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危房改造是提升農民生活質量的關鍵工程。然而,工程質量監管中存在諸多問題,直接影響工程效果。本文通過分析現行監管機制、人員專業能力、施工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提出了相應對策。首先,現行監管機制存在不完善之處,政策落實不到位,監管機構職責不清;其次,監管人員的專業能力不足,缺乏系統的培訓;再者,在施工過程中,企業偷工減料,一些隱蔽工程質量難以保障。為此,完善監管機制,提升技術人員專業能力,強化施工質量控制是提升工程質量監管的有效途徑。通過引入社會力量、數字化監控手段以及透明的驗收流程,可以提高改造工程的質量監管水平。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危房改造;工程質量;監管機制;對策措施
農村危房改造是保障農村居民住房安全、改善居住條件的重要舉措;作為國家扶持項目,改造工程質量直接關系到農村居民生活安全。盡管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在各地推進多年,但在實際實施中,仍存在監管不力、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由于農村地區的地理分布、資源調配等客觀條件的影響,進一步加劇了質量監管的難度;如果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工程的長期效益將難以保障。基于此,本文著眼于分析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的質量監管現狀,指出其中的主要問題,并探討改善監管機制、提升工程質量的有效對策。
1 農村危房改造工程質量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1.1 監管機制不完善
當前,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的監管機制存在諸多缺陷,主要表現在政策落實不徹底;盡管國家制定了相應的監管政策和標準,但在實際執行中,常常出現執行力度不足;監管機構之間的職責不明確,出現工作推諉現象,尤其是在多部門協同工作時,責任劃分不清,出現問題時難以追責,影響了整體工程的質量;現有的問責制度也存在明顯不足,當工程質量出現問題時,往往無法及時追責,甚至出現責任難以落實的局面;此外,評估與反饋機制不完善,工程完工后,缺少對工程質量的全面評估和持續反饋;缺乏有效的動態監管,使得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問題難以及時發現與解決;整個過程監管松散,形成“重建設、輕監管”的局面,影響了危房改造的長遠質量;這種情況的持續存在,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也使得許多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的質量難以達到預期要求[1]。
1.2 監管人員專業能力不足
在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實際監管過程中,監管人員的專業能力不足成為一個顯著問題;農村地區的監管人員大多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導致他們在施工質量監控中無法有效判斷材料和工藝是否符合標準;專業能力不足也導致他們難以發現工程中隱藏的問題,特別是在隱蔽工程和細節質量控制方面,往往難以發現潛在的質量隱患;培訓體系不健全,無法為監管人員提供長期、持續的能力提升途徑;即便有培訓,也往往過于表面化,未能真正幫助監管人員提高對工程質量的敏感度與判斷力;在面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時,基層監管人員更是缺乏足夠的知識儲備,無法適應現代化施工要求;農村地區的監管力量整體較為薄弱,人員配備不足,很多時候,監管工作成為形式化的檢查,而未能對工程質量產生實質影響;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監管人員經常要同時負責多個工程的監管任務,導致監管不到位;這不僅影響了工程的質量,也影響了政策的公信力。
1.3 施工過程監管力度不足
在農村危房改造的施工過程中,施工企業在材料、工藝方面的偷工減料現象屢見不鮮;由于施工過程缺乏有效的實時監管,一些不合規的施工行為難以及時被發現,尤其在材料使用方面,施工方為了節約成本,經常采用低質量的材料,而這種情況在隱蔽工程中尤為嚴重,表面看似合格的工程,實則存在大量隱患;施工過程中,質量控制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一些隱蔽工程往往成為監管的盲區,而這些部分的施工質量直接關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施工企業在壓力下,可能急于趕工,忽略了工程質量的把控;驗收環節也存在標準不統一、流程不透明的問題,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在驗收時,往往流于形式,未能根據實際工程質量進行嚴格驗收,驗收標準和流程缺乏統一規范,導致一些低質量的工程也能通過驗收;這種情況下,工程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居民入住后,可能面臨結構安全等諸多隱患,長期來看,存在嚴重的安全風險。
