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差不多是條廢咸魚了?!薄皵?shù)學又沒考好,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頹廢到憂傷?!薄恢獜暮螘r起,年輕人中曾經(jīng)流行的“小確幸”變成了“小確喪”,甚至有人稱之為“喪文化”。
這種現(xiàn)象引起不少人的擔憂,輿論大多規(guī)勸年輕人要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不要落入悲觀虛無的境地。這的確是一番好意。但如果認真梳理當前流行的所謂“喪文化”,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喪”不等同于悲觀,更不意味著絕望,反而是一種自嘲和排解,其中可能蘊含著樂觀和希望。
(摘編自長余《我差不多是條廢咸魚了,什么都不想干……“小確喪”為何會流行?》,《人民日報》,有刪改)
對此你怎么看呢?請談一談你的想法。
人們一般根據(jù)性格特質,把人群分為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樂觀主義者是指那些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人,他們相信無論遭遇多少困難,總會有轉機出現(xiàn)。因此,樂觀的人往往能夠更好地應對外界的壓力和挑戰(zhàn)。然而,對某些人來說,樂觀可能也是一種消耗品,在多次遭遇挫折之后,樂觀的狀態(tài)很容易被打破,甚至轉化為其對立面。與此相反,悲觀主義者更在意事物的消極面,這種態(tài)度使他們能夠更加謹慎地做出決策,從而降低風險——不過問題也很顯見,悲觀主義者常常缺乏做出決策的勇氣。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認識的深入,人們逐漸意識到,這種二元的劃分似乎太過簡單、絕對。畢竟,很少有人如馬爾庫塞所說的那樣只是“單向度的人”,人的性格往往是復雜的、立體的、多面的。于是,一種新型的生活態(tài)度——“樂觀的悲觀主義”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心理學中,它被稱為“防御性悲觀”。
“樂觀的悲觀主義”者既能看到問題的積極面,頂著壓力勇敢前行,又會由于已經(jīng)提前設想了糟糕的結局,所以能夠預先做好相應的準備,哪怕結局真的不夠美好,也能坦然接受,因為他們早就降低了心理預期。這些特質使他們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能夠在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中保持冷靜和自信。
當代社會的復雜性遠超從前,許多過去通行的經(jīng)驗在當代已近失效。而一邊“喪”一邊把這種“喪”的情緒以“梗”的形式消解,其實是在拒絕墨守過往經(jīng)驗的同時,以一種審慎的態(tài)度來重新認識世界,找到與世界相處的新方式,嘗試形成新的經(jīng)驗。因此,單純地以“樂觀”或“悲觀”這樣絕對化的二元術語來劃分年輕群體,難免失之偏頗。
這篇作文中對“單向度的人”的誤解是很常見的。很多人覺得“單向度的人”可能指的是那種個性單一的人,認為“單向度”僅僅意味著缺乏多樣性或全面性。但實際上,“單向度的人”這一概念,源自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理論家赫伯特·馬爾庫塞的著作《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它有著更為深遠的含義。“向度”意為方面、維度,在馬爾庫塞眼中,“單向度”是指社會和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社會在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同質化。因此,“單向度的人”實際上是指,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中那些只有物質生活,沒有精神生活,喪失了否定性、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精神的人。
老師,我不太明白,科技進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怎么會讓人的思想變得單一呢?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在馬爾庫塞看來,高度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通過新聞媒介、娛樂媒介,包括廣告的廣泛傳播,構建了一個看似豐富多彩實則高度統(tǒng)一的價值體系。這個體系鼓勵人們追求物質享受和個人滿足,倡導消費文化,卻往往掩蓋了社會不公、環(huán)境危機等深層次問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人們被誘導相信:只要努力工作、獲得物質上的滿足,就能實現(xiàn)幸福。這種觀念逐漸侵蝕了人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得他們不再質疑現(xiàn)狀,不再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或去思考社會變革的可能性。于是,個體和社會都朝著“單向度”轉變——只追求眼前的、被社會認可的價值,而忽視長遠和深層次的問題。
老師,您剛才提到消費文化在塑造“單向度”社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現(xiàn)代社會中,消費也被視為個人自由和選擇的體現(xiàn)。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呢?
