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稞是一種高寒的糧食作物,又稱為米大麥,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該地區占全國青稞產品98%以上,并且在高寒的條件下具有極強的耐寒性,它不僅是主要的糧食作物,還是畜牧飼料的主要原料之一,在農業生產中占據極強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實際情況中,青稞種植經常會遇到病蟲危害,而其中影響青稞品質較大的是黑穗病,它們是系統性的種傳病害,嚴重影響到青稞的產量。基于此,本文對黑穗病發生的規律和防治措施進行闡述和總結[1],以減輕黑穗病對青稞的危害,提高青稞的年產量,為推動農業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青稞;黑穗病;防治措施
江孜縣位于西藏自治區南部,日喀則市東部,雅魯藏布江中段南側年楚河上游河谷地帶,土地廣闊,雨熱同季,水源充足,宜于農耕,江孜自古有“西藏糧倉之美”。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08萬hm2。其中,糧食作物面積8 166.67 hm2,經濟作物面積1 773.33 hm2,飼草作物播種面積858.8 hm2。落實青稞種植面積7 600 hm2,推廣青稞良種面積共:7 040 hm2(其中:喜馬拉22號:3 333.33 hm2、藏青2000:2 800 hm2,藏青3000和藏青320:793.33 hm2,喜馬拉23號:113.33 hm2),2024年良種推廣率達到93%,占全縣總播種面積的65%,占糧食播種面積的86%。創建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建設示范面積6 666.67 hm2,測土配方示范面積6 866.67 hm2,青稞標準化示范基地6 666.67 hm2。建設青稞良種繁育基地476.27 hm2,如圖1所示)。
1 發生規律
青稞黑穗病的發生規律一般是通過土壤,或者是種子傳播,并且是一種由多種真菌引起的傳染病。在種子萌芽后,隨著病原的不斷發展,青稞逐漸發展成黑穗,其發病表現為:籽粒脫落,外表顏色變暗,在發病的初期,葉片上面出現很多黃色斑點,如果在這期間沒有及時處理就會演變為黑色斑點,嚴重者整個植株都會被感染到。這種病害的發病率和種子帶菌率是成正比的,如果種子帶病率高,青稞發病率也會相應增加。此外,青稞黑穗病還可以通過土壤傳播,而青稞黑穗病一般發生在多雨或者是持續高濕度的環境中,所以土壤的含水量也是影響黑穗病發生的關鍵,植株的抵抗力不足,缺乏養分也有可能增加發病風險[2]。
2 黑穗病癥狀分析
2.1 堅黑穗病
堅黑穗病菌從青稞幼芽侵入,進行系統侵染。該菌主要由帶菌種子傳播,在對青稞脫粒作業時,冬孢子散落而污染健康種子。冬孢子在田間也可以通過病穗與健穗之間的摩擦,而黏附在健康種子上。冬孢子可附著在裸青稞種子表面,或有穎青稞的穎表面。黏附在潁殼表面的冬孢子,在適宜的濕度條件下,萌發而產生侵染菌絲,進入潁殼與種皮之間,形成潛伏菌絲體。帶菌種子被播下后,在發芽過程中,冬孢子同時也萌發,產生雙核侵染菌絲,已有的潛伏菌絲則重新活動,都可有青稞的胚芽鞘侵入,進入生長點附近,之后隨青稞苗生長進而在青稞體內系統擴展,最后進入花期,形成菌癭,出現病穗。
冬孢子萌發適溫為20℃,最低5~6℃,最高35℃,在52℃溫水中15 min后可致死。冬孢子在水滴中或相對濕度95%~100%的環境中,易于萌發。
病原菌只能在胚芽鞘出土前侵入,因此播種過深、整地不良、土壤干旱、遲播等延遲青稞苗出土的因素都會加重發病。地溫10~25℃,濕度適中。酸性土壤,發病較重。
2.2 散黑穗病
病原菌的休眠菌絲體潛伏在帶菌種子的胚內。種子萌發后,菌絲開始活動,逐漸轉移至生長點附近。幼穗形成后,菌絲進入穗組織,形成菌癭。抽穗后不久,菌癭破裂,冬孢子隨風分散,飄落到健株花器上,萌發后形成侵染菌絲,浸入子房和胚,種子成熟后,以菌絲體潛伏在種胚內[3],冬孢子萌發適溫為16~22℃,須有較高的相對濕度。
3 江孜縣青稞黑穗病發生的主要原因
3.1 人員力量不足,綜合素質不強