2 提高農村危房改造工程質量監管的對策
2.1 完善政策法規和監管體系
完善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的政策法規與監管體系是提升工程質量的關鍵;首先,需要明確各級監管機構的職責,避免出現責任不清的情況,通過細化各部門的工作任務與責任劃分,能夠在工程中明確各方的職責,避免相互推諉;其次,健全問責制度,當工程出現質量問題時,能夠及時追責,避免不良行為得不到懲戒的情況;要加強政策支持力度,統一工程質量標準與驗收標準,避免因標準不一而導致的質量參差不齊,特別是針對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的特殊性,應該制定適應不同地區條件的標準,使得工程標準既嚴格又具靈活性;要建立動態監管和反饋機制,使得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監管能夠實時跟進,通過引入智能化手段,提升監管的效率和精準度,同時,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與反饋,避免問題積壓影響工程整體質量;通過動態的監控與管理,可以在不同階段針對不同的施工問題及時做出調整,避免重大問題出現;完善法規體系,強化監管執行力,才能使得農村危房改造工程質量得到有效保障。
2.2 提升監管人員的專業技能
提升監管人員的專業技能是解決當前農村危房改造質量問題的必要途徑;首先,應該建立系統的培訓體系,定期為監管人員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通過培訓提高監管人員對建筑材料、施工工藝的了解,提升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針對隱蔽工程和關鍵質量環節,監管人員需要具備更為敏銳的判斷能力;培訓內容應當覆蓋材料檢測、工藝質量控制等方面,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強化監管人員的綜合能力;其次,引入社會監督力量,借助第三方專業機構參與監管,能夠彌補農村地區監管力量不足的現狀,通過社會力量介入,可以為工程質量監管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同時,基層監管人員的素質提升也是工程質量保障的關鍵,特別是在偏遠地區,監管人員常常一人負責多個項目,增加他們的專業能力,可以有效提升監管覆蓋面與效率;通過定期評估和培訓,保持監管人員的能力不斷更新,才能應對日益復雜的施工要求,從而有效提升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的整體質量。
2.3 強化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強化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是保證農村危房改造工程質量的重要環節;首先,需要引入現代化的監管手段,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手段,實時監控施工過程,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能夠按照標準規范操作;特別是在隱蔽工程和細節處理部分,現代化的監管手段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避免施工企業偷工減料等行為的發生;其次,應加大對施工材料的抽檢和檢測力度,通過材料抽檢可以有效杜絕劣質材料進入施工環節,確保工程在源頭上的質量;對于施工工藝,應設立定期檢查機制,使得每一道工序在實施過程中都能接受嚴格的質量檢測,避免后期返工的現象;此外,施工驗收流程應該更加透明化,設置公開的驗收程序,讓政府、企業和居民都能夠參與其中,通過多方參與的形式,形成相互監督的機制,避免單一主體主導驗收導致質量問題被掩蓋;透明化的驗收機制不僅提升了工程質量的監督力度,也增加了各方對工程質量的信任度;通過過程中的實時監控、材料和工藝的嚴格把控以及透明的驗收流程,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的質量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2]。
3 結語
農村危房改造作為國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質量監管尤為關鍵;有效的監管可以保證改造工程的質量,保障居民的居住安全;為此,需要從完善政策法規、健全監管體系、提升監管人員能力、強化施工過程控制等方面入手,通過加強制度建設、引入現代化手段,進一步規范施工過程;此外,健全反饋機制,及時發現問題,調整策略,從根本上提升工程質量;未來的監管工作需要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以確保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真正惠及廣大農村居民,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參考文獻
[1] 胡誠.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執行偏差、歸因及優化策略[J].新理財,2024(9):69-73.
[2] 嚴娟.基于可持續發展視角的農村危房改造模式創新研究[J].房地產世界,2024(1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