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中生物是一門極為重要的學科,值得高中生認真學習,以從這門學科中收獲更多知識。但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要參加高考,而高考又是他們人生中重要的考試之一,因此學校把應試放在了首要位置,應試是以結果為導向的,這會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教師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對生物學科核心的理解不到位,對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則是一味地背誦知識點和做題技巧,等等。因此,在生物學科優化改革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不斷優化自己的生物教學模式,重視對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下面是筆者對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的一些教學策略探討。
一、思想更迭,突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
在以往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多是如何完成生物知識學習、如何考取生物學科的高分等,與其說是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生物知識,不如說是讓學生學會做題以考取更高的分數。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由自我意識控制的,人的行為方式也是由自我意識控制的,因此要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及教學目標,以突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所以教師一定要積極轉變教學模式,明確課堂教學側重點,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在《走近細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明白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生物是一門關于生命的學科,那么應當使用何種方法來學習這門關于生命的學科呢?在生物學科第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生物研究產生興趣,鼓勵學生走進生物課堂,讓學生知道生物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以及為什么要學習生物知識等。學習生物知識除了高考需要之外,更多的是對自身發展的優化和完善,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而且現階段生態環境也需要通過科學技術進行改善。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首先要明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并不是掌握生物學領域內的知識那樣簡單,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科學,熱愛生命。而更高層次的思維方式改變,是要培養學生具有探索生命真相的精神和勇氣。對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習生物知識不單單是要完成生物考試而已,而是在習得生物學科知識的同時掌握科學的學習和探究方法,以及熱愛生命等。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學習生物學科知識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思維,學生需要掌握科學學習和探究生物學科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與應試教育是有本質區別的,因為在應試教育中教師不重視對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沒有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觸及生物學科的本質和靈魂。高中階段的生物學科教學,一定要注意對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重視優化和完善學生的認知,真正地讓學生懂得如何學習生物學科知識及探究生物奧秘等。
為了使學生能夠明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教師應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著名生物科學家的視頻,使學生在教師潛移默化地引導下,不斷地強化自己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這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以人為本,使學生處于課堂的中心位置
在課堂中如果學生能夠主動學習,不僅能夠很好地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還能更好地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學科知識的積極性。因為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主觀能動性驅動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是引導而非主導。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做的是輔助學生的學習,在學生生物學習過程中更是如此,教師一定要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知識的積極性。
在《孟德爾定律和伴性遺傳》教學案例設計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課標要求是有效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因而本次教學過程中也要以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主要目標開展實踐活動。本次教學的伴性遺傳是普通高中必修課中的內容,其中的核心內容是染色體上基因遺傳的規律分析、分離定律等,也是為學生后續人類遺傳病的學習打基礎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按照傳統講解的模式開展教學,而是要培養學生科學思維,促進學生科學研究,使學生明確自己要承擔的社會責任。由此作為基礎設計教學過程:首先是新課導入,其次是問題思維模擬演練,以學生為主進行自主能力培養,最后進行課堂反饋擴展應用。當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和基因分離定律的時候,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探究,而不是以結果為導向忽視學生的探究過程。正如愛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并非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學生要積極增強個人的學習主動性、創新能力及探索能力等。回歸到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學生可以把自己設想為孟德爾,從而能更深切地懂得孟德爾所做每一步的內在用意是什么,并且能夠在完成每一步的實驗后,體會本實驗的嚴謹性、周密性和規范性。
在高中生物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安排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盡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遇到問題時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力、創造力及探索力解決問題,學生通過教師這樣的指導能更好地掌握生物學科知識,而且會使學生獲取的生物學科知識脈絡更加清晰。此外,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究能夠保障學生的知識記憶更加牢固,運用更加靈活。
三、采用思維導圖,構建知識網絡
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品德和能力,新知識的學習是一個按部就班的過程,尤其是高中生物學科知識的學習,通過各個零碎知識點的積累,才能夠逐漸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
