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走秀、大合唱、打乒乓球……盤點自己參加的社區活動,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退休人員、呼和浩特市海西路街道奔騰社區居民包躍君連聲說“忙不過來”。
包躍君說,社區活動使用的場地,既是奔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所在地,也是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退休職工活動中心暨退休職工黨員之家(以下簡稱“活動中心”)。
去年以來,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創新性探索實踐,與海西路街道辦事處共筑“完整社區”,并最終在奔騰社區建成了集嵌入式養老、醫療、餐飲、物業辦公、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和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退休職工“活動中心”于一身的社區綜合服務體,既滿足了退休職工黨員、社區居民黨員黨建活動場地需要,又幫助社區拓寬了服務領域、增強了服務功能,實現退休職工黨員與社區居民黨員、退休職工與居民、居民與社區之間更為順暢的互動,得到退休職工和社區居民的肯定和好評。
剛搬到廣龍苑小區時,包躍君眼前一片荒涼,雖然房子是新的,但小區綠植稀少,便民設施缺乏,十分冷清。
包躍君說,廣龍苑小區與內蒙古廣播電視臺一路之隔,是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在職和退休職工的生活聚居區。
變化發生在2023年,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重新劃分成立了一個新社區—奔騰社區,以廣龍苑小區為核心,涵蓋周邊5個小區。
奔騰社區也是內蒙古廣播電視臺的包聯社區,社區建設之初,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高文鴻和時任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委書記趙燕茹帶隊深入社區,由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黨組副書記劉文軍牽頭,電視臺離退休人員工作處、海西路街道黨工委、奔騰社區黨總支共同組建了“奔騰社區共建專班”,共同探索建設一個集方便居民就餐、就醫、養老、文體活動于一體的“完整社區”。

“奔騰社區共建專班”決定將廣龍苑小區的社區閑置房用起來。“當時那些社區用房還是毛坯狀態,但是我們的社區建設經費很緊張,怎么裝修成了難題。”奔騰社區黨總支書記薛杰介紹。
經過反復研討,“奔騰社區共建專班”拿出了市場化的解決方案:由社區提供閑置房,物業公司運營社區食堂、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并由他們負擔社區用房的裝修和水電暖費用。
在多方力量共建下,廣龍苑小區的社區用房一層建設為社區食堂、社區衛生服務站、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滿足居民生活需要;三層建設為黨群服務中心辦事大廳和活動中心,滿足社區一站式辦公和居民的文體娛樂等精神文化需要。
“社區食堂”提供早中晚三餐,16元一份套餐,60歲以上老年人用餐享受8折優惠,高齡失能老人可以享受送餐服務。薛杰記得,食堂開業第一天就排起了長隊,社區居民在食堂充值近10萬元。
對活動中心,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每年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還裝配了專業的音視頻直播間,并協調內蒙古自治區老干局、體育局、氣象局、科協、電力集團等單位給予設備、器材、圖書、模型等支持,把服務和資源延伸至社區居民家門口。
硬件提升是“完整社區”建設的基礎,硬件完善之后如何推進社區治理成為關鍵。
“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奔騰社區聚焦黨風、家風、社風、民風建設,形成了包聯單位、社區、物業、業委會“四駕馬車”協同推進社區治理的路子。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指派專人擔任海西路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輪值書記,按時參加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定期與奔騰社區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推動黨員干部積極參與網格治理,在小區擔任“樓棟長”;對接網格員,打通聯系群眾、服務基層的“最后100米”。
“在奔騰社區報到的在職黨員全體納入社區暖心服務小分隊,積極參與文明城市創建、社區環境衛生整治、困難群體幫扶、普法教育宣傳等志愿服務工作。”劉文軍表示。
比如,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雷蒙幫忙團》節目組發起“青城有愛、文明有我、新時代文明實踐在行動”主題進社區活動;《常青樹》節目組發起“尊老、敬老、愛老”主題雅集進社區活動;“金話筒”活動給社區帶來小播音員、小主持人培訓……
“在社區治理中發揮包聯單位的作用非常關鍵。他們可以幫助社區百姓解決問題,也可以利用單位資源幫助社區組織活動,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呼和浩特市政法委副書記王志灝說。
在廣龍苑小區,物業和業委會曾經是“對頭”。
“那時候小區里垃圾桶沒人定期清理,路燈壞了也沒人修,我們對物業服務很不滿意,曾經討論過更換物業。”包躍君說。
為了化解居民和物業的矛盾,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與海西路街道辦事處多次跟物業溝通。奔騰社區組織居民一起商議,擬定物業服務標準,并進行公示。
“物業深度參與社區建設之后,更有動力做好服務了。同時,我們推進物業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提高了物業服務質量,現在廣龍苑小區居民對社區和物業服務滿意度都很高。”王志灝說。
奔騰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30%,做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尤為重要。
奔騰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占地1058平方米,規劃16個房間,配備32張床位,于今年11月投入使用。養老中心配套的衛生服務站與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內蒙古醫院合作,建立了綠色就醫通道,由專業醫護團隊提供雙向轉診、專家定期坐診、用藥指導、院前急救、院后康復等服務。
“以后養老、看病都不用出社區了,真方便。”82歲老人黃嬪很安心。
在活動中心三層,葫蘆絲婉轉悅耳,馬頭琴悠長激越,民族舞翩翩而起。這里分為多個活動區域,有人在看書,有人在唱歌,有人在寫毛筆字,其樂融融。
“以前我要打乒乓球得到體育館,現在可以在社區健身房打球了。”63歲的社區居民馬永旺說。更讓他開心的是,4歲的小孫子也可以帶到活動中心玩,日常鍛煉和看小孩可同時兼顧。
奔騰社區與內蒙古老年大學達成了合作,在社區開設了攝影、書法、國畫、太極拳等課程。
“授課老師都很專業,每次開課名額‘秒光’。”馬永旺說,他參加了太極班,每周上兩次課,現在已經在準備參加表演活動了。
“活動中心每天的日程排得很滿,不只是本小區,附近小區的居民也經常來這里參加活動。”奔騰社區黨總支副書記劉燁說。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離退休人員工作處處長郭杰介紹,除了日常活動,每逢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電視臺都會聯合社區組織活動,比如“冰雪與冬至,煮餃,話寒風”社區聯歡會、“致敬芳華,感恩有你”重陽節文藝活動。
2023年8月,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離退休人員工作處黨支部聯合奔騰社區黨總支成立了“奔騰銀齡志愿服務隊”,目前已有30名志愿者,先后開展了“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全面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六句話的事實和道理”等主題活動。

如今,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已成為奔騰社區一張亮麗的“名片”,在社區的日常管護、文明創建、集體活動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志愿者們還走出社區,到一些偏遠地區開展公益助學、慰問演出等活動。
“我們希望老黨員‘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在志愿服務或者群眾教育實踐活動中發揮余熱,老有所為。”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機關黨委副書記齊斯琴說。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人將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面臨養老的實際需求。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與奔騰社區聯合,幫助退休老年人融入社區生活,推動社區“養老”走向“享老”。
“我們在社區還大有可為,能為我們的幸福家園建設出一份力。”包躍君如今是“奔騰銀齡志愿者”,也是社區文藝活動的骨干,“參加社區活動,為居民服務,也讓我們的老年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