確實,消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賦予了個人自由選擇的象征意義。然而,在馬爾庫塞的理論中,他關注的是這種自由選擇背后的深層機制。當市場上充斥著幾乎相同的產(chǎn)品和服務,當廣告不斷告訴你什么是“好”、什么是“時尚”時,你的選擇其實已經(jīng)被限制了。這種看似自由的選擇,實際上只是在一個由商家和媒體共同構建的框架內進行的。真正的自由,應該包括對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價值觀的探索和選擇,而不應僅僅限制在市場提供的有限選項內。
因此,消費文化在帶來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可能會桎梏人們的精神自由,削弱獨立思考的能力。它讓人們誤以為只要擁有更多的物質財富,就能實現(xiàn)真正的幸福和自由,從而誘導人們放棄精神層面的超越性追求和對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思。
那豈不是說,在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很容易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單向度的人”?
馬爾庫塞提出“單向度的人”這一概念,并非出于對未來完全悲觀的預想,而是為了喚醒人們的獨立意識,鼓勵我們保持批判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多元且有意義的生活。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我們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從主流輿論,關注社會問題的多元面向,包括那些被邊緣化的聲音。同時,我們也要注重精神層面的追求,比如對藝術、哲學、科學等的探索,這些都能幫助我們拓寬視野、深化思考。所以,“單向度的人”不是一個簡單的標簽,它是對現(xiàn)代社會中個體精神狀態(tài)和社會結構的一種深刻反思。

1.瓦爾特·本雅明的《技術可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
在技術高度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中,藝術將呈現(xiàn)出怎樣一種樣態(tài)?對此,與馬爾庫塞同屬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瓦爾特·本雅明曾在他的著作《技術可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做出過預言。生活在媒體技術新興并蓬勃發(fā)展的時代的本雅明認為,照相、攝影等技術的誕生,革命性地改變了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使得藝術品的大規(guī)模復制成為可能。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藝術擺脫了從屬于上層階級的局限性,成為真正的大眾文化,但同時也將藝術引向商業(yè)社會。在商業(yè)利潤的驅使與消費主義的推動下,藝術不斷向商品化、娛樂化的方向發(fā)展,其“光暈”——本雅明對藝術的唯一性、距離感等性質的概括,被消解了。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盛行于美國的波普藝術印證了本雅明的預言。其代表人物安迪·沃霍爾的作品,均選用大眾傳媒特別是商業(yè)廣告中的流行元素,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瑪麗蓮·夢露肖像等,對它們進行批量復制和重新著色、排列。在這些作品中,藝術創(chuàng)作的“意義”被剝離,蛻化為一個抽象的“形象”。
2.喬納森·弗蘭岑的《糾正》
喬納森·弗蘭岑是美國當代著名小說家,他的作品以抨擊現(xiàn)代傳媒、書寫普通民眾著稱,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其代表作《糾正》聚焦一個傳統(tǒng)而分裂的美國家庭,以“是否能在老家過最后一個圣誕節(jié)”這件小事作為切入點,展現(xiàn)了當代美國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
書中所描繪家庭中的二兒子奇普,在少年時代是一個理想化的人物。他對一切經(jīng)濟活動都不感興趣,一心追求精神生活,并將自認為對社會有不可取代意義的文學批評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但是在被學院辭退后,他沉迷于消費帶來的短暫的快樂中,甚至通過借錢來粉飾自己的人生,滿足自己虛偽的欲望。終于,在花光所有錢財后,奇普賣掉了曾花費巨資購置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書籍,換來了輕飄飄的65美元。他完全為消費主義文化所裹挾,拋棄了曾經(jīng)視如生命的精神生活。喬納森·弗蘭岑通過塑造奇普這一形象,展現(xiàn)了消費社會對人的異化:人在低層次、無意義的消費過程中,被異化成了失去批判性的“單向度的人”。這不僅僅是美國社會面臨的問題,也是當代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精神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