江孜縣雖然受地理環境影響,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現代農業發展較快,但人員配備不足,并且江孜縣內多數農業技術人員缺乏完整的知識儲備體系,知識范圍狹窄,實踐經驗不足。而多數的鄉鎮農民綜合服務人員都是非農業專業人員。導致農業技術推廣水平一直無法發展。現在從業者主觀能動性不強,無法在農業上做好服務工作。最后,隨著事業單位的改革制度,受到了編制限制,很多農業技術人員崗位,因為招聘要求限制,導致一直無法填充人員,也給很多人員降低了招聘熱情和服務的積極性,導致江孜縣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遲遲欠缺優秀的人才。
3.2 工作復雜繁多,人員穩定性不強
隨時新的改革推進和落實,農業農村的工作也凸顯得更加明顯,農村系統內職位也是相應地增加,鄉村振興,農村改革,農產品質檢等部門的開設,要求農業綜合執法部門工作加強,而對于江孜縣現有的工作部門人員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因工作任務重,業務繁忙多樣,需要技術人員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長時間會導致技術人員工作壓力增大,降低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導致很多工作人員受不了高強度的工作而轉崗或者是離職。而剩下的在崗人員日常工作需要身兼多職來應對工作,在出行時人員配備不齊全,工作不適應,大部分農技推廣服務只有勉強應對,但是服務質量確實難以保證,導致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沒有體現出價值。造成此崗位的工作人員經常換,穩定性不高,適應性不強[4]。
3.3 種植戶思想認識淡薄,自身動力不足
近年來,隨著全面小康生活的普及,農牧民增收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就業空間大,農戶不單單依靠種植青稞等農作物作為收入來源,還可以選擇就近原則,投勞于當地的基礎建設等,作為主要收入,再加上當地的一些政策補助等等,很多種植戶就不再愿意全身心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導致現在種植戶對青稞種植的重視不足,認知不全面,存在普遍存有“撂荒、輕耕、輕種、輕管、輕收”和“靠天吃飯”的思想認識。因此在青稞繁育過程中,對病蟲害沒有及時拔除,或者是深埋,對于種子沒有進行科學防御等措施,造成黑穗病大面積擴散,從而降低了農業年產量[5]。
4 危害與診斷
4.1 堅黑穗病
病株麥粒變為黑粉菌菌癭,全被破壞,病田產生損失率常達10%~30%。
病株多比健柱略矮,抽穗稍遲,有時部分被葉鞘包裹,不完全抽出。病穗的子房被破壞,為菌癭所取代。菌癭堅硬,隱蔽在潁殼內,但也有破壞穎片的,麥芒殘存,但細弱扭曲。菌癭外面包被一層灰白色薄膜,不易破裂,破裂后露出顆粒狀的黑色孢子團。冬孢子(黑粉孢子)間相互黏結,不易散開。
4.2 散黑穗病
病株麥穗全被破壞,產量降低。病田損失率多低于1%,但歷史上有高達40%的記載。
病株抽穗略早,抽穗后可見明顯癥狀。整個病穗全部被病原菌破壞,變為菌癭,內充滿冬孢子,外面包被灰色薄膜。薄膜易破裂,破裂后冬孢子飛散,僅殘留穗軸和芒如圖2所示。
5 病害預測
病害預測的內容決定防治的需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發生時期的預報。病害發生時期因地而異,主要預測始發期、盛發期和終止期。二是發生面積預測。病害發生的面積是判斷危害程度、損失大小和決定是否需要防治的依據。預測發生面積,參考氣候、品種、天敵等多種因子綜合分析,根據面積發生情況,及時采取措施防治。三是發生趨勢的預測。預測病害分布和擴展蔓延的動向,有利于做到準確,及時把病害消滅于蔓延之前[6]。
6 預防與防治措施
6.1 抗病性品種的選育
選1gdLLQn/slXQuJ0dt26WyqE7eS5W05x7tkwAeNKljMs=用抗病品種:栽培人員應選用具有較強抗病能力的青稞品種,從源頭上降低青稞黑穗病的發生概率。
