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奠基人,科爾施在《馬克思主義和哲學》中所闡述的一種以總體性原則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觀是其最突出的理論貢獻。
在科爾施所處的歷史階段,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資產階級甚至馬克思主義陣營內部都存在著不同觀點和爭論。有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內容持忽視否定態度,由此引發了一場理論危機。而科爾施認為,馬克思主義具有內在的深刻哲學性。所以,對哲學精神回歸的呼喚,使馬克思主義回到哲學成為一種迫切的希冀。
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危機來源于其哲學性的喪失,換言之,馬克思主義與哲學的本質的聯系被忽視。科爾施在《馬克思主義和哲學》中指出,“不論是資產階級的還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們,對于馬克思主義和哲學之間的關系可能會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的問題這一事實,都沒有較多的了解”。
首先,馬克思的哲學貢獻及其在哲學史的地位被資產階級學者邊緣化。由于馬克思對黑格爾思想的揚棄,在當時有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自身與哲學并無關聯,僅簡單地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內容理解為“黑格爾的余波”。資產階級學者陷入“純粹的哲學”的陷阱,認為哲學具有唯一形態,即獨立的純哲學,并且無法把其所推崇的“純粹的哲學”與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社會相關聯。因而在他們眼里,馬克思主義僅是一種去哲學的變革的理論精神。
其次,以第二國際理論家為代表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理論闡釋為一種“經濟決定論”樣態的實證式的社會學說。所謂“正統”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和實踐在本質上是全然不可變化,并且不包含任何哲學問題上的特定立場的。也即,同資產階級學者相似地,第二國際理論家也對馬克思主義自身的哲學性持否認的態度。
科爾施認為,理論和實踐的總體性統一原則的缺位,導致學者和理論家們從不同維度消解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內涵,而喪失哲學性的馬克思主義必失其革命性與批判性,因而必須呼喚哲學向馬克思主義的回歸。
在科爾施所處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做出過“廢除哲學”的表述,引起過許多爭議并產生重大影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否定論者將此視作破綻,進行片面的理解,以此來說明馬克思主義并無其哲學性。科爾施指出:“最近的馬克思主義者已被幾個眾所周知的馬克思的詞句和恩格斯后來的幾個詞句所迷惑,把馬克思主義廢除哲學解釋為用抽象的和非辯證的實證科學的體系去取代這種哲學。”
哲學的批判性思考并非為批判而批判,其目的在于揭示問題推動現實進步;哲學的最終價值與根本目標在于將哲學的理論轉化為現實的實踐。真正的哲學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重要的是在現實中體現其價值,通過實踐來實現其目的。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徹底批判并極力超越作為獨立觀念的哲學,但他們并未對哲學存在的理由進行根本性否定,他們要以一次深刻的哲學變革根本地改變哲學的存在方式和社會歷史方位,而所謂“廢除哲學”“消滅哲學”只是這一場深刻哲學變革的外在表現形式,這也即科爾施所強調的“哲學自身并沒有由于廢除它的名稱而被廢除”。
此外,科爾施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消滅廢除的哲學應被理解為資產階級哲學。在馬克思看來,哲學是階級的哲學,哲學與階級的關系也即從該階級的物質基礎出發,由整個階級創造和形成了特別的上層建筑的全體。從根本看,階級時代的哲學不僅在內容而且在形式上由本階級滋生。因此,對資產階級哲學的批判應不僅限于內容,更應意識到其思想形式本身也是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表現形式而加以消滅與廢除。
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廢除哲學”實現的深刻哲學變革,從根本上否定了將哲學視為獨立于社會歷史進程的純粹觀念形態的觀點,強調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的和革命的統一。因此,科爾施所呼喚的哲學回歸實質上確立了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整體性原則。對此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是總體性的社會歷史觀。在科爾施眼里,第一層次的經濟基礎、第二層次的法和國家以及第三層次的純粹的意識形態有機并互相聯系地構成了整個社會實在。其中,經濟基礎是非意識形態的真正客觀實在,法和國家中的對象因被意識形態左右而不完全真實,純粹的意識形態更非真實。科爾施認為,三層次的關系并非“正統”馬克思主義者所言的原生派生關系,而是共同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因此對單因素決定論進行批判,進而否定了第二國際所理解的經濟決定論。
其次是總體性的社會革命觀。科爾施的總體革命思想產生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總體分析判斷。他認為,不能人為割裂構成整個社會結構的各個要素和層次之間的有機聯系,由此批判了第二國際的經濟決定論和消極等待論。對于資本主義的變革不是一種線性式的革命,而是以整體性的方式對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方方面面進行變革,而不是僅僅看重經濟等單一要素方面的變革。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