在《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很多學生可能剛開始學習蛋白質這一抽象概念時感覺比較困難。本次是講述氨基酸的結構,特別是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以及講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同時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觀察分析能力、歸納能力及讀圖能力等。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盡管在生物課本中已經明確指出了蛋白質是生命活動能量的來源,但是很多學生仍然是一頭霧水。為此,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為學生構建一個較為完善的知識網絡,在引發學生想象力的同時,激發學生思維,最后進行有關知識的學習。將蛋白質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延伸出蛋白質的組成、蛋白質對生命體的重要性及富含蛋白質的食品等內容。學生沿著這樣的思維導圖學習時,能夠及時解答自己的困惑,很輕松地就掌握了蛋白質的各種性質,并且在后續的溫習中依然可以運用思維導圖。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來實現對學生知識網絡的構建。首先是要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主要組成物質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明確教學內容的框架,清晰展現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所在,以及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講解的部分,在講述氨基酸結構特征及形成蛋白質的過程中,教學的重點內容是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教學的難點內容是氨基酸形成的過程,這時教師就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展現知識結構,同時借助多媒體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并制作成思維導圖,然后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
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和課堂質量,教師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系統性地講解知識,比如將一些碎片化的知識和與之相關的知識進行融合整理,這樣學生的知識記憶才會更具有關聯性、系統性,不僅能夠更好地習得新知識,同時還能很好地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簡言之,思維導圖具有的優勢就是,能夠將小知識點與大知識點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樣更便于學習者的學習、理解、掌握及運用。
四、改革教學方法
教師在高中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還要努力使學生具備自我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這樣才會形成學生個人良好的品格與能力。因此,教師在平常的生物教學活動中,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案的創新及教學方法的改革,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培養學生生物科學思維時,要使學生能用理性的辯證思維思考不同的生物問題,從而達到學習、掌握及運用知識的目的。
細胞的生活環境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了人體外液酸堿平衡的問題。一般正常人的pH值在7.35—7.45之間,教師就可以以此進行相應的情境創設,同時設置問題讓學生回答,比如:人們每天都會攝取pH值不同的食品,那人體是如何保持酸堿平衡的呢?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生物科學思維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問題情境的創設也符合改革教學方法的要求。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比較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事例進行教學,例如,設計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熟知的生活相關,這種采用理論知識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方式的效果還是比較顯著的,因為學生學習的相關生物知識涉及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內容與生活相互融合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探究人體細胞生活環境時,教師就可以聯系學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例進行講解,例如,引用學生之間開玩笑說的“男生是堿性的,女生是酸性的”,這里就應用到了pH值,然后詢問學生是否能夠理解為什么這么說,是否有認真思考過自身的酸堿值到底是多少,最后順理成章地引出人體外液的酸堿平衡問題,這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教師要明確告知學生酸性體質是亞健康的一種表現,并引入相關概念。健康人體內的pH值在7.35—7.45之間,體液呈現弱堿性能夠更好地保障生理功能和物質代謝。調查顯示,只有10%的群體的pH值范圍處于7.35—7.45之間,多達70%的群體屬于酸性體質,即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與堿性體質的人群相比,酸性體質的人群常常會有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身體乏力、便秘等癥狀,但到醫院檢查時卻沒有什么具體的疾病表現,酸性體質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便會出現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兒童會出現發育不良等癥狀。教師可以將這些引入教學之中,指導學生學習相關內容,在這種生活化的教學過程中,書本內容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記憶和運用。
教師要不斷優化并豐富教學方式,做到根據不同教學內容、教學難度及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使學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
五、結合生命情感價值,構建和諧理念
盡管當下生物學中依然存在一些爭議,比如克隆技術、基因工程等究竟給人類帶來的是幸福還是災害,目前還不太清楚。但無論如何在觸及這些與生命有關的倫理問題時不應避諱,而應從事物的不同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比如克隆技術究竟是對倫理的挑戰,還是對生命的延續?就目前基因工程的發展情況來說,已經應用到了平常人家的生活之中,但是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的論證還是如火如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這些方面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從各自的角度分析克隆技術與基因食品,最后再聯系倫理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等談談自己的看法。學習生物知識的目的是正確認識人與自然,因此教師要明確告知學生,研究生物學并不是要征服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被認為是統治和被統治、征服和被征服,這樣的觀念并不準確,現階段自然界對人類的反應,比如溫室效應、物種滅絕和環境污染等均是災難性懲罰,這種情況下更應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應加強教材中關于環保內容的教學研究,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使學生在習得生物學科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和各門教材所規定的需要掌握的環保內容關聯起來,以構建出更為全面的知識體系。此外,對學生生命情感價值的優化是非常關鍵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比如夏令營、知識競賽及征文活動等,以豐富和加深學生的生物學科知識。環保教育更是把生物知識和環保知識、道德教育、衛生健康進行了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新型生態倫理意識。此外,教師在生物學科教學過程中,還應樹立可持續性發展理念,喚醒學生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生態優化意識,促使學生自覺愛護和保護周圍賴以生存的環境。教師還可以結合生命情感教育等,告訴學生應保護動植物,在采集植物標本時,應努力做到不影響植物的生長,以及不食用野生動植物等。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是一個大環境,需要每一個人的細心呵護,學習生物學科知識是對相關生物知識的了解和活動規律的探究,能夠更好地認識生物的多樣性,熟知生物發展的進程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生物學科是人和自然的學科,要尊重和理解生命,有著正確的三觀。
綜上所述,隨著高中生物教學的改革,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努力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中心,將其滲透于教學活動之中,不僅要注重一些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還要注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F階段由于教學模式的優化和完善,以及教學設備的創新性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注重對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可以通過高科技教學設備優化培養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系統性地教授學生知識,以使學生習得的知識能夠形成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做到讓學生有能力有認知,使其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更深入地學習和探究生物知識。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