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立體成品糧低溫庫,陣陣涼意襲來。眼前,堆放大米的貨架有11層、20多米高。每一個糧垛由一袋袋整齊碼放的糧食組成,并配有專屬編碼,相當于糧食的“身份檔案”。
無錫糧食集團下屬江蘇無錫國家糧食儲備庫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無錫國家糧食儲備庫”)推動實現低溫、準低溫儲糧,目前,儲備庫內已全部安裝工業級儲糧專用空調控溫機組,針對糧食儲存進行智能控溫,原糧全年平均糧溫控制在18℃以下,成品糧低溫庫全年平均糧溫控制在15℃以下,保持儲糧品質新鮮。
近年來,無錫糧食集團圍繞“科學儲糧、綠色儲糧、精細儲糧、智能儲糧”,立足國家級綠色儲糧標準化試點優勢,創新科技保糧手段,探索應用橫向通風、充氮氣調、生物防蟲等綠色儲糧新技術,構建綠色、節能、高效、安全儲糧新模式,不斷提升糧庫管理規范化、精細化水平。
無錫國家糧食儲備庫保管組組長龔超介紹,整個低溫庫由8臺工業空調機組降溫控溫,與傳統成品糧倉庫相比,低溫庫儲糧效果更好,可以有效延長糧食儲存期,確保糧食新鮮度。“大米儲存大半年后,與新米的口感差別不大。”龔超說。
偌大的糧庫,上百個溫濕度傳感器和縱橫交錯的分布式光纖分布在糧垛之間,通過糧垛專屬編碼,運用物聯網傳感器、分布式光纖等多參數糧情監測設備對糧堆的溫度、濕度等進行全方位的實時監測。監測數據通過上傳智慧糧庫云平臺、大數據分析,得出糧情變化趨勢,便于保管員提前采取措施,保障糧食儲存安全。
“保質就是保量”,在存儲過程中對糧食的質量進行科學化監控、科學化管理,減少損失損耗、延緩品質劣變、保持新鮮度,也就變相實現了“增產”。
低溫庫內,密密麻麻的貨架排列整齊,一臺臺“碼垛機器人”正在“辛勤”作業,整個現場,只有幾名工作人員。
無錫國家糧食儲備庫倉儲部部長劉海燕介紹:“這是國內第一個采用提升機+穿梭車為組合的全自動化成品大米儲存倉儲設施,應用智能出入庫系統完成成品糧智能化出入庫工作,提高作業效率,減少人力成本。”
低溫庫內配備有四向穿梭車的軌道系統,可以將糧食送到指定存放的貨位。而通過倉庫管理系統和倉庫控制系統,只要鼠標輕輕一點,即可完成糧食入庫、出庫流程。
應用倉儲智能機器人,輔助保管員及管理人員完成基礎性、重復性工作,實現庫區的自主巡邏、定點值守、熏蒸泄漏報警、遠程巡查。
為了提升儲存水平,無錫國家糧食儲備庫還新建了原糧清理中心及一條長400多米的氣墊式輸送棧橋,實現“凈糧入庫”儲存,有效減少糧食儲存過程中的損耗,改善工作環境和保管條件,確保糧食進出庫全封閉運行。
以儲糧安全為核心、節糧減損為目標,無錫糧食集團在全面升級改造倉儲設施設備的基礎上,推動倉儲管理向精細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實現更低損耗、更為安全、更為高效的糧食保管。
“十四五”期間,我國通過大力推廣應用綠色儲糧等技術,加快實施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
運用科技手段,發展綠色儲糧。這是近年來無錫糧食集團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無錫糧食集團充分利用“藏糧于技”賦能現代化糧食倉儲管理,依托無錫市糧食和物資應急保障服務中心項目建設優勢,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合作。
無錫糧食集團先后出臺6項企業標準,其中《基于分布式光纖傳感測溫技術的糧堆邊緣糧溫檢測系統》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授權。
“我們將加快綠色儲糧技術運用,全面提升儲糧質效,有效降低糧食損耗。通過用好新設備、新技術和新工藝,踐行綠色儲糧行動,落實節糧減損工作,不斷提升儲糧安全,在糧食產業可持續發展方面走在前、作示范。”無錫糧食集團黨總支書記、董事長何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