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豐”光正好。
前不久,央視通過“吉林一號”衛星縱覽豐收景象:遼寧鐵嶺金黃的稻田宛如金色的海洋,河南鄭州紅燦燦的紅高粱比肩而立,廣西富川的梯田色彩繽紛、錯落有致……
從東北大糧倉到江南魚米之鄉,大江南北一幅幅精美絕倫的豐收畫卷,呈現充實的大國糧倉、端穩的中國飯碗。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2023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93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無論從總量、人均還是品質而言,中國飯碗都可以說是滿滿當當。
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從大國博弈和國家發展全局出發,當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糧食依賴有可能被大國博弈“武器化”,而保障糧食安全是在大國博弈中站穩腳跟、實現自立自強的最基本立足點。
從經濟社會發展和糧食消費來看,無論是在食物采收、儲運、加工、銷售、消費各環節,還是在餐飲消費方面,食物浪費的現象都不同程度存在。因此,糧食安全的弦任何時候都要繃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始終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從耕地到餐桌,節約糧食需要全鏈條發力。隨著糧食產業化的推進,糧食生產和加工已經形成復雜的生態體系,節約糧食不能“單打一”,而要著眼全鏈條、全方位、全周期。
比如,耕地是糧食之源,18億畝耕地是紅線,是戰略底線,是關系國家命脈的安全線。從中央到地方,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才能筑牢糧食安全的根基。
再比如,食物采收、儲運、加工、銷售、消費每個環節都有“跑冒滴漏”,必須在各個環節都下繡花功夫、做精細管理。
在江蘇灌云,當地通過云系統記錄分析在校師生食堂每日就餐的餐余數據,為餐廳食材訂購、菜單制定提供數據信息。系統上線一個月,平均每人每餐節約食品150克。將精細化管理融入糧食生產全鏈條,不僅能挖掘節約潛力,還能提高供餐質量、豐富用餐選擇。
從傳統到現代,需要樹立大食物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
廣東湛江,三面臨海,充分發揮自然稟賦優勢,大力耕海牧漁、打造“藍色糧倉”,推動國內首個自主升降海洋牧場平臺“湛農1號”、廣東規模最大的桁架式養殖平臺“恒燚1號”建成下水,初步構建形成從種業、養殖、裝備到精深加工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產業鏈條。
放寬視野,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就能不斷豐富糧食來源,讓大國糧倉更加多元、抵御風險能力更強。
從個人、企業到政府部門,需要全社會一起動手。節約糧食,遏制“舌尖上的浪費”是關鍵。消費與浪費,一字之差,含義完全不同。反對餐飲浪費行為,并不是反對正常的、健康的餐飲消費,而是倡導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健康餐飲文化。
在政府層面,各地通過隨機查、紅黑榜、進課堂等多種形式,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制止餐飲浪費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政府帶動下,餐飲企業積極響應號召,推出“光盤”打卡活動,推出小份菜、半份菜,外賣平臺標注菜品規格,社交媒體規范吃播短視頻……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起來,就能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蔚然成風,讓或明或暗的餐飲浪費現象都無處藏身,更好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倉廩實,天下安。能吃上飯、吃飽飯、吃好飯,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也是最重要的民生需求。保障糧食安全,國家賴之以安,社會賴之以穩,百姓賴之以生。各方面共同努力,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就能共同守護好大國糧倉,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億萬家庭的幸福生活筑牢堅固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