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花費數萬元只為從熱帶雨林買一片葉子”之類的新聞屢見不鮮,各式各樣的熱帶植物以“新奢侈品”的身份在海內外走紅,各大社交平臺上也涌現出一批熱植玩家,他們交流培育經驗、分享種植成果,掀起一股“熱植熱”。
熱植就是熱帶觀葉植物的縮寫,這類植物常見于熱帶雨林中,具有喜濕熱的特征。它們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海芋、花燭、蔓綠絨等。因為熱植大都形狀獨特、顏色典雅,適合作為家居裝飾,所以受到許多人的青睞。但熱植亮麗外表的背后是苛刻的養護條件和不菲的配套花銷。移栽到城市的熱植需要人工調控溫度、濕度和光照,因此,溫箱、補光燈、加濕器等工具幾乎成為每個熱植玩家的標配。除此以外,如何為熱植施肥、熱植生病了如何治療、如何根據熱植耐熱度決定擺放位置等,更是熱植玩家的必修課。當下,熱植正成為一種新的消費符號和品位追求。
適用話題 熱帶植物、治愈心靈、物質和精神、理性消費
1.植物的治愈功能52IRFR1VrTxy3BLn3coTvQ==
熱植從遙遠的熱帶雨林移植而來,在主人精心調試的溫度、濕度、光照中生長,能夠為房間增添自然的氣息。植物點綴著空間,也治愈著空間里的人。熱植玩家大多數是城市中的“上班族”,養護熱植緩解了繁忙瑣碎的生活帶給他們的疲憊和壓力。某個熱植玩家表示:“每一次為植物除病、修理,時間都會變慢,我不僅僅是在整理這些葉子,也是在整理亂糟糟的自己。”看到蓬勃的綠意,看到枯萎的植物重新煥發生機,或許能夠治愈他們疲憊與焦慮的心靈。
2.警惕消費陷阱
有人將照料熱植視為一種獲得內心平靜和滿足的方式,也有人將擁有高價熱植視為一種身份和品位的象征,或是一種追求經濟利益的手段。因此,熱植的走紅,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有人質疑:為了愛好是否值得付出如此高昂的成本?這是不是一種偽裝成“綠色”的消費主義?面對價格動輒上萬元的熱植,我們很難判斷它到底是一種脫離凡俗的精神追求的體現,還是物欲泛濫的結果。我們的確可以自由地發展愛好,追求心靈的滿足,但也應當對高昂的價格保持警惕,理性對待熱植的消費熱潮。
“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當代作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安憶在2012年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典禮上說:“首先,我建議你們不要凈想著有用,而更多地想些無用的價值。這個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經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邏輯都是循著用途連接和推動,那些邊緣的、次要的性質從因果鏈上碎裂下來,被淘汰出局,生活和人生本來是彌漫的氤氳般的形狀,質地也具有彈性,如今越來越被過濾干凈,因而變得光滑、堅硬,并且單一?!?/p>
“自由而無用的靈魂”——這是復旦學子口口相傳的非官方“校訓”?!白杂伞保侵冈谒枷肱c觀念的方面,能恣意游走;“無用”,則是對世俗功利的有意疏離。思想自由,淡泊名利,敢于抒發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或許這就是對“自由而無用”最好的詮釋。
現實中,我們往往“重實”——更多關注事物的功能性價值,甚至只關心其短期作用。但是被一些人視作“無用”的文學與藝術、理性思考與追問中,正含有人之為人的特有屬性。我們在滿足了生存的剛需后,會追求審美享受,比如花大量金錢和時間培育熱帶植物,走進影院、劇場去欣賞人類虛構出來的故事,興趣盎然地看辯論雙方就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展開激烈爭論。那些短期、表面的“無用”,或許指向的是對人類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深度探問。在劇場觀戲時我們思考真實和虛幻的區分,在閱讀小說時我們探討人類內心情感的安放,在辯論中我們追問現實世界的過去和未來。真正的“有用”在于“大用”,它為個體和群體的精神帶來慰藉。這種衡量尺度比起短期的“有用”與否判斷起來困難得多,但也重要得多。“大用”往往不是立刻“變現”的,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后才呈現出來。但正是這些“大用”,推動著人類文明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