活動。
他們隨機選取樣區進行監測,仔細撿拾采樣區內遺漏的稻谷,對穗粒進行稱重,對比相關數據,最終換算出當地的機收損失率。
近年來,新干縣大力宣傳推廣水稻機收減損技術,鼓勵引導老舊農機淘汰報廢更新,舉辦水稻機收減損技術培訓,提升農機手操作技能水平,提高機收質量,減少機收損失率。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樹立節約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推進全鏈條節約減損,健全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每個環節都要有具體抓手,越是損失浪費嚴重的環節越要抓得實。要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強化剛性約束,加大工作力度,不棄微末、不舍寸功,盡快取得更大成效。
減損就是增產,降耗就是增收。這在全國各地已形成共識。
多個省份大力推進機械化耕作,開展耕種收一體化、智慧化作業。一臺臺現代農機化身生產利器,爭分奪秒搶收糧食;廣大農機手大顯身手,以賽促訓、以賽提技,深挖潛力,為顆粒歸倉增添動力。
做好收割環節減損的同時,存儲、加工、運輸等環節的節糧減損也在全面推進。比如,存儲環節推廣儲糧新型裝具,用科技手段儲好糧、管好糧,實現綠色優儲;加工環節完善糧食適度加工標準,倡導適度加工、合理加工,提高糧油加工轉化率。
在武漢國家稻米交易中心的6個超級大倉里,一雙“大眼睛”代替人工,24小時在線監測,讓糧食“常儲常新”。
消費是節約糧食的最后環節,也是關鍵環節。近年來,我國深入開展“光盤行動”,出臺法律制止“舌尖上的浪費”。
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從此,防止食品浪費有法可依。
一系列“組合拳”打出成效,餐飲消費中講排場、比闊氣、大手大腳、奢侈浪費的現象明顯改觀。
但也要看到,糧食浪費問題依然比較嚴重,節糧減損還有很大空間。食物采收、儲運、加工、銷售、消費每個環節都有“跑冒滴漏”。此外,一些地方由于種植養殖結構問題導致供需不完全匹配,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費。
制止糧食和食物浪費、推進全鏈條節約減損,是一場持久戰,須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每個人都將勤儉節約、適度消費的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節約糧食,是美德,是素質,更是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