6.2 秋翻
秋收以后,在農田墑情良好時進行深翻,盡可能選擇大型機械進行深翻,保證耕地深度超過20 cm,將在地下越冬的各種病害通過深翻翻到地表或者將其埋入深層的土壤當中,從而將病害越冬以及生存的環境徹底破壞,盡可能減小第二年病害發生的密度。此外,秋翻也能夠將病菌的生長環境破壞,從而有效減少病害的發生。
6.3 冬灌
在冬季,待氣溫降至0℃以下時,做好農田的灌水工作,保證灌溉均勻,冬季可以使第二年作物種植區農田的凍土時間超過30 d,進而將病菌的越冬環境徹底破壞,將大量的病菌凍死[7]。
6.4 加強施肥管理
青稞的施肥管理是提高產量的手段之一,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青稞生長,還能預防病蟲害的侵蝕。而施肥管理又分為科學施肥和合理密植。
(1)科學施肥:需要按照要求比例進行施肥。青稞需要用到農家肥800 kg/667 m2,而青稞專用肥需要25 kg/667 m2以上,再與其他肥料按比例施肥。
(2)合理密植:可以根據青稞的種植密度,當地土壤的情況和氣候條件來進行調整,確保青稞可以受到合理的光照,提高青稞的產量和品質。
(3)在青稞播種之前,需要確保施肥量達到標準,在青稞的分蘗期以及拔節期為其施入尿素,在出苗后做好田間管理,預防病蟲害,促進青稞的健康生長。
6.5 科學栽培管理
栽培人員應合理安排播期,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雜草,保持土壤濕度適宜,避免高濕環境加大青稞黑穗病發生概率;應合理施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并提高植株對養分的吸收能力,增強植株長勢,提升植株抗病能力;應實行輪作制,將青稞與其他作物進行3~5年的輪作,避免土壤傳播病害。
6.6 種子處理
栽培人員可在播種前對青稞種子進行消毒處理,如將80 g的撲力猛種衣劑與1 kg的水混勻后制備成藥漿,包衣50 kg的青稞種子,以殺滅潛伏在種子上的病原菌。
6.7 人工拔出
當青稞抽穗形成黑穗后,已不能用藥劑進行防治,只能用人工直接將病株拔出,集中燒毀。注意不能將病株隨意丟棄在田邊地角,避免病菌再次傳播,減輕來年發病率。
7 結語
為提高青稞產量和品質,促進青稞種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在青稞種植過程中,栽培人員需要選擇適合當地氣候條件、土壤環境的品種,采取科學的栽培管理措施,加強田間巡視和監測工作,及時發現青稞黑穗病并采取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從而減輕病蟲害對青稞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邵美云.青稞黑穗病的發病規律與防治方法[J].南方農機,2022(19):53.
[2] 王玉林,徐齊君,曾興權.西藏青稞黑穗病的發生和防治[J].西藏農業科技,2013(2):5.
[3] 格旦旺姆.西藏青稞堅黑穗病的發生與防治[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自然科學,2021(1):233-235.
[4] 尚紅梅.甘南青稞散黑穗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J].甘肅農業科技,2006(1):26-27.
[5] 巴桑普尺.常見青稞病蟲害種類與防治對策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3(2):87-89.
[6] 鄭紅燕,強曉娟.青稞常見病蟲害的發病規律與防治方法[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0(1):65-66.
[7] 解曉霞.青稞常見病蟲害的發病規律與防治方法[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32):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