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武漢大學教授、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兩院院士李德仁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為我國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建設做出了杰出貢獻,并且在遙感、 全球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地球空間信息學領域進行開拓和創新,推動了國家科技的進步。他用近40年的科研生涯踐行了自己的信念:“國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李德仁出生于1939年,他從少時起便立志勤學苦讀、自強救國。李德仁與測繪遙感的緣分是從大學開始的。1957年,李德仁被我國第一所專門培養測繪高級專業人才的大學——武漢測繪學院(現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錄取。求學期間,李德仁博覽群書,大膽質疑,曾經給老師出的試卷、蘇聯專家編的教科書挑錯。這引起了中國遙感學科奠基人王之卓的注意,王之卓有意招收他為研究生。然而造化弄人,李德仁沒能成為王之卓的弟子。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李德仁無法從事專業工作,而是被分配到石家莊水泥制品廠。即便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他也沒有失去信心,而是以積極的心態投入生產。
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李德仁如愿成為王之卓教授的學生。由于學業成績突出,42歲的李德仁被公派到德國留學深造。留學期間,他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博士論文,并且首創從驗后方差估計導出粗差定位的“選權迭代法”,被國際測量界稱為“李德仁方法”。隨著他在學術界聲名鵲起,多家國外科研機構有意邀請他加入,在極為優厚的待遇面前,李德仁堅守住了自己的原則:“中國人要為自己的國家干活。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是有國界的。”于是,李德仁在學成后毅然歸國,回到母校任教。
2008年,四川省汶川縣發生特大地震,當時我國的遙感衛星只有3米的分辨率,而且數量有限,人們無法第一時間準確掌握災區的情況。李德仁輾轉多方,才在地震發生后的第三天得到意大利科學家提供的相關數據。這件事對李德仁影響很大,談到那時的心情,他以內疚來形容:“我們做了一輩子的遙感,卻不能滿足kl2SRmIhG1mNQDUIhijrKQ==抗震救災的要求。”正是出于這份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感,李德仁幾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提升我國的遙感對地觀測水平。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得以建立,測繪遙感事業迎來了跨越式發展。2023年夏季防汛之際,河北地區發生洪澇災害,李德仁團隊自主研發的“珞珈二號”衛星及時獲取了受災地區上空的雷達圖像,觀測到一處堤防決口。因為預警及時,當地6400多名群眾得以安全轉移。
支持青藏鐵路測量、攻關“數字敦煌”、協助農林部門摸清“家底”、利用夜光遙感分析經濟情況、進行南水北調可行性分析、助力城市智慧交通……李德仁和他的團隊常年奔波于祖國需要他們的地方。
李德仁蜚聲海內外,但他最在意的是教師這個身份。他的恩師王之卓曾說過:“如果我有什么學術思想,那就是不斷地跟我的學生學習。”李德仁傳承師道,珞珈山下,他廣納賢才,組建了多學科方法互補、協同攻關的科研團隊,并且放手讓年輕人走上重大項目攻堅的第一線。他說:“作為高校教師,我們要把教育辦好,把科技搞上去,還要把人才培養好,為年輕人的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
在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后,李德仁十分慷慨地把800萬獎金全部捐贈給武漢大學,其中500萬元交給“王之卓創新人才獎學金”,300萬元交給“朱裕璧醫學獎”。他希望這筆獎金能用于支持學校的科研項目、教育發展以及學生培養等事業,因為“科學研究就是不斷創新,不斷接力”。李德仁以身作則,詮釋著中國科學家奮進、奉獻、甘為人梯的精神,激勵更多人關注并支持國家的科技發展與人才教育事業。
適用話題 家國情懷、家風傳承、奉獻精神、時代楷模、君子人格、淡泊名利
1.家國情懷,家風傳承
家風是一種經過歷史積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良好的家風對一個人的價值觀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在李德仁家中,有一則80字的“李氏家訓”,是他的曾祖父留給李氏后人的訓誡,“愛我中華、興我家邦”“敬德修業、發奮圖強”等語,引導李氏家族后人積極進取,也讓家族人才輩出。李德仁的父母也常告誡子女:“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李德仁深受此影響,做到了學有所長、學有所成。
2.奉獻精神,時代楷模
李德仁為科學事業奉獻終身,為培養下一代學術人才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數十年來,他甘為人梯、殫精竭慮,把學生帶到科研一線“拉練”,倡導“讀書、思維、創新、實踐”的理念。他是中國科研者、教育者的先鋒,更是時代建設者的典范。
3.淡泊名利,君子人格
宋代大儒張載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歷代中國讀書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李德仁將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既踐行了自己“國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信念,又展現出其淡泊名利的君子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