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面對生命的脆弱與不可預測時,總有一群人在默默守護與奉獻。汪忠鎬,一個名字,一個時代的象征,他不僅是中國血管外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更是無數患者心中的救星。
他的一生,是對醫學奉獻的一生,是對生命尊嚴的堅守。在他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醫者的初心與使命,也感受到了科學與人文的深刻交融。
汪忠鎬出身于醫學世家,其父親汪德堅是原城廂聯合診所、城廂醫院(蕭山中醫院前身)創始人之一。汪忠鎬兒子汪大杰現是美國醫學博士、外科學教授,女兒汪秀杰是醫學博士、教授,可謂“一門三教授,一家三博士”。
1956~1961年,汪忠鎬就讀于上海醫科大學醫療系。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協和醫院外科做住院醫師。時任北京協和醫院外科主任的,是我國外科學界泰斗級人物、我國現代外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的曾憲九教授。
曾憲九教授是汪忠鎬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期間的指導老師。其治學嚴謹、思維縝密,讓汪忠鎬受益匪淺。手術臺上,曾教授也對其不遺余力地指導,每次汪忠鎬主刀做腸胃手術,曾教授都充當其第一助手。汪忠鎬在醫學上進步神速,在曾教授指導下,他將專業定位在血管外科。
1979年,汪忠鎬被選送到美國杜克大學和北卡羅納大學,以訪問學者身份進行基礎和臨床研究。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很快得到了國外專家的認可。兩年后,他拒絕了優厚待遇的誘惑,謝絕了國外的各種邀請,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1981年,汪忠鎬開始向布加綜合征發起沖擊。這是一次艱難的選擇,選擇的基點正是對于生命的重視。
布加綜合征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自1845~1849年布迪醫生和加里醫生發現此癥后,100多年間一直被公認為是不治之癥,甚至連病因病理也無人可以解釋清楚。至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對布加綜合征的了解也還只限于《希氏內科學》上的半頁記載。罹患此癥者,雙下肢腫脹以至潰瘍、肝大、腹水、消化道出血,患者異常痛苦,死亡率極高。治此病之所以難,就難在需手術部位大小血管交錯、重要器官密布,導致“無法下刀”,因此被國際醫學界稱為“外科禁區”。
汪忠鎬走進了禁區。他首先帶著助手們從流行病學、病理學、生理學入手,對布加綜合征進行了系統的、全面的、詳盡的研究,終于找出了布加綜合征的關鍵癥結是“下身大靜脈向心回流發生堵塞”,為徹底治療布加綜合征奠定了理論基礎。
經過了500多次復雜的動物試驗,汪忠鎬帶領團隊根據不同患者的情況,共設計篩選了20多個手術術式,其中多個術式現已成為世界血管外科治療布加綜合征的基本術式。這些手術術式讓布加綜合征不再是“不治之癥”。
曾經,急性腸系膜血管供血不全死亡率高達90%,汪忠鎬帶領團隊成員翻閱大量國內外資料,在1975年完成國內首例急性腸系膜動脈栓塞取栓術,經過20多年不斷摸索,制定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診斷、治療方法和預后評價標準,把該病的死亡率降為0。他將臨床治療與基礎研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國際上首創自體大網膜內皮細胞和骨髓細胞高密度種植在人工血管表面,明顯提高了人工血管的通暢率,并成功地用于臨床病例,其1996年獲國際脈管學院首次頒發的每年一度一人的研究成就獎。
2003年,非典肆虐,汪忠鎬為了治病救人,長期處于緊張的工作和無規律的生活狀態,逐漸身體出現不適,每天被咳嗽、咳痰困擾,夜不能寐。他曾多次被送到醫院搶救,有一次甚至都喪失了意識,醫院給家屬都發了病危通知書。
每次去醫院,醫生都診斷其為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癥,但相關藥物服用后效果甚微。某次參加國際會議時,有一個消化科醫生對汪忠鎬說,根據他的經驗,汪忠鎬可能得的并不是呼吸道疾病,而是胃食管反流病,因為反流可以刺激喉部和氣管,引起咳嗽和哮喘。
這句話提醒了汪忠鎬,他查了大量的文獻,越來越覺得自己就是胃食管反流,主動到消化科做了24小時食管pH監測,結果發現他24小時的反流次數居然達到200多次。隨后他然后開始服用抗反流藥物,癥狀稍有緩解。為徹底解決這一癥狀,他前往美國做了腹腔鏡胃底折疊手術,術后癥狀奇跡般地消失。
為了救治更多和他一樣的患者,汪忠鎬在69歲高齡時開始勇攀另一醫學高峰。從美國病愈歸來后,他用6天時間寫完了《胃食管反流不容忽視》,發表在《中國科技報》上。并向火箭軍總醫院提交了治療相關疾病的申請,這一申請很快得到了院長的積極響應,該醫院在最短時間內創建了國內首個胃食管反流病中心,購置了國內首臺微量射頻治療儀,引進世界領先的腹腔鏡下胃底折疊技術和微量射頻治療技術。
十多年來,數萬病人得到了正確診斷和治療。
多年來,無論是在血管中心,還是在食管中心,汪忠鎬都堅持義診。他在80多歲高齡時仍經常前往診室,去了解不一樣的疾病。
他說,作為一名醫生,重心永遠在患者那里,所有的創新也是圍繞著病人而定。
汪忠鎬和同事們的工作,也受到國際學術界同行的廣泛關注。他先后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杜克大學等國外57所大學做了特邀報告,多次受邀到國外進行手術治療和演示,曾作為亞洲血管外科協會主席和國際脈管聯盟副主席,多次發起或主持國際會議,《Textbook of Angiology》《Vascular Surgery》《先天血管病》等多部國外血管外科教材邀請他撰稿。汪忠鎬先后獲得了國際脈管學院、國際血管聯盟、國際布加綜合征學會、亞洲血管學會和印度總統頒發的研究成就獎、功勛獎、終身成就獎等。但他始終認為他所取得的成就不是他個人的成就,是我國醫學工作者團隊的成就,是我國血管外科的成就,也是中國醫學界的成就。